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善而不居: 随缘乐助,别把自己当成救世主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善良,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就无法散发出善良的魅力。如果你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就无法体会这世间的美好。我们渴望别人能善待自己,同样也要学会对别人报以善良。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很小,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事。或许就是因为做了这些小小的善事,而让我们的人脉更丰富,让我们的生命更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或许就是因为没做这些小小的善事,而令我们后悔很久,负疚很深;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善事,改变了别人的一生,我们也曾为做过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慰藉和升华。
一位公司老总在一次慈善活动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那是一年春天,他从乡下到城里的一家鞋厂做学徒工。条件很艰苦,每天需要早晚加班,住的地方是一间光线阴暗、年久失修的老屋。因老屋位于临街的胡同,无处拴晾衣绳,致使被子潮了没法晒,衣服洗了也只能挂在弥漫着霉味的屋内风干。
这在他看来,只是一件小事,没有必要跟别人说起,自己忍忍就过去了。
一天晚上,几个同事聚会,他说起了晾晒衣被的种种不便。没想到,第二天,一位同事就领着他来到街对面的一个宽阔的院落,指着院子里拴着的一溜晾衣绳对他说:“我以前也在这儿住过,这里的人都挺好的,你以后就把衣服、被子拿到这里来晾晒吧。”
从此,他就把衣被拿到那里去晾晒。在日光下晒过的被子,暖暖的,盖在身上很舒服,睡在暖和的被窝里,他感到一天的疲劳也消散得无影无踪。刚开始的时候,他害怕有什么闪失,所以晾、收衣被都很及时。日子久了,他发现这个院子的人都挺和善,有好几回衣服忘记收,等想起来再去看时,衣服仍旧安然地挂在那儿。
一天中午,他又把被子抱过去晒,可是没想到过了两个小时,就下起了大雨,而他因为工作走不开,只好等下班才回去收被子。等他到了那院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被子被人移到了屋檐下,一点都没有被雨淋湿的痕迹。
他抱着依然充满阳光味的棉被往回走着,眼眶里溢满热泪。就在那一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这个城市里那些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
事后,老总感慨地说:“一个人成功可以有许多理由,如果说我现在算成功了,那么促使我成功的就是这个故事,是他们的这一温暖的举动给了我奋斗的信心和动力,我现在要用我微薄的捐献来感谢那些善良的人。谈不上回报,只是因为,有些温暖,犹如火炬,需要不断地传递下去。”
善,不分大小。小小的善意,就可以让人体会到温暖;一点点的帮助,就可以拉人出困境,产生一种积极而长久的力量。
人生在世,我们不能把自己当作救世主,但应该有个基本的生活态度,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善事,可以有大小,但是善心不能区别对待事的大小。山不拒细壤,才能成其高;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其大。坚持做小的好事,才可能做大的好事。
然而,有的人虽然想做大好事,却对小好事不重视,懒得去做。犹如后汉时期的陈蕃,高喊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但是,不妨想一想,“小善”尚且不去“为”,怎么能为“大善”呢?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任何有成就的人,都乐于“善小而为之”,并且自觉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
因此,千万不要看不起小事,总想着不行“小善”,只空想“大善”。人生在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行好事,不分善的大小,坦坦****,乐善好施,道路才越走越宽。
关照别人,也是关照自己
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是相互的。很多时候,我们与人为善,其实就是与自己为善,予人方便,其实就是予自己方便。如果我们想在人生中得到快乐,就不能只想到自己,而是应该多想想别人。如果我们想得到别人的关照,那么就不能只想着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多考虑别人的需求,或者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
关照别人,只需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设身处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关照,是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引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向光芒的道路。
其实,就人的本性而言,利益当前,我们常常最先想到的是自己,通常先满足自己的所需和所求,却很少顾及别人。甚至有些时候,当我们发现别人做着一些对他人有好处,却对自己“毫无用处”的事情,甚至会嘲笑他们,讥笑他们傻。
岂不知,这些我们所认为的“傻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因为他们厚道的爱心,在给别人带来温暖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爱心的回馈。换句话说,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其实也等于是关照了自己,帮助了自己。
古时候,曾经有个商人,一天夜里,他走在漆黑的路上,由于没带照明工具,只能小心翼翼地走着,同时心里很后悔没带照明工具。
这时候,前面忽然出现一点灯光,一点点向他靠近。由于灯光的照射,附近的路清晰起来,商人走起路来也顺畅了一些。等他走近灯光的时候,才发现居然是一个盲人在提着灯笼走路。
商人不解地问盲人说:“你已经双目失明,灯光对你起不到任何作用,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这样岂不是在浪费油吗?”
