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刘大人真有个好孙子啊!

“臣等代表将士们,谢陛下隆恩!”

“大家快快请起!”

收获了一番军方将领的人心后,朱元璋赶紧从高台之上,一路小跑了下来,拉起自己这些老朋友的身子,嘘寒问暖一番。

接着,朱元璋往后退了几步,对工部尚书赵翥(zhù)说道。

“可程啊,你继续说吧。”

“是,陛下。”

工部尚书赵翥拱了拱手后,继续说道。

“第二点,便是大幅度提供了我们工部生产军器的效率。”

“在新式的作坊中,刘大人的长孙设计了许多水利工程器械。”

“微臣对于水利略有研究,发现这些水利器械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一旦整套设备工作起来,会比同等人力的生产速度,要提高近十倍。”

“这么快?”

魏国公徐达瞪大了眼睛,要知道他有个老本行就是铁匠,自然清楚这提供十倍生产速度的恐怖作用。

“是啊是啊。”工部尚书赵翥摸了摸自己下巴的胡子,面带惊讶之色的说道,“令我感到最惊讶的是。”

“刘大人的长孙居然了解古籍,将已经失传的秦代流水线生产方式,也给复原了出来。”

“真是博学多才,想必刘元德平时一定饱读诗书吧。”

[狗屁!]

本来可以保持风轻云淡的刘伯温,在听到工部尚书赵翥对于自己家混账的赞扬后,差点一把揪断了辛辛苦苦保养的胡子。

别人不清楚他们老刘家的事,他刘伯温还能不知道吗?

刘畾这混蛋平时不是遛鸟打猎,就是外出厮混,哪有时间去查看什么古籍。

不过,刘伯温也是对于自己原本熟悉的长孙,感觉有些陌生了。

[刘元德到底从哪学来的这么多东西?]

[这些玩意,我怎么觉得像墨家的东西啊。]

[难道一直隐秘不出的墨家,想借我刘伯温的孙儿入世?]

如果刘畾知道此时刘伯温的心理活动,他只能说,爷爷你想得有点多了,哥们只是开了个外挂罢了。

流水线作业,按照现代的定义,是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按顺序地进行加工并生产出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按顺序进行的分工生产劳动。”

为什么刘伯温怀疑是墨家的人搞的鬼呢?

原因很简单,在历朝记载,以及后世的验证里,基本所有的秦朝装备,箭头也好,弩箭也好,弓弩本身也好,相互之间的差距极小,可以做到随时更换,而这就是流水线和标准化的核心。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七雄中,只有秦国,才拥有强大的弓弩部队。

因为秦国他们的弓弩不像其他六国一样,弓弩损坏了就彻底报废了,你想从其他报废的弓弩上拆下的零件,这是根本换不上的,存在较大的尺寸误差的。

而负责秦国军器生产的核心工匠,大部分都是来自墨家的一直分支。

没想到吧,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居然为发动征战的秦国效力。

这其中的渊源很复杂,但是简单来说,就是秦国的国君可能不赞同你的学说,但是会接纳你的人,让你替他秦国做事。

也因此,秦国接纳了大量来自其他各国的人才,逐渐强盛了起来。

后面,因为秦始皇的刻意针对,加上秦末连年征战,这些宝贵的工艺也就随着战争一起被埋葬在了历史之中,而曾经成为春秋战国第一学家的墨家,也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所以,相较于稍微了解实情的刘伯温,他确实很有理由怀疑,墨家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想要接着他的长孙来做点东西了。

[看起来秋收之后,我应该和元德好好谈一谈了。]

回到正题,工部尚书赵翥再次补充道。

“除了这些东西之外,刘元德这孩子还给火枪兵设计了专门的甲胄。”

“因为穿戴传统的铁甲,会影响到火枪兵的正常操作。”

“故而我那贤婿特意设计了这么一套甲胄。”

对于这突然冒出的声音,大家都很意外,朝着声音发出处仔细一看,这不就是原本刘伯温的老对头,永昌侯蓝玉吗?

此时的蓝玉,和往日略带嚣张跋扈的站姿很不一样。

整个人的站姿规规矩矩,完全像换了个人似得。

得意洋洋的蓝玉,看到大家都看过来后,想起自己贤婿刘元德牛肉宴时的说法,再也忍不住躁动的内心,刚想直接了当的道出自己的本意。

可是看了一眼笑眯眯的刘伯温后,蓝玉似乎想起什么似得,略微收敛了一下脸上的表情,但嘴角仍旧翘得很高。

“陛下,太子殿下,诸位同僚。”

蓝玉先是拱了拱手,随后在朱元璋以及文武百官惊讶的目光下,慢慢说道。

“火枪一事,我从陛下这里也了解过。”

“作为这次北征将领的一员,我也像陛下以及各位大人一样,时时刻刻想要洗刷上次北元给我们带来的耻辱。”

“因此,在得知我那贤婿发明了火枪这一神兵利器后,便静下心来,细细学习,钻研它的用法。”

[你钻研个鬼!]

蓝玉的姐夫,太子朱标的岳父,明朝开国武将第一梯队常遇春,在这个时空并没有由于卸甲风和箭伤复发导致的疾病,死在北征的途中。

不过,常遇春现在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已经完全不能披甲上阵了。

每天也只是修养身体,要不就是找人串门,聊聊天,来排解心中的无聊。

像永昌侯府,就是常遇春经常去的落脚点之一。

对于自己的妻弟,蓝玉最近的行踪,一直无所事事的常遇春哪能不了解。

不过,毕竟是自己的妻弟,老实人常遇春还是忍住心中的吐槽,静静看着蓝玉装逼。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我一天一夜的钻研,终于有所头绪!”

