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庙会

杨杭最早就是在彭坊村今年的庙会上听到风声,这片城东的村落要改造了,那些旧房子都要拆除了,包括那座野庙。

自从杨明的自闭症成为他的一块心病之后,杨杭见庙就拜,有庙会就参加。但种菜卖菜是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生计,他也并不能走远,像小城的有钱人家开着小车到广东福建去求神拜佛,他只能就近走走。杨杭的妻子从不跟他一起去。她信的是基督。信仰不一,但求助的心愿完全相同。

两口子时常为各自的信仰互相批判。妻子说,你走了那么多寺庙,杨明的病不见好转。杨杭就顺着妻子说,如果儿子的病基督包管能好,以后也跟着你去教堂。由于杨明的病情没有好转,两口子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没有批判别人的理由。农历九月十三日那天,杨杭照例赶了早市,把青菜批发给小贩们,回到村子里来闹庙会。

小城遗存下来的庙会不多了,只有两处。一处是真君庙,再就是彭坊村的这座野庙。民众与寺庙的关系非常奇特。越是小庙,越能兴起庙会,仿佛小庙才与当地民众贴心。而那些高大的寺庙,比如政府出钱置换搬迁的龙珠寺,虽然高高在上,但人们只是敬而远之,闹不起庙会。只有扎根村落的小庙,人们约集了样神之日,筹钱大办,抬神宴饮,集体出动,锣鼓喧天,说是敬神,其实更像是约定的一个狂欢节,为着人间多一份喜乐。

真君庙在河背街,为此河背街也叫真君阁街。这里的庙会比彭坊早一个月,农历七月三十日晚至八月一日为行会期。七月三十下午,庙会当届总理带领一班执事人员进驻庙会。到了晚上按择定的吉期,执事人员点上香烛,燃放鞭炮,吹奏鼓乐。斋戒沐浴以后,当届总理为真君菩萨洗脸抹身,除去灰尘和污垢,然后换上新的袍挂,袍挂为红色丝绸织物,绣有花卉,金丝滚边。最后给菩萨戴一个大银项圈和一顶银盔。

一切就绪以后,神案上摆上十种全部用植物油制成的凉果糕点,燃起一支汤碗般粗的神香,这支香从当晚点燃,一直要燃到八月十五日庙会结束。当届总理带领全体执事人员顶礼膜拜。当晚全体人员坐在庙内守夜,主要是照顾灯火和保护现场物件。以后的值班保卫工作,由执事人员轮流担任。

八月初一上午大约九、十点,庙会正式行会。先举行祭拜仪式。庙内三进大厅上跪满参加祭拜仪式的善男信女。殿上烛火通明,鞭炮鼓乐齐鸣。祭拜结束以后,真君出巡。大殿上真君菩萨不动,另有平时轮流供奉在沐恩信士家的小型菩萨抬着出巡。前有仪仗队开道。仪仗队执物而行,有两面金锣,两面回避牌,两面肃静牌,两对金瓜,两对代表日月的月牙,一对金斧,一对戟和铁矛木棍,十几面彩旗。

第二梯队是鼓乐手,第三梯队是故事台。故事台木质结构,上立两三名十一、二岁的男女儿童,装扮成历史上某个故事场面,常见的有《桃园结义》《白蛇传》《霸王别姬》《吕布与貂蝉》。台上儿童站位均有铁圈固定,服饰鞋帽按戏装比例缩小,加工精密。每个故事台由四个青壮年抬着。出巡队伍最后是真君菩萨乘坐的大轿。大轿四周以红漆雕花板格成,内嵌玻璃,也是由四人抬着。

故事台出动这天,杨杭照例想带着儿子杨明去看庙会。但儿子杨明照例不为所动,拒不出行。他习惯了宅在楼上的住房里,没日没夜玩游戏,抽烟,上网。杨杭叫来女儿杨萍一起劝,都没用。小外甥拉着舅舅的手说,今天舅舅带我去玩!父亲拉他,说,我们上街去看庙会去,那里好多吃的看的,全村全城的男女老少都去,你为什么不去?!

但杨明笑一笑,就是不动。

于是杨杭只好带着外甥去了。杨萍由于公司忙不完的旅游团队,没空跟着父亲和孩子上街看热闹去。杨萍看着杨明说,家门口的热闹你不去,带你去外省的大景区旅游,你去不去呢?这不,今年国庆元旦的时候,有旅游团去云南,我们公司员工团费五折,到时叫父母带你去外头的世界走走,再不走出这楼房,你就要呆在家里生锈了!

