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玻璃

在大明开过初期,老朱也是延续了宋元时期的开海政策。他甚至都高兴的喊道:“开海,可增十州之税。”

毕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经过宋元的拓展,已经在国际上成为了高附加值产品,深受海外客户的欢迎,主动出口海贸,可以为商人以及大明朝廷赚取暴利。

可后来,因为他自己对于商人的偏见,以及其他的几样原因,导致了朱元璋主动开启了海禁政策。

像明初时期,小八嘎正处于类似春秋战国时期,倭寇用商人的身份做掩护,拉借此进入到大明的江浙一带来劫掠,给现在的大明造成了不少的破坏。

但是,对于朝廷而言,治理倭寇的成本太大,非常不省钱。

因此,这也成了朱元璋主动开启了海禁政策的大部分原因之一。

其次,像当年和老朱争夺天下的那些乱世枭雄,比如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

在被老朱打败后,残党们就退守到了海上,但他们也会登陆沿海一带,进行劫掠,来维持生活。

而这些地区,又是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乱党的家乡,像他们执勤啊对待这里的百姓也不错,这也导致了当地人大多都非常配合他们,还帮助隐瞒朝廷。

当更让朱元璋无奈的是,像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他们的海军各个方面都比大明王朝更强大,自己在海上还打不过他们。

而且再加上不少的大商人,都和这些人有暗中的联系。

于是老朱一怒之下,便主动开启了海禁政策。

想到这些破事,朱元璋的脸色很不好看,但是碍于面前的人是刘元德这个小辈,他还是打算先听听刘元德到底想说什么。

只见,刘元德笑眯眯的说道。

“没错,就是做生意。”

“朱伯伯,你知道琉璃吗?”

“琉璃?”朱元璋对于这种东西,可是非常的熟悉。

毕竟在大明新建的宫殿上,也有不少这些东西的存在。

琉璃,亦作“瑠璃”,是以各种颜色(颜色由各种金属元素产生)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稀有装饰品。

在古代的华夏,最开始制作琉璃的原料,就是在铸造青铜器时,额外产生的获得的,最后经过提炼加工制成了琉璃。

因为琉璃的颜色五彩多样,所以也被称之为“五色石”的存在。

同时,由于琉璃在民间很少出现,所以古人甚至把琉璃看做比玉石更为值钱的物品。

而华夏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

二狗叹曰:天不助我。

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

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

又舍元宝一枚,乃去。

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

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在大明朱棣上位的时候,琉璃的生产开始发展了起来。

朱元璋眯着眼睛说道:“你想从宫中弄琉璃,来和外面的让人做生意?”

“是也不是。”刘元德笑着应道,“其实,我有比宫中琉璃更好的技术方法。”

“只要朱伯伯原因,我甚至可以帮朱伯伯打造出一个全是琉璃打造成的大殿。”

“但朱伯伯只需要花费非常少的一点金钱,就可以了。”

“什么!?”对于刘元德轻描淡写的说法,朱元璋整个人都震惊了起来,一个全是琉璃打造成的大殿,那得有多少钱啊。

随后,朱元璋敏锐的意识到了刘元德所说的意思。

那就是他刘元德有办法,将琉璃的生产成本压下去。

其实,刘元德所说的琉璃,更应该说是玻璃。

毕竟,他想要打造一间全是玻璃的阳光房,单单靠刘元德自己,也并非不可能完成。

只是,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玻璃作坊,先不说花费多少,就是时间都很紧。

根本不能满足刘元德想要在短时间内,新家就拥有阳光房的目的。

所以,他才打算拉着拥有现成工坊的大明皇帝朱元璋,一起来做生意。

在古代,最早制造玻璃的国家,是古埃及他们。

据说,在3000多年前,一艘来自欧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满载着天然苏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上。

结果因为海水落潮的原因,导致自己的商船搁浅了。

没有办法,为了求生,所有人都下船了。

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有的人抬来大锅,搬来木柴,并用几块“天然苏打”当成饭锅的支架,在这里煮起饭来。

