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游历各地

“王全拜见师傅!”王全普通地一声就给典韦跪下了

这一行为惊到了典韦,他哪见过这等场面,急忙去扶王全“快快请起,俺典韦本是粗人,既然两位公子看得起俺,那俺定不辜负两位公子!”

李询看到这一幕很欣慰,自己未来的两位大将相处的如此融洽自己岂能不高兴呢?

现在有两位大将可缺一谋臣啊,现在是公元175年,9年之后就是闹黄巾的184年,还有9年的时间准备啊。

巨鹿倒是有一名知名谋士那便是田丰,可田丰现在最多比自己大6岁也就是14岁,14岁想也发挥不了什么才能吧。

倒是有那么一个年长而且有才能的人那便是贾诩,贾诩生于147年现在是28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但是贾诩远在武威而且自己现在才七八岁,难道一个28岁的人追随一个八岁小娃娃吗?

诸葛亮更是还没出生,仔想想还有什么顶级谋士呢?有了,荀攸现在大概有十八岁可是荀攸是大世家怎么跟一个地主家的八岁小娃娃走呢?那到底还有谁能辅佐呢?

有了!要先让名声大起来,要多作几首诗,然后游历各地广纳贤才,游历六年!六年之后回来再为黄巾贼准备两年,八年之后才是大刀阔斧的时候!

“典韦!我会出去游历六年,我名你在这六年时间在任县训练私兵,全要练成一等一的好手,一切费用我父亲出,要以县兵的名义这件事我会告诉我父亲,你也要不断的学习成长,你也要把王全给我训练成好手。”

想了这么一会儿便向典韦嘱咐。

“遵命!”典韦拱手回应道。

“王全!你要严格要求自己,你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自己,好好地跟典韦学武艺,你也要多看看兵书不要成为只会打架的莽夫,我要你文武双全,我给你六年时间。”

“遵命!”

王全看到昔日的玩伴变成这副严肃的样子突然有点不适应但是还是学着典韦的样子应了下来。

听到王全答应下来,李询转头向李府跑去,他要告诉父母他的志向,他的志向绝不是只蜗居在小小任县,他的志向是整个天下!

李询推开府上大门进门就开始大喊:“父亲!母亲!父亲!母亲!”

李铮夫妇听到儿子的叫嚷急忙来到客堂见儿子:“怎么了询儿,怎么着急忙慌的?”

李询扑通的一声向父母下跪:“父亲母亲!今天这个事情你们必须要答应我!”

“询儿啊,你先说吧。”

“李询不瞒父亲我想要游历各地广招贤才,我预感天下将要大乱!”

“询儿你胡说八道些什么呢!”

“父亲,儿没有胡说,刘氏运势已尽,天下将要大乱!到时候大小诸侯割据一方!争的是这天下!争的是这帝位!”

“混账!身为大汉国民竟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父亲,当今这皇帝多么昏庸您不是不知道吧?官职明码标价,还认宦官为父为母!”

“住口,你这逆子竟敢叛国!”

“我已吩咐典韦,在我游历的这几年里以县兵的名义训练私兵钱粮由咱们家出。”

“我此行出去要游历六年,此行就是要广纳贤才为之后的天下大乱做准备。”

“请父亲母亲批准!”

“混账东西!生为汉人死为汉鬼,你这逆子竟妄想颠覆大汉王权,我没有你这儿子!”

“父亲你………”

“滚!你这混账东西,滚回你屋里!”

王氏听到这些话已经被吓到说不出话。

其实李铮认为李询说的不无道理,只是内心在犹豫,他不能想也不敢想这种事。

况且李询今年只有八岁啊,八岁居然有这种话,若是准了难道真的让他一个八岁的小童去准备造反吗?李询太怪了,八岁就会作诗还说出如此宏图大略。

难不成真是天降大才吗?

李询听到父亲如此教训自己冷哼一声头也不回地走了。

傍晚,李铮和王氏一同在吃饭。王氏试探性地向李铮发问:“夫君,询儿还不来吃饭我去叫他吧。”

李铮一听将筷子用力地砸在桌子上。

“让他饿着吧,不用管这个逆子,饿死他好了!”