听了商人的问话,盲人认认真真地回答道:“我是看不到路,可是这么漆黑的夜里,行路的人也都看不到路,说不定他们会撞到我。我提着灯笼走路,就可以让别人看见我。这样,我不就不容易被撞到了吗?”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沉思:盲人是聪明的,拥有大智慧,因为他懂得给予是相互的。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善良、友好,而我们的生活不仅有阳光和美好,还有阴云密布和风吹雨打。在我们给予别人友爱、帮助、宽容之后,就会明白一个道理:关照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照自己。遇到泥泞的时候,不忘关照别人,自己也将很快越过泥泞,看到阳光和美好。正如印度谚语所说:“帮助你的兄弟划船过河吧!瞧!你自己不也过河了?”
至此,我们可以说:“给予别人就是给予自己,‘善心’是从不损失的最好的投资!”这一真理可以让我们学会付出真正的爱与善良,也必将让我们赢得真正的回报。
倾听与耐心,是一种无声的抚慰
我们在世间行走,有了快乐的事,第一时间就想与人分享,遇到苦闷的事更是想向人倾诉。通过倾诉,我们可以疏解情绪,排解压力,以获得理解和支持,拥有信心和力量。
同样,我们渴望倾诉,别人也渴望倾诉。所以,如果有朋友、家人或同事想要倾诉,我们应该做好倾听者,给予其足够的耐心与尊重,最好是做到将心比心。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倾诉是表达自己,倾听是了解别人。倾听作为沟通中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时比交流更重要。
倾听,尤其是耐心和用心地倾听,是一种无声的抚慰,代表着接纳、理解与支持,能安抚别人受伤的心。相反,如果过分重视倾诉,而忘了倾听,回避做一个倾听者,可能给对方造成很大的伤害。一个人倾诉无门、苦闷无处排解的时候,可能会做出令人无可挽回的事情。这是发生在吴锐身上的真实故事。
吴锐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相关经验的匮乏,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感觉工作起来不得心应手。为此,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全部用在工作上。
一天,吴锐突然接到一位老同学打来的电话,说想找他聊聊。老同学说毕业后一直感到工作很吃力,而恋爱了两年多本打算结婚的自己却突生变故,女朋友离开了他。
吴锐和这个同学是大学期间的好哥们,可以说是无话不谈。不过毕业后,大家一直各忙各的事,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互相联系问候一声。接到电话的那几天,吴锐正在为一个项目忙得焦头烂额,真的是分身乏术。于是,他就推脱有事,说过几天再去找他。
之后,他又投入了堆积如山的工作中,很快就把这件事忘记了。一周后,他接到了同学父亲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去参加同学的追悼会——他自杀了。
家人在现场发现一封遗书,从中了解了他死前的状态。他说这个世界上已经再没有值得自己留恋的东西了,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工作的压力、爱情的失败,就连想找人聊聊天都无人回应。万念俱灰下,他选择以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自认为已没有什么意思的世界。
吴锐忽然感到自己是个罪人,陷入了极度的悔恨和自责中。想起一周前同学给自己打电话时,自己没有好好听他的倾诉,匆忙敷衍了事——这也是他寻短见的原因之一啊!自己就真的挤不出那几十分钟的时间吗?就真的有那么忙吗?也许再多听他说几分钟,也许再多说一句安慰的话,结果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可是,吴锐没有听,也没有说给他听,他感觉自己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
我们总是习惯主动地寻找倾诉对象,做倾诉者,而回避做倾听者。或许,回避倾听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怎样,慢慢地,人们之间的交流少了,缺少了爱与关怀,缺少了理解与支持,甚至变得越来越淡漠。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把倾诉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不能只让别人理解自己、帮助自己,而忘了倾听别人,忘了给予别人爱与支持。在倾诉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分享自己的喜悦时为别人的幸福感到快乐,释放自己的情绪时抚慰别人的不快,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别人向我们倾诉,是出于对我们的信任,不管我们的建议或解决方法是什么,都无关紧要。对于倾诉的人来说,只要我们认真倾听,给予理解,拥有共情,就可以让他的情绪得以排解,压力得以释放。
