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设立内阁
从朝堂上下来了,朱允炆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刚坐下喝了口水,就有太监跑了过来,禀报道:“陛下,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在殿外求见。”
朱允炆一听这两人,差点没给呛死。
自己刚刚那么完美的表演,就连朱元璋都给搬出来了,他们两个不会还不死心吧。
朱允炆不由的分析起来。
原本的朱允炆确实很缺乏安全感,当然这也不能怪他。
毕竟他的皇位来的也是蹊跷。
你看啊,他是大明的第二位皇帝,上一位是朱元璋,他只是一个孙子辈的小孩。
以立嫡立长的规矩来说,皇位继承人该是他的老子,也就是那位公认地位最稳固的太子爷朱标来继承。
奈何这老朱命苦,白发人送黑发,太子朱标嘎了。
没了太子,那就是太孙,太孙就是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了。
怎奈何这小朱命苦,黑发人送黑发人,太孙朱雄英嘎得更早。
而且不只是朱雄英这位太孙嘎了,还有他娘也嘎了,好嘛,这朱标的嫡系都没了,这才有我们朱允炆这一脉后来居上,成了嫡系,朱允炆也在太子嘎后进入到了朱元璋的视野里,成为了太孙,继承了皇位。
你这样一看,朱允炆的皇位是为什么得来的,是因为按照规矩,能当皇上的都嘎了。
这也是朱棣出生的晚了,他要是排行第二,老朱说不定就真的把皇位传给他了,当然这都是闲话了。
朱允炆的皇位是因为能当皇帝的都嘎了才得来的,现在他要稳固自己的皇位,那他就是惯性的思维,让能和自己争这皇位的人全都嘎了,这样不就最稳固了。
所以啊,朱允炆才刚刚上位就立行削藩大业,就像他与朱元璋的对话一样。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就是说:我将抵御外敌的重任,交给诸藩王了,你可以安枕无忧地做你的太平天子了。
朱允炆不喜反忧,问祖父道:“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外敌有叔叔们对付,如果叔叔们造反,该让谁来对付他们呢?
朱元璋沉默了好一会儿,也给不出良策,他反问道,你觉得呢?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
先用德行感化诸王,然后用礼仪束缚诸王,不然就“削藩”,废黜藩王,这些方法都不奏效的话,只能出兵讨伐藩王了。
说的比唱的好听,下手那是比黑心棉还要黑。
你看那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要求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再行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们。削藩,削的是藩王的藩地,让他没地没权。
可这朱允炆呢,他那削藩那是什么削藩啊,他那是削王。
真是擒贼先擒王,削藩直接砍王。历史上的,那些被朱允炆下了刀子的藩王,个个都是家破人亡,怎一个惨字了得。
当然,也可能也是得了老朱的言传身教,老朱不舍的对自己的儿子们下手,对自己的兄弟那真是,刀插两肋,长剑封喉。
朱允炆学的也有模有样的,只要死不了,就往死里整。
当然,分析这么多也都是历史上的朱允炆的问题,现在啊,我们的目光回归到这齐泰,黄子澄两人身上。
这两人啊,也不是什么好人㖏。
哪有人给别人的侄子出主意,搞他叔叔的啊!虽说这帝王之家最无情,但这情亲也还是得讲一下啊。
皇帝还小不懂事,你们建文三幻神也都老大不小的人,读了一辈子的书,却是喜欢看伦理大剧。
这其中缘由,也是让人无奈啊。
归根结底还是争权夺利,这权力真是至高无上啊!
朱元璋只想让他朱允炆当个守成皇帝,既然守成,那就奉行中庸之道,学着朱元璋的样子混日子就行了。
但这样的话,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就意味着僵化,谁也别想再攀登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
朱元璋废除的也只是丞相的职位,但权力是永远存在的,也是所有为官之人所渴求的。
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丞相的大臣不是好大臣。
他们也是太想进步了,这样的人是有用的人。
历史上,这建文三幻神可都是十足的忠臣。
齐泰,黄子澄被诛九族,还有方孝孺,历史上都是蝎子粑粑独一份的诛十族。
你敢说这样的臣子不是好臣子,反正现在的朱允炆不敢这么说,因为他真的不了解其他的大臣。
这建文三幻神,好好**一番,有自己的领导,肯定能成为自己的好工具人的。
朱允炆回过神来,对着太监说道:“让他们进来吧,对了,你再去找一找方孝孺,让他也来。”
“奴婢这就去办。”
齐泰,黄子澄两人进来,先行礼。
不等两人开口,朱允炆就先说道:“两位爱卿,朕知道你们所想的,我以派人去找了方孝孺,等他到了,我们再一起议事。”
“二位爱卿,入座,上茶。”
见状,两人也就只好谢恩,喝茶了。
方孝孺也是聪明人,退朝了也没走,注意到齐泰,黄子澄两人的动向,他也就不疾不徐的在皇宫走着。
太监很快就找到他,带着他过来了。
依旧是通报,点头,见礼,赐座,上茶。
朱允炆看着方孝孺,心里还挺激动的,毕竟他是千古留名的狠人啊。
喝了口茶,朱允炆这才是开口道:“三位爱卿,朕想要设立内阁。”
朱允炆今天上朝的时候就打算好了的,自己以后肯定是打死不上朝了,起的那么早,场面那么大,又吓人又累人,而且他也啥都不懂,上朝也是屁用没有。
而且,他可是听闻那嘉靖皇帝,万历皇帝都是不上朝的主,他建文皇帝,为什么非要上朝啊,不上,不上,就是不上。
而,想要不上朝,那就必须要有内阁,反正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不上朝的时候有内阁。
这内阁,此时不设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