蓝玉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咧着嘴说道。

“我发现,如果我们的火枪兵,穿戴传统的甲胄,防护力会有了。”

“但是,它穿戴比较麻烦,而且还沉重,会大大影响火枪兵对于火枪的操作,进而影响到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可要是穿戴相对轻便的皮甲,造价这方面先不说,这皮甲的防护力根本顶不住普通箭矢的抛射。”

“我左思右想了又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

“什么解决办法?”

文武百官中,有人适时的问道。

蓝玉看了一眼那个上道的义子,给了他一个赞赏的表情,学着刘伯温的样子,摸了摸自己下巴的胡子,笑着说道。

“那就是,使用锁子甲,来作为火枪兵的常规甲胄。”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

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

锁子甲传入中国的时间,有说是三国时期,也有说是四世纪到八世纪之间传入中原。

在明朝中后期,大明军队以及满清,也因为锁子甲轻便防护高的原因,都大批量装备了锁子甲。

“锁子甲?”

常遇春对于自己的妻弟的说法,有不同意见,直接开口说道。

“锁子甲这东西虽然轻便,穿戴也简单,也能够有效阻挡箭矢以及一般刀剑挥砍的伤害。”

“但是有一点,它的做功复杂。”

“每一件锁子甲,都需要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

“因此,单件锁子甲的价格可是不菲,也就只有咱们大明的将领有那财力,普通的士兵我们怎么可能换得起呢?”

面对自己姐夫提出的问题,蓝玉也是早就有了问题的答案。

本来,前天夜里刘畾和蓝玉一起吃饭时,蓝玉确实提出了关于火枪兵的防护问题。

看到是自己亲爱的岳父大人有所疑问后,刘畾当即将锁子甲这一选项提了出来。

此外,刘畾还详细告知了蓝玉,在新式作坊建成后,只要生产出合适的钢水,加上一些工具的配合,就能制造出造价低廉,且防护力很强的锁子甲。

而听完刘畾的解释后,蓝玉也是松了一口气。

最后,刘畾还打算特意将锁子甲的具体工艺,交给自己的岳父蓝玉,让他去获取这份功劳,当做自己作为小辈的见面礼。

蓝玉可不是胡惟庸那种沉迷于功名利禄的人,他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刘畾的一番好意。

但同时,蓝玉也对刘畾这个女婿,也是越来越满意了起来。

想到这,蓝玉知道那份新式作坊的设计图纸内必定有锁子甲的制造工艺。

他担心自己贤婿的功劳被埋没,赶紧开口继续解释道。

“郑国公,这具体的新式锁子甲制造工艺现在属于大明机密,我无法泄漏。”

“但是有一点,我那贤婿发明的新式锁子甲,完全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所有条件,造价低廉,简单易用,防护效果也好。”

“这并非我子虚乌有,相信工部尚书赵大人,也是了解这一情况的。”

“永昌侯说的没错。”

工部尚书赵翥适时的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蓝玉的说法。

“火枪伯所提供的新式锁子甲,及其相关制造工艺,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火枪兵实施批量的换装。”

“甚至在造价预算上,要比普通铁甲要少花费的多!”

“不得不说,刘大人真是有个好孙子啊!”

发表完自己意见的工部尚书赵翥,面带微笑,朝着身旁的刘伯温,再次拱手祝贺了起来。

而不少的文武百官,也是看懂了现在朝局的走向,也是纷纷朝着刘伯温以及蓝玉表示祝贺。

不过,作为问题制造者的宋世明,却有些懵逼了。

自己明明是来找刘元德的麻烦的,怎么现在全部变成歌颂刘元德功劳的事了。

李善长的面色也是有些阴沉不定,而胡惟庸更是有些急了,朝着宋世明直接望了过去。

[不能让事情继续下去!]

[否则,你知道你的下场会怎么样!]

看懂了胡惟庸刚刚看过来的眼神后,宋世明想起了自己的一家老小,咬紧牙根再次出声道。

“陛下,即使如此,给刘元德按照工匠的标准,还是封赏些金银珠宝就可以了。”

“实封爵位,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嗯?

对于宋世明三番五次的质疑,朱元璋也是有些心有不悦。

自己可是说一不二的朱元璋啊,你一个小小的御史算什么玩意,敢质问咱朱元璋?

是不是觉得今天,咱老朱的刀提不动了?

刚想发火的朱元璋,被旁边的太子朱标注意到脸上的表情后,叹了口气,赶紧说道。

“宋大人说的有些道理。”

“太子殿下。”

宋世明仿佛就像一个溺水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面带喜色的看向了大明太子朱标。

“我说的没错,确实......”

“宋大人!”

太子朱标摆了摆手,稍微提高了一些嗓音,打断了宋世明接下来的话。

[看在牛肉的份上,元德,我就再帮你一把吧!]

回味了一下前天夜里的卤牛肉,太子朱标不自觉的舔了舔嘴唇,也对不少同样心有不解的文武百官解释道。

“火枪伯实封的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他改变了我们大明朝的国运!”

太子朱标的这番惊天话语,瞬间在整个大明朝堂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就连一直试图保持平静的徐达、李善长等文武重臣,他们也再也绷不住内心的平静,张大嘴巴,瞪大眼睛,脸上全然写满了震惊与愕然。

“什么!?”

“太子殿下您没说错吧?”

“是啊是啊,太子殿下,您是不是说的太严重了吧?”

面对满朝文武的惊愕,太子朱标的脸上却依旧不为所动,轻轻摇了摇头,再次确认道。

“诸位大人,我说的没错。”

“这一点。”太子朱标转身看向自己的父亲,大明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慢慢说道,“父皇也是这么说的。”

太子朱标的这句话,比之前他所说的那句,刘元德改变了大明朝的国运更为让文武百官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