杨明笑了笑,不知道算是答应还是没答应。

杨杭知道真君庙会的出行路线,出了真君阁街,就到云龙桥,过桥拐进通**街,转西外大街过下街,到廖屋坪,再经烟叶街,最后到云龙桥北端结束。杨杭没有跟着游行队伍走,孩子喜欢看故事台上,只是带着孩子在云龙桥头玩。外甥指着台上的孩子们,不断地问杨杭,杨杭一一应答,这些都是小时候听惯了的传说故事。

杨杭看着小外甥欢快的样子,心里不禁叹了一口气。他想到了杨明。杨时是从初中开始得上自闭症的。在患病之前,杨明就像小外甥一样,年年牵着杨杭的手,一天指点着故事台上栩栩如生的孩童,一边问着杨杭。想到这些往事,一些泪花就禁不住涌上杨杭的眼眶,他只好背着孩子,转身轻轻一抹。

从初一到十五,庙内香客不断,庙外大坪上则戏台锣鼓铿锵。庙会延请的戏班多是宁化祈剧,戏班子有“贵娥班子”和“赖婆班子”。或者请其中之一,或者通请。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朝圣者以及县城居民,附近农民都来这里免费看戏。大庙和大坪四周还有许多做生意的、卖小吃的,甚至玩赌博的,也不放过这一机会。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直到八月十五日最后一场戏散场,庙会才算落下了帷幕。

杨杭每天都带着小外甥去看戏。并不是这些戏有多好看,而是让小外甥回来讲给杨明听,看能不能触动杨明,重新激发他走出家门的兴致。但是,杨杭的打算又落空了。倒是小外甥享受了难得的待遇,一直由外公带着,尽兴玩了半个月,为此一回家就跟妈妈跟夸“世上只有外公好!”。

小城原来还有冯候庙,纪念冯屋岗冯祥兴、冯社祯、冯祥兆兄弟三人,勤王有功,死得壮烈。宋代绍兴年间,宋高宗褒奖其“皆英勇尚节义”。最早建立的冯候庙在冯祥兴牺牲地城南罗溪村,元代正年间才迁入城内。此后县民又陆续建了三座冯候庙,一处在北门街,一处在城外小舟坊,一处在城东三十里的壬田镇,可见居民对冯候崇敬之盛。如今这个庙会小城不再,只有壬田镇还兴盛不衰。冯候庙会的行会日期是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游行方式十分奇特,热烈隆重不亚于真君庙会。

杨杭小时候也带杨明去看过冯候庙会。由于地方远,杨杭现在也去,但只是烧烧香,无心于庙会的热闹。

倒是莲池会,在彭坊村意外扎了根。莲池会原来每年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五举行,意在超度亡灵。地点在小城西外大街尽头的圣恩寺。莲池会不游行,而是由会首主持,连续七天七夜的打醮。会首是由佛界或道界或俗界有名望的人轮流担任。行会第一天,要砍来一支篁竹,称为“幡竹”,代表“盂兰”,插在寺外大坪。寺内设祭台,台上轮流由八个和尚和八个道士坐台。和尚来自彭坊村东山寺,道士则来自县城各道观。

**在最后一天即七月十五日晚,圣恩寺前大坪上要摆二十桌素食,举行仪式请各姓各路亡灵前来用餐。最精彩的是放河灯。河灯用色纸做成荷花状,用油纸做底,中放一支特制的小蜡烛。在七月十五日深夜,由会首带领打醮的全体和尚、道士和执事人员,来到距庙会一里左右绵江河岸。由执事人员点燃小蜡烛,轻轻地放入河中,共放七七四十九盏。河灯顺水漂流,与天上繁星相互辉映,十分好看。

但是,圣恩寺如今不再,东山寺也在文革期间被推平,建起了一座党校。彭坊村没有了东山寺,于是对一座野庙格外重视。传说,那位有恩于村子的红军,就是在东山寺前被割掉头颅的,尸身弃于和尚墓堆,头颅悬于桥头大榕树上示众。东山寺被推倒之时,村民无人敢出面反对,后来觉得可惜,就有人发动捐资,把附属的野庙进行改造,将土墙改成了钢筋水泥建筑。莲池会不再兴起,村民倒是把冯候庙会跟莲池会做了个结合,庙会定在九月十三日,抬神巡村与放河灯,是留下的主要节俗。

