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樱桃的滋味

—— 观《樱桃的滋味》有感

黑暗……电闪雷鸣,露出泥土中主人公的脸……黑暗……电闪雷鸣,露出泥土中主人公的脸……黑暗……

生存,还是毁灭?

无解。

最近,身体很疲倦。刚看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大师导演的《樱桃的滋味》——关于一个人追寻自杀的故事:主角巴迪有着强烈的自杀意愿,需要一名陌生人在约定的时间确定他已死亡,并将他的遗体填埋。他付出高额佣金,却一直没有人同意帮助他,人们不愿意帮助他,出于恐惧、出于宗教、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电影镜头的前半部分都在黄土之中,感觉如同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然而当巴迪最后遇到的那位老人,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影片的色彩饱和度却变得越来越高,绿色越来越多,远远的镜头中汽车开过山路,如同一条生命之路,一如老人所描述的樱桃让自己重获的生命。

影片绝大多数场景都是主人公巴迪开着车,他的车不错,应该是个富裕人家,再没有更多的身份背景表现,也不知道他想要寻死的原因,但他却存在着坚定的自杀欲望。当他终于遇到愿意接受委托的老人之后,竟然开始重燃对生命的留恋,但这种留恋似乎并未取得压倒优势,于是他又在黑夜走进荒野,躺在樱桃树下。

电闪,雷鸣,一黑,一白,如同每个人生命的轨迹。

理论上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反自杀的电影,但影片的结尾却让人疑惑:主人公究竟是贯彻了自杀的决定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还是燃起对生的眷念之火放弃了自杀呢?

每个人,无论贫穷或富裕,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都会遇到内心无法解决的痛苦,有的微不足道,有的被自己的心灵放大。很多时候,自杀并不取决于痛苦有多大、遭遇有多惨,因小委屈而放弃自己生命的也是大有人在。

我是个敏感的人,我也常常在郁闷伤心时,生出离开这个世界的刹那念头。

刹那的念头,是很可怕的。魔鬼就是在刹那间诞生的,许多许多自杀的人都是一时冲动。

于是,看到主人公突然掉转车头去寻找老头的那段画面,我忽然流下了眼泪。

事实上,我也是个理智的人,我总是在心里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默默忍受坚持,我也相信《樱桃的滋味》中神学院学生所说的信条。

我们的生命并非自己获得,并非我们自己选择了出生,既然不是我们获得了生命,那么自然我们也无权放弃生命。

所以,《人间》中的“高能”遇到了那么多的苦难,乃至于可能要在监狱度过一生,仍然没有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而是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可以好好地回想,生命中的每个瞬间,我们都可能品尝到“樱桃的滋味”,可能鲜香甘甜,也可能只有成熟前的苦涩,还可能莫名的五味杂陈,更可能没有滋味。

这就是每个人必须要走的路。

人生就像是一场战斗,每个人都是冲锋陷阵没有退路的战士,战士没有杀死自己的权利。人生,当然也不能任由自己意愿而结束。

感谢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