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盐改政策
活字印刷术同样是华夏历史四大发明之一。
相对于造纸来说,工艺并不复杂。
但这里面有一个难点,如果大批量印刷书籍,就等于是出版了,这需要朝廷的审批。
你要保证自己出的书,不能有反动内容才行。
而三国演义小说,其中主要剧情,就是推翻王朝重建王朝。
如果有人要拿这个来做文章,恐怕会惹来不小的麻烦。
唐不器觉得,自己必须要亲自去见见当朝皇帝才行,否则说不清楚这里面的道道。
“陛下,这就是那本书,三国演义。”
曹成拿到了唐不器托关系送进宫的书,直接面呈南宫影。
“哦?这种书写的物事倒是新奇。”
还没看里面内容,南宫影就对纸质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东西看上去没有帛书那么高雅,但造价应该不高,非常适合在普通人之间传阅。
开化民智,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统治者,并不希望自己的子民都是蠢货。
但也不能太聪明了。
“唐不器说,这种名为纸的东西,造价极其低廉,只要允许他大量制作,也可以分出一部分利润给陛下。”曹成连忙把口信一起带到了。
南宫影有些不屑地笑着说:“这东西还能赚钱吗?就凭他这本故事书?”
“罢了,朕会抽空看看。”
“酒楼那边的事,查得怎么样了?”
相比起这个,女帝现在更关心的是细盐技术。
竟然有人敢和朝廷公然作对,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曹成不由迟疑地答道:“回陛下,尚无任何线索。”
“哼,我看不是没有线索,是你不敢查得太深吧?”南宫影何其聪慧,一下就猜到了症结所在。
京城之内,敢这么嚣张行事的人,不出十指之数。
连曹成这个大太监都不敢提及的,就只有那几个了。
“小的无能,陛下恕罪。”曹成跪倒在地。
“罢了,朕不会为难你,待明日朝会,朕自有办法。”
翌日。
唐不器正在家里准备活字印刷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看见了许久没露面的武馆馆长。
老头懒洋洋地吐出两个字:“加钱。”
“哈?你这家伙,不守规矩啊!”
唐不器差点都以为他也是穿越来的了,说好的古人守信呢?
老头马上开始大吐苦水:“你以为这事那么好查吗,我潜入皇宫,几次差点被乱箭射死,还遇到了一个大师级的高手!”
“而且这件事背后的水太深,我觉得你把握不住,所以如果不想加钱,就干脆别查了。”
“查!”
唐不器的好奇心彻底被勾起来了。
“不就是钱吗,要多少,加!必须把这件事查到底!”
老头撇了撇嘴,然后才说:“既然接受了你的委托,我就会尽力帮你办事,加钱就算了。”
“但如果我出了什么意外,希望你能妥善安置好武馆的这些人。”
丢下这句话,他再次扬长而去。
唐不器不知该作何感想,只能低头继续弄那些活字。
几天后,京城衙门的那个官员来到唐府,说厨子们的安全警报已经解除了,可以正式返工。
并且在话里行间透露,上头的人,已经把这件事彻底摆平,酒楼只管安心做生意就好。
其中内情,连他这个主办案子的人都不知道,对外只能说是同行竞争。
慕容云月半信半疑,可也不能这么一直关门谢客,于是只好挨个去请那些厨子回到工作岗位。
“唐弟,你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重新开业后,生意马上又火爆了起来。
唐不器也缺乏信息来源,只能推测是皇帝和幕后黑手进行了一些交易,让对方放弃了这香饽饽。
这事还不能和慕容云月说。
“姐姐,你还记得那句话吧?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现在我们这细盐,已经变得比黄金还值钱了!”
“唯一的办法,只有和朝廷合作!”
看来只能提前告诉慕容云月这个消息了,酒楼的暴利生意,将很快一去不复返。
慕容云月也不是贪婪的人,点点头表示理解:“唐弟,我说过,无论你做出什么决定,姐姐都会支持的!”
现在两人已经从中赚到了几十万两银子,后续也不是断了财路,所以并不难接受。
皇城。
乾坤宫。
“陛下,加大开采海盐的力度,必然会耗费无数民力,还有盐矿的发掘,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请陛下三思!”
“陛下,如今我国盐量充足,何必有此举措?”
“是啊,如此劳民伤财,恐怕得不偿失啊!”
就在刚才,南宫影宣布了一系列政策。
总的来讲,就是大量储盐!
甚至要拿出一部分和外族交易的商品,去换取粗盐。
但很多官员不明所以,因为目前大乾的盐完全够用,为什么要这样搞?
只有少数聪明人从中联想到了最近京城内的一些事。
比如细盐。
“陛下,臣的封地有一座小型盐山,可以献与朝廷!”
一个五品官员突然出列,语出惊人地说出这句话。
在大乾,官员贵族被赐予的封地,除了上交少量税赋之外,其他所得都归封地主人所有,这家伙是疯了吗?
阿谀奉承也太过分了吧!
岂料,南宫影对此却大加赞赏:“爱卿果然明事理,朕记得你好像有一独子恰好成年吧?”
“回陛下,犬子上月刚刚成年。”官员连忙回答。
“好,改日你将其带进宫中,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差事,让他先熟悉一下朝政,将来也好为我大乾效力。”
“谢陛下隆恩!”
我去,这是一步登天了?
盐山能值什么钱,陛下居然钦点他儿子进京当官?
有了这个先例,文武百官顿时躁动了起来。
之前那些反对的,也都沉默不语,开始细细思量这背后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但无论如何,皇帝的旨意已经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
盐,将成为大乾王朝的贵重商品!
朝廷大力改革有关盐的政策,这一异常行为,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最为吃惊的,反而是慕容云月。
她一下就看出这是对细盐技术收归朝廷的举措,也是唐不器早已预料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