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猛将

吴子山以及城中的男丁,还有赶来支援的军人一直都在忙于备战,那个高福高大太监却什么事情都不做,只是像个狗皮膏药似的贴着沈霖沈知县,不厌其烦的索要好处。

尤其让人感到气愤的是:因为拿不到一丁点的好处,他竟然直接派遣士兵把县衙的府库给抄了。

这样的末等小县本就贫穷,就算是纵容士兵抄了县衙的府库,也没得到什么东西,不过是几十匹破破烂烂的布帛和少量的陈粮而已,根本就不值几个钱。

“这个太监怎么这样啊?”吴子山小声的嘀咕着,“马上就要打仗了,他却一门心思的想着捞钱,这样的监军真是太……太不像话了。”

“子山兄弟你错了。”张四哥小声的嘀咕着,“据我所知,这个高福高太监的名声非常好,深受士兵的拥戴。”

军队当中最敬重能打能拼的猛将,这高福高大太监却只知道索要钱财,而且根本就不想掩饰这幅贪财的嘴脸,按说就应该受到大家的鄙夷才对,怎么会得到士兵的拥戴呢?

这就得说到高大太监的手腕了。

高福高大太监却是很贪财,但却不是为自己贪。他总是想方设法给手下的士兵争取好处,甚至还时常自掏腰包请中下层的军官们喝酒吃肉,在军队当中的人缘好的没话说,自然受到士兵们的拥戴。

看来这个高大太监很懂得招揽人心啊。

就在这个时候,隐隐的听到阵阵轰隆隆的声响,那种声音就好像暴雨季节从极遥远处的空旷山谷中传来的雷声,沉闷而又轰然,似乎预示着狂风暴雨的临近。

吴子山倚着城垛子遥望远方,渐渐的看到一团黄扑扑的阴云——战云。

大军所过之处,刀剑的寒光掩映在腾起的沙尘之内,仿佛弥漫在低空中的云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战云!

随着战云的缓缓迫近,已隐隐约约能够看到一条横亘在天地之间的一条黑线——蒙古人的大军压上来了!

大军铺天盖地漫山遍野无法计数,早已将众人吓的目瞪口呆:原以为只是少量的蒙古轻骑,想不到竟然如此之多。

漫山遍野的蒙古大军列阵于城下,如墙似壁巍然不动,后队还在汹涌而来,仿佛源源不断的海潮。

成虎臣成千户带过来的士兵仅有两三千人,却要面对数倍甚至十倍的敌人,早已将众人唬的面无人色,刚才的乐观情绪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

“看这架势,少说也有十万大军吧?”

“就算没有十万,三五万总是有的。”

“就算没有三五万,一两万也了不得呀。”

就在众人胆战心惊的议论纷纷之际,一骑快马从敌军阵当中冲了出来,骑士扛着一杆丈六的狼头大纛。

擎着狼头旗帜的骑兵直冲上前,在一射之外猛然一勒丝缰,高大的战马顿时人立而起,猛然将那杆狼头大旗戳在地上。

顿时沙土飞溅。

虽然旗杆下有个小小的戟尖,但这种不用斧凿仅凭手臂,就能将旗杆插入冻土,这份力量简直恍若天神,更让人惊心动魄。

蒙古大军当中顿时传来一阵阵排山倒海般的欢呼。按照草原上的传统,插上狼头旗帜的土地,就是他们的牧场。

天青色的旗帜迎风招展,旗面上的狼头图案栩栩如生。

“狗娘养的,敢在咱家面前耍威风!”高福高大太监气急败坏的大叫着:“给他们的颜色看看。”

成虎臣成千户默不作声的摘下身后那张几乎和他身高平齐的巨型乌铁弓,搭了一支鱼尾箭,缓缓的拉开弓弦。

让人心惊胆寒的细微声响当中,弓弦已如同满月般完全张开。

“中!”仿佛炸雷般的呐喊声中,鱼尾箭准确无误的射中了狼头旗的导索,弓弦的颤抖之声尤在耳边回响,远处的那面狼头旗帜已应声而落。

这么远的距离,竟然能一箭射击落敌人的旗帜,这位成千户的箭法堪比狙击步枪啊。

相互立威不过是大战之前的开胃菜。

当蒙古大军保持着缓慢的移动速度继续前压的时候,大战已迫在眉睫。

成虎臣成千户猛然翻身上马,抽出长刀奋力一挥,正要出城迎战,却被高福高大太监一把拽住了缰绳:“成千户,你要干嘛?”

“出城迎战。”

听了这句话,沈霖沈知县的脸色立刻就变了,赶紧说道:“敌众我寡,死守待援方为良策,万万不可出城浪战。”

吴子山觉得沈知县说的很对,守城就应该是利用坚固城防,充分发挥弓箭、火炮等远程优势杀伤敌人,至少影视作品当中就是这么演的。

像成千户这样,不顾一切的出去野战,那不就是找死吗?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

放弃城墙之前的阵地,任凭敌人蚁附攻城才是最被动的,努力寻找机会把敌人“推开”才的最正确的选择。

高福高大太监对于行军打仗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但他却最清楚成虎臣的专业军事素养,毫不犹豫的说道:“虽然咱家不懂这两军争锋之事,但咱家信得过你,你只管去。”

有了高大太监的这句话,成虎臣甚至懒得理会沈知县,一扬马鞭顺着城墙后方的匝道跑下去了。

在成千户的率领下,几千多大明官军在城前摆开阵势,两翼微微前突中军稍稍凹陷,这是一个相对保守的“残月”阵型,虽然少了些杀伐凌厉的气势,却多了几分沉稳和厚重。

蒙古大军的前锋部依旧保持着原本的速度,烟尘滚滚黄沙漫漫,弥漫于整个视野范围。

与此同时,蒙古大军一部突出阵前,从规模上来看,对方的数量应该和明军数量大致相同,但却是以骑兵为先头部。

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骑射之功天下无双,以骑兵为先导贯穿、分割敌人,是他们最经典也最传统的战斗方式。

双方都没有急于冲杀,而是在相距三四百步的距离上,不约而同的停止了前进的步伐。

旌旗飞扬沙尘漫卷,隐隐夹杂着刀枪的烁烁寒光,肃杀之气漫天席卷,大战一触即发。

很显然,敌我之间拥有同样的心思,都想试探一下对手的虚实和最真实的战斗力。

明军的“残月”阵型进可攻退可守,简直无懈可击。

蒙古人的队型则稍显散乱,似乎不那么严整,却巍然不动,仿佛铜墙铁壁。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蒙古军当中的精锐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