恰好,在他们吃饱饭后,这里的潮水也慢慢上涨起来。

于是他们兴高采烈的收拾了东西,打算回去乘船。

却有人发现了奇怪的场面,锅下面的余烬里,存在着一些亮闪闪的石头。

于是,所有人就把亮闪闪的石头,带回了船上,仔细的研究起来它们出现的原因。

经过一番实验,他们发现这些亮闪闪的石头,是由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苏打组成。

这就是最早的玻璃。

而在公元400年左右,古罗马人便将玻璃使用在了门窗上面。

之后的1291年,意大利这里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历代国王为了不让外人得知玻璃的工艺,他们把所有的玻璃工匠,全部都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来给他们生产玻璃,并且一辈子不许工匠们离开这座小岛。

《玄应音义》曰:“颇黎,西国宝名也,此云水玉,或云白珠。”

《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黎珠。”

《慧苑音义》云此宝:“形如水精,光莹精妙于水精,有黄、碧、紫、白四色差别。”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另外,在大航海时代,几颗玻璃珠便可以从非洲换取几个身强力壮的黑奴,而在美洲,也同样可以换取到印第安人手中的黄金。

可见在古代,玻璃同样具有极高的交易价值。

非常清楚玻璃价值的朱元璋,当即看了身边的二虎一眼。

二虎点了点头,随后便将周围的锦衣卫全部带了出去,就连他本人,也没有留在这里。

因为二虎也清楚,这种滔天的财富自己根本把握不住,必须要尽快回避。

看到外人都离开后,朱元璋这时才开口说道。

“元德,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真的能大量制造便宜的玻璃吗?”

“咱说可不是那些没人要的废品!”

“当然了。”刘元德点了点头,他可不想在那些废品身上花功夫,当即便将玻璃的相关描述说了出来。

朱元璋的眼睛随着刘元德的描述,越来越大,最后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眼前的刘元德。

如果真是这样,按照刘元德的描述,朱元璋还真有可能有足够的的能力,建立一座玻璃制造的大殿。

当然,朱元璋本身就不是喜欢奢侈的生活。

这个念头也只是在他的脑海中存在了不到半秒钟的功夫,便被朱元璋抛之脑后。

相反,他对于刘元德所说的阳光房,更感兴趣一点。

别以为朱元璋真的就喜欢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只要条件允许,花费又不大的情况下,老朱本人也是希望好好享受生活的。

更别说,听刘元德的介绍,这阳光房对于老人的身体也是有好处的。

别看朱元璋看起来身子骨十分硬朗,走路也很快。

但他现在毕竟也年纪不小了,马皇后也同样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急于将自己的好大儿朱标赶紧培养成才,继承自己的皇位。

他不就是想早点退休,然后和马皇后去过简单的农家生活,疗养下自己的身体吗。

一手缔造出伟大的大明帝国的朱元璋,他的小小要求就是这么简单。

朱元璋虽不是商人,但通过刘元德的描述,他也看到了玻璃制品所带来的巨大利润。

现在的皇帝内库,还没有完全和大明的财政完全脱离。

因此,差不多国库有多少钱,朱元璋的内库同样也有多少。

反而来也是一样的道理。

通过玻璃制品带来的巨大财富,朱元璋不仅自己的日常生活会宽松很多,就连国库同样也能得到一笔不少的收入。

国库有钱了,朱元璋就有资本去做更多的事了。

因此,这对朱元璋而言更是一件好事。

考虑了这么多,朱元璋决定抛下自己的面子和身份,和刘元德一起,去做玻璃的生意。

“朱伯伯,那就一言为定了!”

刘元德高兴的伸出了右手,朱元璋也是笑呵呵的和他击起掌来。

“一言为定!”

“不过。”朱元璋好奇的问道,“元德,你打算怎么生产玻璃啊?”

