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三方会谈(下)

王盛将机器的名字念出来的那一刻,会场上便陷入了热议之中。

“‘核子束能座’…听上去确实有种能控制核爆方位的感觉,不过这怎么想都有些令人难以置信,核武器爆炸那么大的威力,真能控制得住么?”

“之前听到的消息中,貌似有提到过这种机器工作的原理并非是从控制能量的角度出发,而是引导。”

“我在想,就算能够达到以能量冲击改变打偏尼比鲁轨道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使得这一过程更加的精准化?如果能量不够,或者超出标准呢?”

“继续听吧,我相信中国的朋友们一定是有所把握的,他们行事一向谨慎且周全。”

……

台下议论纷纷的热闹景象,让王盛的嘴角不禁露出一丝笑意,大家明显都对这个机器非常感兴趣。

“各位,你们没有想错,就是这么一台机器,却能够将相当于60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精准地进行线性爆炸导向。”

当“6000万吨TNT当量”的词眼自王盛口中吐出时,会场上又掀起了一阵热议。

6000万吨TNT当量是个什么概念?

人类历史上引爆过威力最大的核弹,也就是前苏联的“Big Ivan(大伊万)”,其相当于约5000万吨TNT当量,而这“核子束能座”所能控制住的能量,甚至还比之高出了将近一千万吨!

“大家看,这就是核子束能座的各项数据,整体重量约为3吨,主体材料为钨金和钛合金。”

在投影屏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核子束能座呈圆柱体,底座明显有许多复杂的机体架构,而在内部则是装有许多类似散热管状的零件。

对于这些内部细节,像章平他们这些只顾航天行动的人员必然是没有头绪的。

王盛接着讲道:“核子束能座本身并不大,但是质量已经相当于一枚当量较小的核弹,考虑到飞船的运载能力,我们将另一个优化重点,放在了核武器,也就是核弹本身。”

说罢,王盛又在屏幕上划出了几张结构示意图。

“这是三方高层核武研究员共同做出来的结果,也是目前我们人类能够研制出来的最具质能比的核弹,当然了,主要负责方是俄罗斯的同志们。其型号名为——‘激光17’,基于核裂变原理工作。”

这张激光17核弹的示意图,让在场不少人都面露疑色,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体化核弹,更没有臃肿庞大的体格,而像是数根外壳精致的钢杆相互捆绑,就像放大了几十倍版本的老式炸药。

即便如此,他看起来也没比一个人高多少,就是膀子粗了几圈。

身为俄罗斯人的穆卡门,在脸色上似乎比章平还要惊疑。

“这真是我们的人能研制出来的?”

听闻此言,身边的章平、吴朵芸以及凯尔文都忍不住笑出了声,一同发笑的还有后方的其他人员。

不得不说,这玩意儿的确看不出一点儿俄罗斯工业的风格。

王盛也随大家笑了两声,继续解释道:

“是的,它相对现有的传统核武器来说,在外观上确实迷你一些,但是大家切莫小巧了它的威力,这里面的每一根形如钢柱的核弹,都蕴藏着下起1500万,上至5500万吨TNT当量的威力。”

王盛的话让在场的人心里皆是一惊,看来核弹也是不可貌相啊。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重中之重了。

其一是核子束能座对核弹能量进行线性定向的基本工作原理;其二,就是我们四位勇敢的航天员同志,具体要做哪些事。”

王盛调动讲台上电脑的鼠标,将核子束能座的内部结构图,以及激光17的构造图一同放大。

“如各位所见,一束激光17核弹丛总质量为3.5吨左右,一束共计6枚,每一枚激光17都由多个百万吨TNT当量级微型核弹组合而成,并且通过对应飞船的统一制式无线电控制。

航天员仅仅需要按动手中的遥控器,就能在超远距离外引爆激光17,而遥控器上会设置不同档位的按钮,假设所需当量较低,则按下对应的按钮即可,反之亦然。

而在这一过程中,激光17核弹产生的巨大能量,会在核子束能座内部装置的导引下,仅仅与纵向的大气原子产生作用,向着上下两端发起冲击,那股力量的强大,足以影响尼比鲁的运动轨迹。

核子束能座内部的装置设定,我就不在此细说了,那是非常复杂的科学成果,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里面绝大部分的研究,是以远航空间站的动力系统为蓝图的。

虽然后者已经被放弃,但是其思想结晶却完全助推了此次行动,我想这未尝不是一种天意。”

听到王盛上述这番话,台下的人们都各自讨论着,不少人点头表示认可,他们的眼中隐有着希望的光芒。

尽管如此,王盛并没有把话说全,自然会有人来提问。

“那,请问王盛先生,‘足以影响尼比鲁的轨迹’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呢?”