“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呢?”

“我怎么好好说?他竟想造反!叛国!”

“你喊什么,吃饭吧。”

吃了一会儿,王氏再次试探性地说:“要不我给他送去吧。”

“我看今天谁敢。”李铮怒目圆睁地看着她。

“你干什么这是,吹鼻子瞪眼的。”

“这逆子就得饿两顿,不饿他两顿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居然盘算着这种事。”

“我觉得询儿说的也没错。”

“什么?你怎么敢的?”

“怎么了?我说的有错吗?”

“你说这种话就是不对。”

“我说的不对,我就不信你自己不觉得询儿说得对。”

“……”

“李致的官怎么来的你还不清楚吗?不就买的吗?早该反了!”

李铮呆在原地不说话也不吃饭过了好一会儿才有点动静。

“去吧,把饭菜给询儿送去告诉他,告诉他,他说的我准了。”

王氏顿时喜笑颜开连忙收拾饭菜给李询送去。

李询此时正在屋内生着闷气,回想着自己刚刚所说的,虽然确实有点神经病,一个小屁孩居然想游历天下,没把自己关起来治疯病就算好的了。

虽然李询自己也觉得刚才所说的很精神病,但是他不怕,因为他根本就不信穿越到这个时代自己一点东西都没有,最次也要带个运气吧,就算没有,死外边重生到别的世界也不是不行,李询越想越气便用被子捂住自己的头想着到底要和父亲怎么说。

王氏推开房门见李询躺在**用被子蒙住自己的头。

“询儿饿了吧?吃点饭吧。”

“不吃。”

“吃点吧,小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不吃不吃。”

“这样吧,我学学询儿说的话,询儿我这有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坏消息。”

“坏消息是饭菜该凉了。”

“那好消息呢?”

“你说的事,你爹准了。”

听到这话,李询瞬间撇开被子问自己母亲。

“真的?”

王氏点点头。

李询也猜到了是自己的母亲一直劝说父亲批准,李询顿时热泪盈眶嘴里嘟囔着:“娘。”一把抱住了自己母亲。

王氏抚了抚李询的头

“这一去千万要小心不要中了奸人陷阱。”说完便离开了房间临走时嘱咐李询把饭菜吃了。

李询其实早就饿了看到眼前的饭菜连忙狼吞虎咽起来。

吃完饭躺在**想着自己的游历计划。

张郃张儁乂现在八岁,也是离自己比较近的武将了还尚为年幼待黄巾之乱爆发再招收也不迟。

张辽张文远今年7岁,可惜如果太年幼招收或许会影响之后的战斗力啊!

太史慈今年9岁,这些名将都过于年幼啦。

关羽关云长今年大概15岁,可以试一试。

张飞大概8岁

赵云大概7岁黄巾爆发之后再试,真定离任县也不远。

庞统还没出生。

鲁肃3岁。

黄忠28岁也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可以试试。

甘宁大概5岁

程昱34岁。

高顺6岁

徐晃大概17岁

就这样,李询想了一晚上自己的游历路线。

第二天一早李询起来就作了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将这首诗也散播出去吧”李询向下人吩咐,他已经将前两首散播出去,自己已是名声大振。

到了时候李家的人都来送别李询,王氏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李询坐上马车,周围是二十个家丁,这些家丁清一色的皮甲加上腰间别着的刀。

出发了,李询与众人告别,马车驶出任县,第一站河东郡杨县,那里是徐晃的老家。

马车刚驶出巨鹿了李询又作了一首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又让家丁记下每到一个新地方就散播出去。

出了冀州,李询又作了诗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沛公立身何坦**,虬须虎眉仍大颡。”

这次李询对原诗作了些许修改,还是老样子让家丁记下,每到一个新地方就传播出去。

李询又先后作了几首诗全拿去散播了。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甚至连伟人的诗都用上了。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几首诗下来,李询成了文人墨客谈论的话题,是天下公认的才子天才。

走了一个月了,出了冀州路过上党郡进到河东郡找到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