胜败由人 兵贵善用
正德十二年丁丑正月十六,他到达赣州,正式开府。
他来时,在万安就先跟数百名流贼遭遇上了。他根据王朝官员调动的规矩,基本上是只身一人,领着家人,没什么官军护卫,而且他的旧衙门是王朝最冷清的部门,他也无从带钱、带人。那帮流贼沿途肆劫,商船不敢前进。王把商船组织起来,让他们结成阵势,扬旗鸣鼓,摆出趋战的架势。这伙流贼皆由流民临时组成,并非惯匪,(明朝是不允许人口随便流动的,就怕他们变成流贼。但他们的温饱无着,又不能等死,政府又不提供基本保障,他们不流又如何?)这伙人见船上有官,便像找着了娘,一起跪下来,请求救济,说他们只是饥荒流民,只求官府发放救济。
王让人上岸宣布:你们赶快回家,我一到赣州就派人落实安排。以后各安生理,不要再胡作非为,自取杀戮。
他最后是否落实此事,或促使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不得而知。他平定了巨寇后确实兴办了一系列富民教民的实事。
到任后,他得先收拾残局。因为他的前任文森见形势严峻,早已假借有病辞职而去。而前些时谢志珊、詹师富等部攻掠大庾岭,进攻南康、赣州,守城官员有的被杀。暴动的怒潮以漳南群山中的积年匪巢为重镇,所以,阳明须先把它们搞掉,再说其他的。
用兵之道,是最典型的用心之道。兵法之妙,存乎一心。同时,打仗是在打制度、打钱、打人心向背。阳明现在有了权,他的心学又一直是“运用学”,他的文韬武略得以变成真才实学矣。
治民先治官,他认为这一带暴民得不到肃清的原因在于各省都推托观望,不肯协力合作,致使贼情蔓延。他首先照会各省必须听他的指挥,做好战前准备,巩固城池,选拔向导,组织大户,开垦边地兴屯足食——总之,他极有远大的战略头脑,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要根治匪患,而不只是拉完网就走。这再次证明了荀子主张用通经达义的君子当官的设计是正确的,他们既能做好眼前的工作又能考虑到长远的效益。历代实行的科举考试,其本义也是想选拔这样的君子。
治民,最好的办法是有效地让民自治。他推行了十家牌法。让每户每天汇报当天的行为,来往人员的情况,一户出问题十家连坐——让他们互相检举揭发。他发牌时告谕各府父老子弟的告示写得极温情脉脉:我岂忍心以狡诈待尔等良民,只是为了革弊除奸,防止通匪,不得不然,也是为了确保你们的安全。他还提出了一系列让他们当好良民的道德要求。
在将后院布置停当的同时,他已着手选练民兵。民兵,最晚在宋代已有常制,在禁兵、厢兵、役兵之外,就是民兵。选拔健壮的农民列入兵籍,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有事则应召入伍。只是明中叶以来连正规军还组织不好,遑论其他。他在《选拣民兵》的告示中说:我到任十天,未能走遍所属各处,仅就赣州一府的情况来看,财用枯竭,兵力脆寡,卫所的军丁,只存故籍,府县机快,半应虚文。根本就没有抵御强寇的力量,用他们去剿匪就像驱羊攻虎。所以,以往动辄就会上奏请兵,不是征湖广的土军,就是调广东的狼兵。往返之际,经年累月。集兵举事,土匪魍魉潜形,无可剿之贼。大军一走,他们又狐鼠聚党,便又到处是不规之群。群盗因此而肆无忌惮,百姓觉得官军根本靠不住,便竞相从匪。
他那些既操作简便又不是苟且之谋、眼下见效的长远之策,实难一一缕述,且说这选拔民兵之事:他发令江西、福建、广东、湖广四省的兵备,从各县选七八个骁勇超群、胆力出众的魁杰异才,组成精干的小分队。招募奖赏他们的费用都从各属商税和平时没收的赃款罚款中支出。各县旧有的机快的编制不动。会剿时不要出动大军,每省出兵不得超过五百人,这五百人分成两拨,三分之二的人员留守训练,既为安抚民心、作预备队,还可以节省军需,以提高给投入作战的那三分之一精锐人员的奖赏。
与此同时,他广布间谍。原先,官军在明处,因为赣州的百姓多有为藏在山洞中的强人当眼线耳目的,官军尚未行动,那边早有了准备。阳明发现一个老衙役尤为奸诈,是洞贼的密探,便把他叫到卧室里,问他要死还是要活?若要活,就交代联络图、联络点。老役如实坦白。阳明遂在推行十家牌法的同时,将计就计,故意让密探传回去错误消息:能而示以不能,打而示以不打。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他下令各省的小分队会剿活动最猖獗的闽西漳州象湖山一带的暴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