彭坊村庙会,跟真君庙有些不一样。主要是庙里供着的神明没有确定的来头。就算杨杭文化不高,也知道许真君是江西有名的神明。但彭坊村野庙里的神明,杨杭说不出来,连刚当上庙会会首的朱骰也说不清楚。但这并不要紧,乡亲们照样热闹,照样根据惯例出分子,张榜筹钱,照样抬神游行,大办宴席。

真君阁也叫万寿宫,坐落在城南河背街西段。因庙宇巍峨,规模宏伟而远近闻名,河背街又因名为真君阁街。此庙建于明成化中,由邑人刘芳孝捐地,县民集资所建。雍正三年重修楼阁。嘉庆十一年被火焚坏,1811年重修。由于历代屡建屡修,庙宇轩昂,雄伟壮观。为此小城文士杨方立还撰写了《重修真君阁碑文》。杨杭读不懂那庙边的碑文,但庙会时会听听主事之人颂读祭祀的辞。今年逛庙会时,有人提醒杨杭,手里拿着一张,跟着念颂,更能表达虔诚。

想到儿子的病,杨杭有些懊恼。旁人的提醒,让他有些自责。多少年了,他每次愿望落空,也许就是自己忘了这个细节。以前他只是上香敬神,加上种菜劳累,只知道庙会就是放松,就是吃喝,并不知道跟着念颂,为此耽误了儿子的病。杨杭为此找了一张纸片,跟着主事之人读起了艰涩的古句。颂曰:

於皇上帝,眷彼蒸黎,笃生真人,大江之西。神之初生,灵禽肇迹。发彼祥光,蒸为惠泽。乃宏忠孝,乃令同疆。为雨、为露,为义、为康。洎乎政成,乃师谌母。宝书符卷,仙风栩栩。蠢尔蛟螭,斯民是仇。嘘涛翕浪,**南州。惟圣克慈,惟神克武。殄戮凶残,永清下土。下土既若,祀典斯崇。巍巍俎豆,奕奕黄封。在邑南郊,昔有神宅。民怀永图,重谋磐石。爰卜龟筮,爱召工徒。植尔心田,为兹暨塗。有丹维楹,有辇维殿。何以巩之,银堤绣岸,新官既成,钟鼓始平。惟神降止,既因且宁。神之既宁,乃赐嘉祉。时尔雨风,长尔孙子。莫高匪山,莫深匪川。惟神之德,于斯万年!……

真君庙在绵江下游,离彭坊村有些远,但杨杭每年都会出分子钱。当然,村里的庙会,他出得更多,五百的一千的。妻子当然不会怪他浪费,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需要神明相助。当然,杨杭的妻子每周去教堂做礼拜,杨杭也不会干涉。

杨杭把那页粉红的字纸带回了家里,准备晚间就寝前念念,也许这样就更能如愿,不会年年许愿年年空。他向女儿请教这些字句,女儿虽然读过中专,但也读不通畅。一天早市上卖完菜后,他路过石桥,看到桥上三教九流风云聚会,就心里一动。先是找到算命先生,但先生也读不通透。接着他看到一个退休教师,在跟一群老年人讲小城的历史,看来文墨不浅,于是讨好地听了一会儿,附和了一阵子,就把这张纸递了过去,请老先生解解。

老先生接过一看,说,这不是杨方立的文章吗?且听我讲来。杨杭先是听老先生讲起了杨方立的故事。他耐着性子听了一阵子,最后老先生才一字一句地读将起来,杨杭像个小学生一样老老实实跟着念。杨杭花了一个上午时间呆在石桥,总算弄懂了意思,读顺了字句。每到晚上,妻子就听到杨杭念念有词,仿佛把寺庙建在了心里。

有了真君庙的经验,今年彭坊野庙的庙会,杨杭准备跟着主持的人学念颂辞。这些年白捐献了那些庙会的钱!杨明的病一直不见好,原来是不懂得念颂辞!杨杭把儿子久治不愈,归咎于自己。杨杭相信,那些字句古奥难懂,这就是苦口的良药。杨杭相信,颂辞就是神明,颂辞在,庙就在,就可以说说心里的烦心事。“神明啊,要保佑我的儿子早日康复,这可是我惟一的儿子呀,是我一辈子的依靠呀,你可不能不为我做主!”有时杨杭念着颂辞,接着开始了诉说,一把泪水从心里涌到眼里。

九月十三日这天,杨杭仍然去叫杨明,邀请儿子一起去参加庙会。但结果仍然不变。杨杭叹了口气。接着心里又鼓起了兴致。他今年多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今年庙会,他要记着拿着那张纸页,好好跟主事人念颂敬辞,这样儿子的病情或许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