“不急不急。”没想到刘元德摆了摆手,接着就在屋内的桌子上,拿起了一张纸。

看到这里居然有铅笔后,刘元德的脸上露出了怪异的表情。

得亏这是大明,而面前的人又是大明最高统治者朱元璋。

这要是别人盗用刘元德的发明,刘元德高低得让他交一笔版权费。

别以为古代就没有对知识版权的保护。

像一开始的知识产权保护并未被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和知识生产方式具有特殊性。

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刘元德便按照宋代的相关文书,写起了一份符合大明律法的合同书。

没办法,毕竟朱元璋的身份在这,刘元德还是很怕自己的这份利益,被朱元璋巧取豪夺。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江浙沿岸,一伙伙不速之客到来了。

他们就是来自小八嘎的倭寇。

这些些来自东瀛的侵略者,如狼似虎地席卷了江浙的海岸线,打算进行各种劫掠活动。

倭寇们狡猾而残忍,擅长利用海上的迷雾作为掩护,发动突如其来的袭击。

他们的船只都很小,就如同鬼魅一般,在海洋中飞快的穿梭,无声无息地接近大明王朝的领土,然后猛然发动猛烈的攻击。

在风雨交加的白天,不少大明的军人都接到紧急军情,一伙倭寇趁着迷雾偷袭了附近的渔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来自江浙卫所们的大明将士们,他们毫不畏惧,挺身而出,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园。

当他们出发后看到眼前的一幕,令他们悲愤填。

房屋被烧毁,街道上弥漫着焦糊和血腥的气味,无辜百姓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血泊中。

这些大明将领都是当地人,顿时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全军展开搜索,誓要将倭寇一网打尽。

他们打算凭借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利用地形和天气的优势,与倭寇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拂着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石。

当倭寇们被发现后,如潮水般涌来,他们的刀光在月光下闪烁,仿佛一群嗜血的鲨鱼,迫不及待地扑向猎物。

卫所的士兵们,紧张地握紧了手中的武器,他们的眼神坚定而冷冽,仿佛要将这无尽的黑暗和敌人一同冻结。

箭矢如同愤怒的火龙,在夜空中划过一道道炽热的轨迹,射向那些贪婪的侵略者。

战斗一触即发,很快两边响起了激烈的金属碰撞声,每一次刀光剑影的交锋都伴随着战士们的怒吼和咆哮。

士兵们的身影在月光下快速闪动,他们的动作迅捷而精准,仿佛是在跳跃的火焰中舞蹈。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的气息,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但士兵们的斗志却愈发高昂,他们的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仿佛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倭寇们虽然勇猛,但在大明士兵的顽强抵抗下,也逐渐显露出疲态。

他们的攻势渐渐减弱,而士兵们则抓住机会,发起了猛烈的反击。

一时间,沙滩上响起了震天的呐喊声,仿佛要将这漫天的迷雾都撕裂开来。

随着战斗的进行,迷雾渐渐淡去,黎明的曙光开始在天际绽放。

士兵们的脸上露出了疲惫而满足的笑容,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家园即将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数场发生在应天府上千公里之外战斗,异常惨烈,大明军队和倭寇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倭寇虽然凶悍狡诈,但在大明将士的猛烈攻势下,不少地方的倭寇都快支持不住了。

在一处地方的激烈的交锋中,一名大明将领率领精锐部队,突破了倭寇的防线,直捣其巢穴。

倭寇首领见势不妙,率领残兵败将仓皇逃窜,而大明将士则乘胜追击,一路追击至海边。

在海边,倭寇首领无路可逃,最终被大明将士擒获。

这场大战以大明全部胜利告终,倭寇被驱逐出境,边疆重新恢复了安宁。

但是,大明军队最后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比的勇气,最终击败了倭寇。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大明王朝的尊严,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然而,倭寇的威胁并未完全消失。

他们仍然潜伏在暗处,伺机而动。

倭寇的事,也很快江浙沿岸的地方文官,往应天府发出了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