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土陶鲜活,纸伞落寞
走在山水相织的秀美村寨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为厚重的人文历史增添了一份浓郁的情怀。
年轻导游的话绵绵不绝,迎面灌来一道凉风,村落凝滞了时间与尘封的历史,宁静地躺卧在山麓,等待八方来客续写新的故事。
林酒抚着照壁上的石雕,端详着文化刻印。
一道浑厚的声音从堂屋中传出:
“‘农忙时节庄户人,闲来柴火烧土陶’,碗窑村的村民过得很充实,你们也别闲着,休息一会儿先去吃饭,吃完我再安排课程……”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正欲跟着导游继续前行,一扭头,蓦地看到两个手持文件的中年人从堂屋里走了出来,几个眼神清澈的大学生跟在身后。
张敬甄“以貌取人”猜测两人身份,看样子像村干部,再转身时,林酒已经抬脚走了进去。
堂屋墙边一隅放着一个木牌,“陶瓷设计研究班”。
边走边拉扯的两人看见突兀闯进来的三个年轻人,一时间愣住。
“小姑娘,走错了,这里不是游客区。”
林酒上前一步,礼貌打招呼。
“老师好,我是固东镇荥阳村的,叫林酒。”
霍正楷和张敬甄对视一眼,跟在身后。
白衣中年男略微打量了一下,认真问道。
“你怎么知道我是老师?”
林酒没回,她不知道该怎么回,总不能说平时喜欢看悬疑小说,所以结论是她推理出来的。
进门前,她晃眼一瞥就看到了两男子身后的几个大学生,几人背着统一款式和颜色的登山包,手里捏着文件,封面上统一印着【云南大学】的字样,再加之昨晚睡前在关注的云大公众号上看见一篇文章,教授带队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实地考察,第二站就是腾冲,所以,她只犹豫了一秒就迈脚进门了。
所以带头的人里有云大教授,八九不离十。
男子怔了一下,挪开目光看着屋外的火山石路。
“油纸伞,姓林……你是荥阳村……林氏油纸伞的林家?”
屏息的林酒松了一口气。
“是,我父亲叫林逍,五年前应贵校邀请去参加过一个活动。”
白衣男眯着眼,似乎是想不起来,身旁另一个着蓝色长袖衬衫的男子往前一步。
“油纸伞的林家……我认识林庆辉,你是他什么人?”
林酒扯了扯嘴角,“是的,是荥阳村做油纸伞的林家,林庆辉算我的同族兄长,但他前几天车祸去世了。”
同族兄长,这称呼生硬的像一块格格不入的砖头。
听到林庆辉去世,两人不约而同惋惜,却又目光怀疑地看着她。
“我会来奔丧,刚好因为一些原因也决定留在腾冲发展了,刚好我爸妈就是个油纸伞匠人,所以我想给油纸伞谋条长久的、稳定的出路。”
白衣男眉头触动,终于想起来了什么似的。
“想起来了,那个林逍啊,我家里还有林逍老师做的伞,手艺的确好,你是他女儿?你爸爸近来怎么样,之前见他咳嗽……”
“他三年前去世了。”
林酒很平静,平静地打断了教授的关心。
话到喉头又顿住,两个中年男子邀请林酒三人进堂屋细聊,顺便回头把几个学生也喊进了屋子。
苦荞茶眼色鲜亮,香味沁鼻,林酒小饮一口。
三人并排坐在楠木椅子上,张敬甄搓着虎口,霍正楷一动不动,两人和神态自若的林酒仿佛来自两个世界。
学生们挪开小板凳,互相贴耳朵嘀咕。
白衣男清了清嗓子,制止学生的窃窃私语后看向林酒。
“你爸爸的事节哀,他的确是个很优秀的手艺人,也有远见,当年他问我能不能安排一些学生来学习……”
林酒惊诧地扬起脸,阳光刚好从屋子里斜射进来,一缕落在了她脚边,一缕敷在她脸上。
柔和的阳光将她脸上细腻绒毛照了出来,这张脸隐约有点稚气未脱。
白衣男轻嗤一声,遗憾吐气。
“我叫康博涛,是那几个小孩的老师,这位我在碗窑村的朋友,也是前村长蒋先明……你爸爸当年想让我用学校的名义去市里提申请,申请林家伞坊当实训基地,当时我拒绝了。”
话到此他不愿意往下说,屋里沉默了好一会儿。
“我和我学生主要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你们村……我们下周也会过去,到时你在不在?当年你爸留了联系方式,但我老糊涂了弄丢了。”
林酒放下茶水,摸出了不知何时备好的手机号码送上,张敬甄看呆了。
林酒是有备而来啊,等会儿……她……该不会就是来找人的吧!