发出问题的是一名来自俄罗斯的同胞。

对此,王盛微微一笑,拿起一份文件,似乎早就做好了回答的准备。

“2022年,美国东部时间9月26日19时14分,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执行‘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宇宙飞船成功撞击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使其偏离原运行轨道。

这是人类首次行星防御实验,也是人类首次成功改变地外行星的运行轨迹。

在后来,NASA再次于2027年11月17日、2031年2月23日、2036年4月15日,分别完成了不同质量的小行星撞击实验,结果都在预测之内。

而通过NASA这四次宝贵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在面对不同体积与质量的行星时,所需的冲击能量指标,它们并非是定值,而是处在一个较为精准的区间内。

不过还要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若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正陷入洛希极限的小行星,那在实际操作中,就得考虑到另外一个较大行星的引力影响,这会牵扯到诸多因素。

好在尼比鲁的运行轨道很宽敞,我们无需考虑这样的问题。”

王盛的解释,让很多人安下心来。

“好,剩下的就是四位航天员要重点关注的事了。

关于你们要执行的步骤,说起来其实没那么复杂。

我们已经在尼比鲁上标记了四个相对方位,你们要做的,是将核子束能座与核弹丛进行安置,然后再乘飞船返回太空中,驾驶至垂直于核弹丛安置点的方位,对其进行远程监控并见机引爆。

引爆者会有先后顺序,第一引爆人会处于尼比鲁外围,其余三人,负责后续把控。

听上去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对吧,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你们登陆尼比鲁后,可能要面对的种种。

险要的地势、恶劣的气候、未知的生物等等,甚至能否平稳着陆都要打上一个问号。

可既然来到了这里,我想你们四位的心理应该早已做好了准备。”

“当然,王盛先生,能够参与本次行动,是我的荣幸。”凯尔文面色淡定地说道,当年他代表人类初次登陆火星之前,也是这副从容自若的表情。

见状,一旁的穆卡门打趣道:“同志,你抢了我的台词,现在要我说什么好呢!”

穆卡门的话,将会场上的严肃气氛活跃了不少,众人也都应声发笑。

这时,章平却忽然追问道:

“王主任,尼比鲁和地球一样,也处于不断地自转中。

可我们没法确定,届时它无限接近近日点范围时,四个安置点会处于哪个相对方位,这么一来,第一引爆者判断引爆时机就会非常的困难。

毕竟谁也不能保证第一引爆者能否处于一个完美的垂直方位啊,在核弹当量的把握方面更棘手了。”

章平的话引起了场上所有人的注意,会场顿时又沉默下来。

他们都很清楚章平所说的情况。

从整个行动上来看,就算不去细说,也能理解四个方位的核弹丛不可能去同时引爆。

因为目的是推动尼比鲁,使其改变运行轨迹,这一步骤仅需最外围的一束核弹丛即可。

另外三人的作用,就是负责对尼比鲁变向后的角动量影响,进行更进一步的精准把控,引爆的可能都是小当量核弹。

最好的情况下,第一人的引爆堪称完美,那么其余三人几乎都不用去操作。

相对的,最坏的情况,也就是章平口中的这种,第一引爆者方位不够有利,难以做出精准化判断,另外三人也就会跟着一同陷入麻烦。

在会场上沉默了几十秒后,王盛抿了一口水,沉声道,

“章平同志说的没错,在座的各位想必也多少都想得到这一可能的情况。

事实上,刚才关于核子束能座有一个地方我没有讲到,本打算等你们到了训练中心,自己在那里模拟操作时亲身体验。

既然你现在提出来了,那我就多提一嘴。

四台核子束能座的底座,都有着能够遥控的转向轴,能够使核子束能座改变朝向,最大折角为180度,这一设计,就是考虑到你所说的这种情况。

但是无论如何,在核弹当量的把控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麻烦。

我们已经尽可能使核弹当量的档位多样化,可就算我们想的再多,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所以,一切的希望都只能寄托在你们四位航天员身上了。

我的话讲完了,大家若是还有问题,可以一起讨论,谢谢。”

说罢,王盛鞠躬道谢,走下了讲台。

会场上也进入到一番极为激烈的议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