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讨厌做买卖的朱元璋

当然,阳光房也是有一些缺点的。

比如材质差异影响性能,对门窗的性能要求极高。

不过,这对于刘元德而言,这都不是事。

毕竟朱元璋已经向他承诺了,只要不是特别贵重的材料,工部的东西任他使用。

因此,刘元德才不会和朱元璋客气,该用就会用。

“元德。”蓝素涵却有不一样的看法,脸上露出担忧的表情,对着刘元德问道,“按照你所说,建造阳光房需要大量的玻璃。”

“你所说的的玻璃,应该就是琉璃吧。”

“琉璃现在的价格非常的不菲。”

“虽然我们负担的起阳光房的花费,但是如此奢靡的做法,会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呢?”

蓝素涵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大明建国之初,虽然朱元璋手下的功臣都很有钱,但国家财政却连年赤字。

朱元璋也是身体力行,一直提倡节俭的生活。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朱元璋给马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

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此外,还有规定官员和百姓必须吃粗粮和青菜,不允许奢侈浪费。

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

规定诸皇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

在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后,挥挥手让太监去他的寝宫,不一会儿,那太监捧着一块被单出来了。

朱元璋接过被单,展开让大臣们看。

大家一看,整个被单五颜六色,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

朱元璋便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

大意就是这件被单是用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做成的,如果把这些边角料丢弃实在太可惜了。

手下的臣子哪能不知道朱元璋的意思,于是上行下效,没有人敢铺张浪费。

要是在现在这个时候,即使是刘元德刚刚立下大功,便如此奢靡,肯定会引起朱元璋的不满,觉得你小子飘了。

不过,刘元德到对此不以为意,示意蓝素涵靠了过来,然后小声将自己能制造玻璃的事,说了出来。

“什么?”蓝素涵又惊又喜,她没想到自己未来夫君还有如此本事。

当然,令她感到更为惊奇的是,价值不菲的琉璃,居然是沙子做成的。

看着刘元德双眼上的黑眼圈,蓝素涵不禁心中感到一丝心疼,转身对着一旁的小丫头铃儿说道。

“铃儿,别吃了。”

“给我留一个尝尝味道,剩下的都是你的。”

“真的吗小姐?”扎着双马尾的铃儿,脸上露出高兴的表情,放下了手中刘元德带来的蛋挞,小步跑到两人身边,开心的问道。

“小姐,你找我什么事?”

看了一眼仍旧十分精神的刘元德,蓝素涵温和的笑了笑,对铃儿说道。

“你家姑爷为了咱们的新家,辛苦了一夜,还给你带来了好吃的蛋挞。”

“你还不赶紧去一趟厨房,让沈大娘帮我熬一碗银耳莲子粥?”

“小姐说的对!”收到刘元德好处的铃儿,自然是没有对刘元德有何意见,蹦蹦跳跳的往外跑去。

一旁的刘元德,对于自己未婚妻的关心,感到心里暖暖的,突然伸出双手,握住了蓝素涵的双手。

“元德。”蓝素涵突然被刘元德握住双手后,顿时有些脸红起来,便想把自己双手撤回去。

不过,刘元德可没有那么容易松手,仍旧紧紧握住蓝素涵的双手,并笑着说道。

“素涵,娶到你,真是我刘元德这八辈子的福分啊。”

蓝素涵也被刘元德这一记直球,直接命中了心扉,同样也是目光灼灼的望着对面的刘元德。

此时,整个蓝素涵的闺房内,到处弥漫着暧昧的气氛。

刘元德也接着这个机会,不断朝着蓝素涵靠近了起来。

这时,一名不速之客正在往这边赶了过来。

“这个混蛋刘元德。”蓝府二小姐蓝婉茹小声骂道,“居然趁着我出去的时候,偷偷跑到我们家来,见姐姐,真是太可恶了。”

走到蓝素涵的院子外,蓝婉茹却没有听到任何的声音,本能的感到有些不对劲,赶紧闯了进来。

只是,蓝婉茹刚一进门,就看到了一副令她感到惊愕的画面。

只见,蓝素涵和刘元德两人几乎快要贴在了一起,马上就要亲起嘴来。

不知为何,蓝婉茹看到眼前的这幅画面,心中莫名的感到一丝难受。

随后,她调整了一下情绪,大声呵斥道。

“刘元德,你想对素涵姐姐做什么,你这个登徒子!”

