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御街研究与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林正秋在写《南宋都城临安》时,就已经对南宋时期的杭州做了大量考证与研究,他的另一本书《南宋都城临安城史研究》又作了补充,二书可称姐妹篇。一九九九年,完成市规划局交代的课题《杭州南宋皇城大遗址规划专题研究》,他根据古籍记载,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详尽记述了都城的主要街道、建筑、业态等,由内而外,描述了当时皇城的情景。

南宋已有了现代城市稚形

林分析了南宋临安城总体格局为“南宫北市”,当时就已经有了几分现代城市的构筑稚形,采用时话来说,可以分成十大功能区:一、宫廷区;

二、宋廷行政功能区;

三、郊坛、祖庙功能区分布;

四、都市居民生活功能区;

五、商业铺席功能区;

六、官私作坊功能区;

七、码头、仓库物流功能区;

八、文教娱乐功能区;

九、城防治安功能区;

十、风景旅游功能区。尤其对于南宋御街做了仔细考证,京城以贯穿南北的御街作为中心,皇宫、官署集中在城南,为政治中心。

京城中部地区商铺林立,货物齐全,成为全城的经济中心。

城北设有国子监、太学等文化机构;附近有书市与游艺场;城北临近运河码头。

城中除了御街,还有两条南北道路,后市街、西大街。

御街,又称天街,分御道、河道、走廊。御道专供皇帝通行,两侧为市民走道。

他查阅了《梦梁录》(禁城九厢坊巷)记载,罗列了城中的各个街巷,按书中记录,恢复了今中山中路和观桥以南中山北路一段曾经的南宋御街。

皇城的四百十四行

南宋《梦梁录》记载,吴山一带是“江海商贾”寄寓之地,分布着京城的许商店。

林对商家行业进行了描述,“京都有四百十四行”,饮食业、服务业、租赁业相当发达,出现过类似于今天的专业市场,也就是商品集散地。

饮食业粗分为酒楼、饭馆、面店、茶肆、市食、点心铺等;

酒楼餐馆又可细分为高级酒楼与普通酒店。

普通酒店又分为茶酒店、茶饭店,以卖酒为主,兼营添饭配菜;

包子酒店,专售灌浆馒头、薄皮春卷、包子等;

直卖酒店,专卖各色酒类;

散酒店,以零卖一、二碗为主,兼售血脏、豆腐羹等廉价佐酒小菜。

素食店专营素菜、素面几十种“皆精细笋粉素食”方便僧尼斋客。

京师的行业五花八门,细分为养马、养猫、养鱼供给的饲料;

还有修桶、修鞋、修帽子、磨煎刀、磨镜等。

租赁业是寄存货物场所,名“榻坊”,遍布水陆码头与闹市。规模大者有榻房屋千余间,小的也有数百间,四面临水,既可防火,又防盗,还有简易堆货场,称廊、堆垛场。

林的研究表明,南宋临安的商业形态与布局已经有了近代市场经济的明显特征。

清河坊改造与开发

河坊街区,也就是昔日的御街,处于城区与西湖边的黄金地段。

到了二十世纪末,区域内的民房早已破败不堪,住着大批老城区居民,几代人同堂,比比皆是,不少房屋陈旧破烂,住户房屋窄小拥挤,污水满地,居民怨声载道,只能用“脏、乱、差、破”四字来形容。如何在新时期对河坊街以及周边地区进行更新改造?

有人提出,住户易地搬迁,老屋拆除,利用“黄金地段”的黄金效应,尤其在市区靠近西湖地块,进行大规模的拆迁、改造并进行地房地产开发。

林听说了,用尽所有管道与各种方式,大声疾呼,这是一条有着非凡文化历史底蕴的老街,极具开发价值,应当保护旧貌,修旧如旧,并引用了南京秦淮河夫子庙、上海老城隍庙改建与开发成功的案例来说服大家。

他说,杭州人难道不能利用自南宋以来就已形成的文化脉络,处在吴山脚下,曾经的南宋皇宫外围繁华老街,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重现昔日辉煌,招引游客,扩大历史文化名城的声誉?背后的潜在语言是,杭州在宋代的文明程度已经远远超越了同期的欧亚列国,可以利用宋代的辉煌成就,打造一座真正的文化都城。

正是众多市民包括林正秋带领下的集体呼声,才引起高层的关注。

其实,类似的设想,不是林正秋拍脑袋,“蒙准”了,而是他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长期研究而形成的理念。早在一九九七年他就在《杭州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南宋御街考辨,兼及明代西湖游览志记录之误》的论文,对御街(清河坊)作了明确的详细调查与研究,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

“前朝后市”

清河坊,也就是人说的“前朝后市”,所谓“前朝”,指前面有南宋皇宫;

“后市”,即后面有肆市,即清河坊。早年清河坊沿街店铺林立,商铺集聚,茶坊酒肆,驿站货行,瓦子勾栏(娱乐场所)鳞次栉比,交易昼夜不绝。

清河坊之名,出自南宋抗金名将之一的张俊,因明州”高桥大捷“(注1)倍受皇上的恩宠,晚年封为清河郡王。他的府第“清河郡府”今在河坊街太平巷,而得名清河坊。

清河坊灌肺巷,曾是“珠子市场”,交易动辄以万贯计数,故称“金银巷”。

古时,钱塘江水面宽阔,江水延伸到吴山脚下。登高观景,可眺望沧海日出、帆影渔舟,还能见到对岸“西兴烟树”,俯视御街,市井浮尘,瓦屋炊烟,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