倾听是我们对别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对别人最大的善意与关怀。倾听犹如炎夏中的一缕清风,吹散笼罩在心头的枯燥与烦闷;又似划破漆黑夜幕的流星,给人以美好的希望。渴望倾听之人对倾听的向往,如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般迫切。
因此,做一个有耐心倾听的人吧!认真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领略分享与分担的真挚,如此便能找回本善的感动与心安。
放下功利心,帮人不图报
善良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意对别人好、愿意帮助他人的本性。善良的人,懂得为他人着想,对别人好,做的事很快就会忘掉,并不会牢记心中,更不会图对方的回报。
他们始终认为,既然要付出就心怀单纯而无私的心,不图回报。不声张地做着内心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时,自然心情就坦然了,事情也就简单了。如此,不仅会感觉到奉献的乐趣,也会让很多复杂的事情不再劳累双方的身心。
就好像天使一般,走过的路不留声音,做过的事不留痕迹,默默地为他人付出。帮助别人的时候,他们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一种来自内心深层最深厚、最崇高的自我认可,让他们感到安宁而祥和。这与虚荣无关,更与回报无涉。他们更喜欢做默默做事的好人,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也让付出的美妙感受更加持久。
繁华的巴黎街边,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像一尊
铜像一样站立在那里。他并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七个字:“我什么也看不见。”
巴黎大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很多路过这个牌子的人停住了脚步,看了看,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虽然这不会让他们付出太多,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自己能够识破这个“骗局”的自作聪明而感到暗自庆幸。一天下来,老人依然两手空空。
这天中午,一位诗人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思索了一会儿,掏出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了几笔,就匆匆地离开了。
当天晚上,老人的妻子照例来帮他收拾东西回家。当她看到老人的收入竟然比平时多出好几倍时,忍不住问他这是怎么回事。
盲老人笑着回答说:“亲爱的,我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是吗?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妻子自言自语地嘟囔着。
“一下午,我听到他们都这样念道:‘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然后就往我的盆子里扔钱。”老头儿依然乐呵呵地说。
这位诗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赋予语言以巨大的魅力;同时,他是善良的,默默地付出自己的爱心,从不图回报,也从不炫耀自己的“善举”。因为他知晓,如果只做一件好事,就时时想着要回报,那么这样的“好事”就成了一种交易,一种炫耀。
生活中,喜欢帮助他人的人不少,喜欢献爱心的人也不少。但是,一些人只要做了件好事,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在别处提起,以求得他人的认可,甚至还要求对方写表扬信、送锦旗,生怕自己的“好事”白做了。或者,在为他人行方便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提醒对方自己的付出,以使得别人记住自己的好,期盼着下一次对方的肯定与回报。
有时,这些人一面说着善良,一面把对方的伤疤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对方把自己的伤痛展示出来。他们名义上做着好事,实际上这样的“善良”,却犹如酷暑的太阳,让人感觉到灼烧的痛苦。
事实上,真正善良的人,内心平静,善于为他人考虑。他们没有功利心,更没有虚荣心,行善事从来不图回报。在别人无助的时候,他们会无声无息地给予帮助,在别人遇到难题的时候,会静静地助其渡过难关。这样的善良,不会为了求关注,而满世界炫耀,更不会为了得到回报,而计较自己的付出。
我们不是说,那些施恩图报的人不是好人,然而若是真的存在这种心理,就可能面临这样的局面:帮助了别人,不但没有获得尊重和他人喜欢,反而引起众人的反感,使得原本的形象受到损害,原本美好的感情变了味。
