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聊深了

跟刘琳的聊天是愉快的,林淼感觉自己精进不少。

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试图去了解一个群体。

想通过微纪录片来进入到这个群体的精神世界。

如今时代不同了,打个比方,做个联想都要与时俱进。

林淼觉得,作为一名微纪录片的编导,就好比是网络直播间带货的网红。

成功的带货网红,之所以有市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会选货。

就跟优秀的编导会找好的选题是一样的。

人之所以能够走红,出爆款,能力在其次,眼光反倒是第一位的。

如此说来,林淼在做文案工作的时候也同理可证。

能写出一个金句,前提是看过无数的金句。

还是眼光的问题。

但怎么有眼光,就是个人的造化了。

有的人天赋多一些,有的人勤奋多一些,有的人靠积累,有的人靠自我训练,有的人靠生活的阅历,也有的人就靠当“内容搬运工”。

这让林淼不由得想到之前的上司房鹏程,他就是一个猛看上去十分有货,但了解之后发觉此人没有原创,这么一个主。

林淼讨厌房鹏程,自然就不允许自己也走这一路。

他们是天生对手。

一个靠抄袭,一个凭原创。一个靠装逼,一个凭实诚。一个是火,一个是水。

总之,眼光就是审美,眼光就是价值观。

此刻的林淼,就好比是一个好物官、优选官,他本能地直觉感受到自己正在接近一个问题的核心,但离抓住它还欠缺一点火候。

不落俗套是林淼给自己的原则,他过于使劲,以至于刘琳感觉到了他的焦虑,一句“你想多了”试图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林淼虽然实诚,但不笨。

刘琳的好心他是能够感觉到的。

于是乎,他也就借坡下驴,想借这股外力,帮助自己离自己想要表达的“金句”再近一点。

“只有自己想得多,才能确保生产出来的作品是精华啊,”林淼算是承认了,刚刚刘琳说他是不是想多了,他觉得这个话题很好,不如就干脆晾晒自己,看看刘琳的反应。“这就好比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碗水,如果反过来,那肯定行不通。”

刘琳笑笑,道:“你这算不算在假公济私?”

林淼听出话外之意,也笑笑,道:“对啊,难得有机会在疫情这个非常时期出来活动活动,这本身已经是在假公济私了,如果在体验生活的时候顺便解决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那岂不是两全其美?要知道这个时代流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这么做无可厚非呀。”

林淼的话半真半假,要知道人一旦决定晾晒自己其实是一件会本能抗拒的事情,会自觉不自觉地说假话,这也是人的自保本能。

果然,刘琳洞悉到这一点,她依然保持平静的姿态,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不是。”

“吖?”林淼懵逼。

有种装逼被打脸的感觉。

看来装逼果真不是自己的长项,就跟小孩子撒谎会被大人一眼看出来一样。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行为前提是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是通过让对方舒服的途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显然不是这种人。”刘琳一针见血地说。

幸亏带着口罩,林淼此刻表情那是一个相当复杂,好比鸡尾酒里被挤进了番茄汁,无法形容。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遇到知音和被揭穿其实只有一线之隔。

如果双方都真诚在一个水准线上,那就是知音。如果,有一个人的真诚不在线,更高明的那一方就能识破。

林淼此刻就有种被识破的感觉,有点懊悔自己刚才怎么就习惯性地“划水”了呢?

他提醒自己,必须保持十分的真诚,才能让自己在刘琳面前稳住,继续交流,以得到他所需要的答案。

“你才23岁,怎么认识就如此深刻?”林淼好奇地问,“是书本告诉你的吗?”

“也许吧,有时候我也会自我怀疑,毕竟我的年纪太小,有些事情还是需要看阅历的。”刘琳说。

“嗯,这就跟人的两条腿走路一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林淼嘟囔了一句。

忽然,他意识到了什么,他双手一击,兴奋地说:“我知道你为什么选择做志愿者这份工作,并且能够自我调节的缘由了!”

刘琳愣了一下,显然,林淼的思路出乎了她的意料之外,这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她稳了稳自己的情绪,继续平静地说:“真是怕跟你们这些搞创作的人聊天,感觉自己随时都是你们研究的一盘菜。”

必经姜还是老的辣,林淼现在能够基本判断出来刘琳刚才行为的逻辑线:

她在通过工作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提升,在她的眼中,网格员、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角色,而是一个修行的道场,她就是道场中的一个善男信女,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自助。对她来说,最大的回报和快乐就是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之中去,然后弥补自己的短板,所谓的“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林淼想了想说:“我的看法是这样,你看对不对?”