早年的河坊街,商客众多,南来北往,也是金华火腿的集散之地,沿街有许多火腿店铺,以方裕和火腿铺最为正宗,猪腿用竹叶生火烟熏,一缸内必置狗腿一只,食时清香纯正,味道非常。

羊汤饭店,原设在羊坝头,民国十六年(1927)因修筑江墅路而被拆迁至河坊街。

宋元时,曾有大批阿拉伯商人清河坊做生意,羊坝头成了他们的聚居之地,有多家清真饭店,专营羊肉,其羊肉焖烂切片,有椒盐、淡件、杂碎之分。客人买下羊肉佐酒,剩下羊骨、杂碎请厨房回锅做汤,并辅以羊肉春饼填饥,人称“前朝遗风”。

四拐角,在清河坊与望仙桥交叉口,出售名产龙井茶叶。

龙井村处于郊区偏僻山林地带,雾浓壤肥,所产“绿茶”极为珍贵。

茶叶以“雨前茶、明前茶”为稀缺,外地人想要购买正宗龙井翁家山所产之“明前茶”,必到清河坊茶庄购买。由此,清河坊茶市,声名在外。

据阮毅成(注2)说,江南所产扇子,以杭产为著。而杭州则以舒莲记为上乘。舒莲记在清河坊,石库墙门,规模宏大。所售之檀香扇售价极为昂贵,多为淑女垂青。有“香随风生,人与香至,香与人随”之说。舒氏当时又延请沪、杭名家为扇子提字作画,店内墙上贴有“润格”。钱塘士绅、淑女出行,以一柄舒扇见赠,其礼不菲了。

钱塘遗风最出名的要算是“皇儿饭”和“门板饭”了。

相传,清乾隆南巡,一日微服出行,走至清河坊,饥渴难忍。见有王润兴饭庄,入内见坐。其时天色已晚,店中只有豆腐、菠菜和盐件儿(腌肉)。王润兴随手抓了一把菠菜、豆腐、盐件儿放在锅内煮沸,顿时内外香气扑鼻。龙颜大悦,“皇饭儿”一时名扬四海。

这些清河坊仅是历代记载的一小部分,也是杭州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开发黄金宝地

二00二年,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下称“规划院”)进驻清河坊,清河坊项目应当是林正秋从事具体规划项目操作的第一个课题。

在他指导下,规划院编制了一个《清河坊商业街开发二期规划设计方案》,老街恢复了青春,才有了今天河坊街格局。

清河坊的另一家名店,胡庆余堂,创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时有“江南药王”之称。另一家中药店,方回春堂,亦是一家老字号中医药铺,创立于清顺治六年(1649)。

晚清时期,杭州市场上有六大中药铺,分别是胡庆余堂,万承志堂,叶种德堂,张同泰堂,泰山堂与回春堂,在清河坊就占了二家。

按林的设想,清河坊应当恢复旧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对私企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回春堂早就消失,并入国企批发单位的杭州医药站,至此方回春堂退出了历史舞台。

林正秋与同事们来到方回春堂原址,老宅高墙仍在,已经关掉近五十年了,仅大门与墙壁仍维持着原状。走进大门,里面仅是一小块石子地,或许,还是老方回春堂原货,屋子破烂,里面住着多达三、四十户人家,昔日巨宅大院,早就无影无踪了。

林认为,可以利用清河坊这块风水宝地,恢复河坊街生机,传统医药应当仍有前途。如何给方回春堂的新生定义?按常规思路,在原址上重建一家药店,如果仅做药品零售,辜负和局限了这个老字号发展,老百姓对中医药有期盼。

经过讨论,恢复原有特色,将中医治疗与中药分成“国医馆”和“国药馆”。

大井巷,以“大井”闻名。《咸淳临安志》载,大井巷内之大井:“品其水味,为钱塘第一。盖其山脉融液,独源所钟,不杂江湖之水。泓深莹洁,异于众泉。”

淳佑七年(1247),杭州大旱,城内诸井皆涸,惟独此井甘泉常溢,称之为:“钱塘第一井”。只是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老井虽在,挤在民房之中,老街破烂不堪,旧迹难寻。规划院踏勘以后,为古井新生,开发旅游功能做了策划。

杭州的许多传统名店,王润兴、王星记、张小泉、状元馆、万隆等在街上重新开张,还树立了有着浓郁地域特色的雕塑。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清河坊不仅成为市民餐饮购物场所,也成为旅杭游客的必到之地,迅速成为一张西湖旅游的新名片,与此同时也启动了全城许多濒于消失的老字号店铺焕发青春,带动了周边地方的经济开发。

当然,清河坊展现的不是御街风貎,而是依据清末民初遗存的旧建筑翻修的,复原了老街的旧有特色,粗粗看去,整条古街由青石板铺砌,临街两旁,一幢幢木结构的二层商铺,既焕然一新,又保持了古色古香特色,楼屋雕窗飞檐,粉墙黑瓦,重现了昔日繁华。

注释:注1,高桥大捷,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军,取得高桥大捷,封为清河郡王,在杭州河坊街太平街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被称为清河坊。

注2,阮毅成,抗战初任浙省民政厅长,英士大学教授。胜利后,任浙江大学法院院长。1949年去台湾,政治大学法律系主任等。著有《政言》、《国际私法》、《中国亲属法概论》等(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