被冒然打断气氛的蓝素涵,也立刻意识到了不对劲,赶紧和刘元德保持了距离,并将手收了回去。

一旁的刘元德失望的叹了一口气,心想,自己这小姨子可真会来事。

每次气氛刚好的时候,她总会像闻着味一样出现,及时的打断两人之间的互动。

这要是其他人,刘元德指定给他来点好看,让他知道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可蓝婉茹是自己未婚妻的妹妹,自己的小姨子,自己哪能打骂。

恰好,朱元璋派来的锦衣卫,来到永昌侯府来找刘元德。

刘元德接着这个机会,尴尬的对着两人一笑,随后跑了出去。

门口遇到的铃儿,还疑惑的问道。

“姑爷,你这银耳莲子粥吃不吃了。”

“不吃了,你给你家二小姐吧,她更需要清热散火。”

被刘元德打趣一番的蓝婉茹,哪能不明白刘元德的意思,嘴巴顿时嘟了起来,满脸委屈的趴在了自己姐姐蓝素涵的怀里。

来到了锦衣卫的地方,刘元德废话没多说,直接将锦衣卫的失败品放在了手里。

“怎么样?”一旁心心念念的朱元璋,急切的问道,“这到底是哪里有问题?”

专业人做专业的事,刘元德很快便从手榴弹铸铁的茬口,发现了问题所在。

恍然大悟的刘元德,慢慢说道:“原来是铸铁质量不合格,需要白心韧化技术啊。”

对此,刘元德当然也是有解决办法的。

他按照八路军的方法,利用德国式白心韧化技术原理和美国式黑心韧化技术原理,结合传统的生铁焖火技术,改造了土方炉,创造了火焰反射加热炉。

将生铁铸造的炮弹毛坯置入炉内焖火,使弹体表面软化,以达到切削加工的要求。

然后经过锦衣卫的反复试验,很快就取得成功。

耐心陪着朱元璋搞定了手榴弹的问题后,刘元德想起了蓝素涵所说的事。

眼前正好有个合适的人物,一定能帮刘元德自己,空手套白狼。

于是,刘元德立刻换上一副殷勤的态度,对着朱元璋笑眯眯的说道。

“朱伯伯。”

“小侄这有一份天大的富贵,哦不,天大的财富,想要让给朱伯伯,不知朱伯伯是否有意?”

对于刘元德桀骜不驯态度的改变,朱元璋本能的感觉有些不对劲,刚要拒绝刘元德,可是下一秒,朱元璋便将嘴里的话咽了回去。

发现朱元璋有些不愿意后,刘元德抓住机会赶紧开口解释道。

“只要这件事一成,朱伯伯就不用过得这么节俭,想吃点肉也不用考虑再三了。”

“另外,娘娘也不用每天操练这么辛苦,还要每天都给朱伯伯缝补衣物了。”

刘元德前一句话倒没什么,但是后面那句话直击朱元璋的脑门。

深深看了一眼面前的刘元德后,朱元璋这才开口说道。

“刘元德,你想搞什么鬼?”

“有什么话,赶快说清楚。”

“嘻嘻。”刘元德得意的笑了笑,随后慢慢开口说道,“我想和朱伯伯一起合伙做生意。”

“合伙做生意?”朱元璋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无论他自己是不是皇帝的身份,朱元璋本能的对商人这一身份感到厌恶。

虽说"重农抑商"是每一个古代王朝的基本国策,但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却是打击商人最严重的。

首先,朱元璋本是贫农,而商人在古代就被戴上了唯利是图的标签,在他的眼里天生就是不讨好的存在。

而在中国传统的乡村小农经济中,农民喜欢固守土地,自给自足。

朱元璋害怕外部力量的进入,会与农民他们争夺有限的资源,也害怕外来竞争给他农民们带来风险。

甚至担心外乡的风俗,会改变他们习以为常的那个小小的世界。

因此,抛开严重的等级制度,朱元璋还下了一道非常令人不解的政策,那就是严禁各村子的人前往其他区域。

如有违反,必处以重罚。

一直抱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观点的朱元璋,保存了这样一份出身农家的优越感,他不时强调自己“朕本淮右布衣”,还颇有些得意地把自己年轻的乡村生活写进了《皇明祖训》,让后世子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士农工商四阶层,“农”排在第二,“商”排在老末。

这同样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点也看不起富可敌国的沈万三的原因。

朱元璋先是逼着沈万三出资,资助国家修长城,然后又要求沈万三资助都城的修建。

尽管沈万三都诚惶诚恐地捐出了真金白银,没有任何的阴奉阳违,但最后还是没能博取朱元璋的信任,因富获罪坐了大牢,发配边疆,落了个“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的结局。

说到钱,那就不得不提宋朝了。

虽然宋朝有弱宋之称,但是其经济实力以及富裕程度远高于有盛唐之名的唐朝。

有句话说的好,烈商、礼周、暴秦、强汉、雄隋、盛唐、富宋、蛮元、刚明、奴清。

大宋到底有多富?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而明隆庆5年(1571年)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年),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

在明末天下大乱时,大明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

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也才为大明带来了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的财政。

我们这么算吧,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

而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才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可你别忘了,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人口也比较多。

那么,大宋财政哪来的这么多收入呢?

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熙宁10年(1077年)北宋赋税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

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悄悄迈进了。

这也同样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期。

可以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

就连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像大宋的财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清朝的五倍,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繁荣的商贸。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海外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