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说书先生讲的故事
宋绍鼎陷入沉思当中,思考如何能快速给当地的百姓和官场来一次鸡血疗法。
他必须做点事情,不能再让百姓们麻木浑噩地生活下去。
早饭上来之后,机灵的小二眼尖地发现宋绍鼎有些心不在焉,眼珠子一转,心里有了计较。
“这位客官,我们酒楼里说书先生最近有段新书,您要不要听听?”
小二知道这两桌子人兜里阔绰,而他们又隐隐以宋绍鼎为尊,那自己讨好的头一份儿,当然就是眼前这位爷了。
另外,小二别看年纪小心眼子多,但心地倒是不错。他这么说也是为了给说书先生多介绍生意。
掌柜的说过,在酒楼规定的时间外有客官要听说书,给的赏钱都留给说书先生。
小二说完之后,一脸殷勤地看着宋绍鼎。
宋绍鼎见他这副可怜巴巴的样子,虽然知道他是故意做出来的怪模样,还是没忍住笑出了声。
“好。那就听你的,还不快快将说书先生请出来。讲得好的话,通通有赏。”
小二立时笑弯了眼睛,快速鞠了一躬,一边应着声一边脚步轻快地跑去后院唤人。
老食客们见平常只在午时和晚上才会出现的说书先生,今天这么早就站到了台上,立刻明白过来是有人额外付了银子。
他们这是沾到便宜了,于是纷纷拍着桌子鼓噪大声叫好。
小二没有夸张,说书先生讲得确实极其精彩。
他在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上他的肢体动作,让台下的食客无不听入了迷。
宋绍鼎注意到,二楼雅间的房门不知何时都悄悄推开了门缝。
一时之间,整座悦客来酒楼,只偶尔有一两声的咀嚼声。
等说书先生将一段书讲完,几息的寂静过后,瞬间爆发出此起彼伏的大声叫好和雷鸣般的掌声。
徐明孝看向宋绍鼎,“没想到渔乐村的百姓们动作这么快,短短几天的时间,皇上杀倭寇的故事就被说书人传开了。”
几天前,徐明孝接宋绍鼎离开渔乐村时,的确听到了张里长吩咐村民的话,但是他没料到,他们的动作会如此地迅速。
而且......
徐明孝扫了一眼食客们的神情,显然大家都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到了。
宋绍鼎面色淡然,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但他心里的小人儿已经乐得翻起了跟头。
做皇帝,杀倭寇!
没想到他还能有机会体会到这种快乐!
“讲得好,张先生,你讲得实在太好了!”有大方的食客毫不吝啬地抛了几枚铜钱到说书先生的台子上。
“张先生讲的这段书可当真?”也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宋绍鼎忍不住翘起的嘴角,一下子僵住了。
“既然是说书,当然是怎么精彩怎么讲,不过是凑个热闹罢了。岂能当真!”
一个书生打扮的食客,摇着手中纸扇,做出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对着台上的说书先生和台下的食客们摇头晃脑,心里的不屑和讥讽溢于言表。
“皇上是什么德性,诸位以前听的还少吗?分明是个毛头孩子,既无治国才能,又无胆量谋略。哼,他怎么可能像说书先生讲的那般英勇无敌的?”
与他同桌另有一人,随声附和:“没错,王兄说得有理,我看分明是说书先生为了讨好皇帝才故意编出来这么一段不着边际的故事。”
宋绍鼎看着两人同样的衣着打扮,招呼小二近前,“这两人是哪个书院的学生?”
小二见宋绍鼎一脸的不虞,以为他是对自己和说书先生不满,吓得一个激灵,拼命地摆手否认:“这位客官,您可别听信了那两个白云书院学子的话。我跟您打包票,张先生说的书是真事儿。”
宋绍鼎闻言哦了一声,他把小二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佯作气愤质问他:“你怎么知道说书先生说的故事是真的?你难道亲眼所见?”
小二诚实地摇头,摇到一半,见宋绍鼎似笑非笑地看着他,连忙说出他的理由。
“小的和张先生是同村,他故事里提到的就是前不久发生在我们村子里的事。虽然当天我和张先生在酒楼没能亲眼见到,但里长和我爹娘还有村里其他人都看到了。”
他一拍胸脯,声音激动了起来,“听我爹娘说当时皇上跟天神下凡一般,一个眨眼就出现在他们眼前,三两下就把所有倭寇打翻在地。”
小二说到这里,用小眼神瞟了宋绍鼎一眼,“我爹娘不可能骗我。你不信拉倒!”
小二坚信皇上杀倭寇的故事,即使知道宋绍鼎一行人非富即贵,还是壮着胆子反驳。
与此同时,食客里也有人站出来驳斥高高在上的两个书生。
另有一货郎打扮的食客点头道:“我可以证明张先生没有妄言,当日我就在渔乐村外不远处,听到村里传来的动静赶过去时,正好看到了一地的倭寇尸首。”
还有人言辞激烈,冲着两个书生就是一声冷哼,“你们这些只知读圣贤书的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还敢质疑当今圣上?谁给你们的胆子!”
是呀,宋绍鼎也想知道,究竟是谁给的他们这么大的胆子?
竟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嘲讽皇帝?!
读书人不是最为谨慎的吗?
生怕自己说错的一句话,行错的一步路,都可能成为他们日后官途上的一道拦路虎。
只要被人查出来,就会被御史和其他官员一封奏折告到御前。
所以,他们是疯了不成?
宋绍鼎扭头看向那两个白云书院的学生,两人得意扬扬,眯起来的眼睛里溢出精光。
看起来好像算计成功的模样,怎么看也不像是疯魔了。
相反,他们清醒得很,清醒地知道他们是在做什么。
宋绍鼎忽然想起一事,侧首问了一句:“今年可是有乡试?”
徐明孝一愣,不明白宋绍鼎怎么突然提起乡试,但他还是点了点头。
他犹豫了一瞬,还是说出了口,“姑母大病初愈后开的恩科。”
徐明孝的声音压得很低,不是怕被旁人听到,而是羞得不敢抬头去看宋绍鼎。
什么加恩科?
不过是一句好听的借口罢了。
这几年下来先帝留下的官员,在徐太后和徐国公或杀或贬之后,能用之下越来越少。
而有了嘉兴元年的那一次疑似科举舞弊,让上一届科考参加的举子人数骤减。
徐太后和徐国公没办法,既然有了举子功名的不识时务,那他们就再选一些新的得用的好了。
否则,加恩科向来是考进士,还从来没听说过从乡试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