人生在世,谁都有帮助别人的时候,谁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因此,放下功利心,就少了很多企图和牵挂,做好事就简单了许多,做好人就轻松了许多。不求回报,一心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好事,享受纯粹与美好,反而会获得意料之外的回馈。
平时待人好一点,需用人时有人缘
中国人讲情谊,而人和人之间情谊的建立是很微妙且有规律的。一个人平时善良,待人和善友好,喜欢帮助他人,那么当他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向他伸出援手。
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我们对别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就会使对方领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当有朝一日,我们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人家才会给我们“捧场”。我们的一次偶然帮助,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同时也可能在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我们不能总是感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然后对别人的危难袖手旁观。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还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他们会记住别人的好,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别人的帮助。所以说,如果看到别人需要帮助,马上伸出援手,让他感觉到温暖和善意。如果有人有求于你,你也要慷慨地提供帮助,答应他的请求。只要我们能在平时多“烧烧香”,对待别人好一点,那么当我们身处畏难之时,人家也就不会袖手旁观了。
曾经有一只小燕子在飞翔的途中和家人走散了,它无法找到回家的路。天色已晚,小燕子只好先寻找一处可以栖身的地方休息一下,等到天亮之后再赶路。
小燕子看到不远处有一片树林,它便飞了过去,停留在一棵粗壮高大的树上。小燕子发现,在这片树林里,所有的鸟兽都和平共处,友好相待。它们对于小燕子这个不速之客,也表现得非常友好,愿意收留它、帮助它。
看到大家对自己这么好,小燕子别提有多开心了。它开始为大家唱歌、跳舞,还讲述了它刚刚离开的南方的事情。树林里的鸟兽们都对小燕子喜欢得不得了,大家都希望它能永远留下,和它们一起生活在这片树林里。
小燕子为大家的友好和善良而感动,但是它不能答应它们。小燕子感动地说:“你们对我的友好让我太感动了,你们亲密无间,相处得这么好,让我无比钦佩。说实话,我是非常希望留下来和你们一起生活的,但是我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伙伴,无法离开它们,必须得回家去。”就这样,小燕子待了几天之后,就朝着家的方向飞去。
一段时间之后,那片充满欢歌笑语的树林居然着了火,火势很是凶猛。此时,那只曾在这里住过几天的小燕子正好飞过那片树林的上空,面对这一惨状,它的内心非常焦虑。它不顾一切地飞到河边,用双翅蘸满水,再飞到那山林上空,把翅膀上的水洒下来。如此快速地来回飞腾,不知有多少回,疲劳极了,但它毫不松懈!
小燕子惊人的举动被天神看到了。天神惊讶地说道:“小燕子,你好愚蠢呀!你翅膀上的一点点水,能起什么作用呢?难道你不知杯水车薪、远水救不了近火吗?像你这般疲劳往返,不顾自己性命,能扑灭得了这山林中的烈火吗?”小燕子流着泪道:“我也明知不能,但这山林中的同伴太好了!我曾客居过那里,它们待我亲如一家人。现在它们遭到大难,我能忍心坐视不救吗?我只有尽我的一份心、一份力,来救它们啊!”
听了小燕子的话,天神非常感动,连忙使出神术降下大雨,帮助小燕子灭火。片刻的工夫,大火就被扑灭了,这片树林中的鸟兽们也得救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友善与帮助是相互作用的。当我们善待他人时,他人就会善待我们;当我们帮助他人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这充分体现了“平时待人好一点,需用人时有人缘”的为人哲学。
当然,我们帮助别人,并非抱着要别人回报的目的。即使我们没有遇到需要他人帮助的事,我们对别人的友好和善意,也是一种抚慰和满足。
所以,不管怎样,我们都要保持善良之心,哪怕是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哪怕是对一个将要跌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哪怕是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次真挚的信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付出的不多,但对于这些人来说,便可以得到足够的安慰、支持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