“在的,以后都在。”
康博涛得到满意的答案,神色微松。
“有句冒昧的话……你应该不是林氏油纸伞的继承人,林家规矩也是传男不传女的。”
林酒扣着手指,“嗯,林家油纸伞确实只传男不传女,但文化传承不分性别的。”
旁听的学生,端坐的霍正楷和张敬甄同时一愣。
林酒自嘲地笑笑,也下定了决心。
“我确实不是林家油纸伞的正牌继承人,但这趟回来也因为一些事……所以我下定决心,我想试试荥阳油纸伞能不能也像这里的土陶一样规模化经营,现在村里就零零星星几家人在做伞,销路狭窄,收益也不高……”
林酒的话听得人心软,尤其是康博涛,他是个对传统文化“忠心不二”的老学者,奔波半生,不在课堂就在村子里。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他想给后世留一本记录详尽的传承手册,哪怕某天这些文化消失了,至少还有文字可以证明它们鲜活的存在过。
一语毕,康博涛木了一下,他不想打击一个年轻人的自信心,可为人师表,他也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说胡话。
“这条路比你想象中难的多,我大概20年前就从事非遗研究这个专题,一步步看着这些非遗发展起来的,好多非遗都没落了,有时候……这就是一种淘汰。”
林酒一脸认真,似是反驳。
“以前是摸索阶段,没有经验,现在有互联网,还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要时机成熟就可以运作起来。”
康博涛不知可否,笑笑不答。
另一旁沉默的前村长蒋先明开口。
“你这话……显得功利心太重。”
一旁观看的学生察觉到气氛微妙,眼帘低垂。
林酒瞥到围观人群的变化,语气却愈发坚定。
“社会应该承认非遗传承需要功利心,因为有收益才能让行业继续运转,传承的本质就是创造经济价值……”
第一目的是传承,第二目的是增收,两者并无矛盾。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碗窑村能在快节奏发展的激流中劈开一条幽静独行,这本身就说明传统非遗并非一无是处,只要适应社会节奏,就能在文化复兴的大合照中找到立足之地。
油纸伞无需像土窑制作一样精准拿捏窑子温度,但它也要繁琐的手工工序来执行,如果土窑是一场泥土与火交汇的艺术,那油纸伞就是耐心和经验的博弈。
康博涛像是听了一场竞标会,眼前这个阅历浅薄的年轻女孩正不遗余力地表达着改造世界的宏图大志,可……世界,又怎么可能被轻易撼动?
不一会儿,他起身翻找出一份文件。
文件从客观角度辩论了2015年至今,云南省内20个典型非遗文化的发展情况,油纸伞也在列表中。
“简单来看,土陶兴盛的原因就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复杂来看,原因就太多了。”
林酒只听到了实用性,因为实用,所以有市场需求。
云南多民族,多文化,陶瓷制作也不单是腾冲马站乡有,但腾冲碗窑村的土陶却能出类拔萃,因为村中人始终坚持注入新能量,坚持走出去。
去年秋,在云南大学牵线搭桥下,为期25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云南陶瓷设计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研修班在临沧市碗窑村开班,来自清华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的多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腾冲也派出了专家组和手艺组一同学习。
康博涛当时也在,他带着学生对方调研,最终撰写出了五万字的发展报告,并用“拘谨”一词形容了林氏油纸伞的发展。
油纸伞的确在走下坡路。
说完,林酒唏嘘。
一旁沉默的学生示意老师要发言。
“传承是联动的,单个因素很难走远路,碗窑村有庙宇、祠堂、牌坊、亭阁、月台、石栏,这些合院单拿出来也都能吸引游客。”
说着,他也上前递上了一份资料,封面印着【马站乡碗窑村蒋氏名人】。
“这里很多名人,碗窑村向来重视文化教育……村里有宗祠,每年村里都会举办交流会,所以他们的传承是相互依托的。”
林酒无法反驳,她翻看着资料目录,跳动的字眼让她陷入狼狈。
【碗窑村民风淳朴,素来有好学之风,清末民初,村中培养出了同盟会员蒋恩洲,高级工程师蒋云峰,国军少将蒋少良,黄埔毕业生蒋恩奇,云南讲武堂毕业生蒋恩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