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
结诗社、办文会是历代文人都搞的活动,明代文人搞得隆重、普遍、规模大。
阳明的龙泉山诗社在明人社团史上不足挂齿。社址在龙泉寺,处龙泉山南麓,面临姚江。阳明说:“我爱龙泉寺,山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社员的主要活动无非是吟诗联句,相互品评,切磋文艺,比较书法,游山玩水中寻找好诗题,也下棋对弈,陶冶性情。基本上是名士派的生活。阳明自然是雄者,是领袖。
阳明在办诗社时期的诗文不好判断是哪些。钱德洪编为续编的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全集》卷二十九)是“作于弘治初年”的,可他又说是乃师“筮仕之始”的习作。王“筮仕”之年是弘治十二年,弘治年号共用了十八年。所以,钱氏的话,极可能是指从弘治初年到十二年王中进士之始。细看续编作品的内容,这个理解大致不错。如《次韵毕方伯写怀之作》:“矮屋低头真局促,且从峰顶一高吟。”正是落第举子的心声。次某公韵的作品多也是佐证。次魏五松的很多,且多不甘自壮语:“乡里正须吾辈在,湖山不负此公来。”(《雨游龙山》)“飞腾岂必皆伊吕,归去山田亦可耕。”(《松荷亭晚兴》)这些也像是未登仕版、自己哄自己的说法。
什么独秀台、严光亭这些隐逸气的景观,都不能熨平这个怀揣着成英雄成圣贤之光荣梦想的青年人的内心紧张。“孤吟动《梁甫》,何处卧龙岗?”(《春晴散步》)他真正向往的境界是“孔颜心迹皋夔业”——内心成圣外有事功,最为心仪的自然是被杜甫称赞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孔明。从王阳明到熊十力一脉心学灯传都推崇敬仰诸葛亮。显然,圣雄兼得是他们完美的人格理想。
《赠陈宗鲁》可能略晚于诗社时期,真有了点儿“上国游”的雍容,有了当时甚嚣尘上的七子复古的话语背景,少了龙泉山之鹰的苦闷与焦灼:
学诗须学古,脱俗去陈言。
譬若千丈木,勿为藤蔓缠。
又如昆仑派,一泄成大川。
人言古今异,此语皆虚传。
吾苟得其意,今古何异焉?
子才良可进,望汝成圣贤。
学文乃余事,聊云子所偏。
开头是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中间打通古今的取向又是心学派头了。最后回归到孔圣人的出发点上——行有余力才学文,“成圣贤”还是他心头“第一等事”,而且己欲达而达人。最后纵观阳明一生的思想和行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孟子而是孔子。若非要分说,他的学术话语更多孟子的论式;他一生行事风格颇多孔子气象。
二十一岁中举之后,他就在京城与余姚之间两头跑。1493年,癸丑,弘治六年,应当是夏秋季返回余姚,结诗社。在老家待了两年多,为赶丙辰(1496年)会试而于1495年秋冬到北京,因为会试在春天举行。洪武定于二月初九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丙辰虽落榜,但他还是感受到都会的文化魅力,他又到了放开眼孔看世界的关头。他遂留在京城,直到三年后,即1499年,弘治十二年,已未科进士及第,释褐筮仕,走上政治舞台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