“你说。”刘琳相当豁达,见刚才的聊天没有按照既定方向走,自己也不失落,依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随缘姿态。

“你把工作当作一种修行,当你着眼点更高的时候,当下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善缘,你会以欢喜心来面对,对吗?”这番话是林淼仔细组织之后说出来的。

刘琳低头不语,在咂摸林淼的话中况味。

许久,她才抬起头,看了一眼林淼说:“基本上是这么回事,但有点偏差,偏差的地方不在于你的结论,而在于你的……看问题的角度。”

这话有点深奥,轮到林淼咂摸起来。

“你的意思是说我在乱放箭,然后其中的一箭歪打正着,命中了靶心?”林淼笑着补充一句,“或者说,我朝北放了一箭,然后那箭命中了南边的靶心?”

刘琳大笑,很是欢畅,估计她从来没有见过如林淼一般有意思的人。

林淼被笑得有些莫名其妙,只能陪着尬笑。

等刘琳缓过气来,林淼说:“这么乐啊?”

“你说的都对。”刘琳说,“但你的角度有问题,就是你会先入为主,你会假定我们是菩萨,然后再来验证这个观点成立。”

“哦,是这样啊,”林淼挠头,“后生可畏!那这样好吗?”

“谈不上好与坏,只是这样的危险就是,一旦你的假定是错误的,你会陷入到虚无主义泥潭,很难走出来。”不愧是看过许多书的人,话一出口十分有分量。

林淼感觉到这样的工作状态真是有趣,如同一条双线在交织,为公为私都得到了满足,和谐统一。

话题引发了共振。

“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林淼说,“你是在说我另辟蹊径是有风险的对吗?”

“但我相信,人只要发心是好的,结果就一定不会差。”刘琳说,给了林淼一个鼓励的眼神。“你要相信,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怎么对待你。”

林淼一时间有些感动,无意中,他捡到了一个“金句”。当这个金句从刘琳的嘴里冒出来的时候,是不是原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用在她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

他找到了他要表达的东西。

这一刻,他就是“搬运工”,跟房鹏程那种“搬运工”的区别就是,两者的发心完全不同。

林淼是为了刻画主体,房鹏程那种人是为了得利。

虽然刻画主体也是最终为了作品得到认可,也属于“获利”,但毕竟那不是林淼们所追求的本质,那只是附属物。

房鹏程之流没有这个过程,他们直奔目的而去。

这就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一个是在创作,一个是在经营。

林淼感觉自己就跟搓了一个澡般痛快,他收获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何尝不是一种“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的体会?

“我要把刚才你说的话,写进要拍的纪录片当中去。”林淼说,“我还想加一句。”

“愿闻一二。”刘琳略带期待。

“英雄也都是普通人,他们在社会需要的时候选择了逆行。”

“不不不,你言重了,千万别把我们当英雄,我们也是普通人。”刘琳赶紧纠正说,“我们只是在做我们日常所从事的工作,不同的是,现在片区更需要我们,我们的工作强度比平日里更大一些,责任更大,就只是这么简单而已。千万不要上纲上线,作为一名创作者,你不能先把自己感动,或者只追求把自己感动。我是这么认为的,你别介意啊。还有,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选择逆行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从四面八方奔向疫区,支援江城,他们才是最美的逆行。”

林淼连连点头称是,他在琢磨该如何调整这个“文案”,“甲方”不认可,就要修改,这是必须的职业素养。

缓了缓,刘琳说:“你们做纪录片是不是必须要先入为主?”

“理论上是的,这叫主题先行。”林淼诚实地回答,“但好在我们可以随时调整自己,我们忠于真实的表达。”

“嗯,就跟做实验似的,失败了再来,是这样吗?”

“差不多。”

“你们是社会科学家,赞!”刘琳鼓励道,“我很赞同你的发心,你身上有很大的闪光点。”

“哦?是嘛……”林淼有些害羞起来,但还是很想知道这个闪光点是什么。

“赤子之心。老子说,复归婴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心思还跟婴儿一般纯良无瑕,那么他就是最有力量的。”刘琳说,“咱们共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