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公信力

“伯温,你真的看不懂?”

朱元璋眉头紧锁,盯着刘伯温,话语中带着几丝凉意。

他都能看懂一些的东西,刘伯温竟然说看不懂?

这难道不是在诓骗自己吗?

“回禀陛下,臣真的不懂。”

刘伯温仿佛没有听到朱元璋话语之中蕴含的愤怒,回答依旧。

朱元璋缓缓在奉先殿内踱步起来, 一时间整个奉先殿内都是寂静无声,除了老朱的踱步声。

刘伯温保持着微微躬身的姿势,一动不动。

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的过去,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刘伯温,一动一静,谁都没有打破这份沉默。

终于,在不知道过了多久之后,朱元璋的脚步停了下来,他看向刘伯温道:

“刘基,你说你不懂,那朕很想听听,你不懂的地方在何处?”

这一次,朱元璋直呼刘伯温的名字,已经没有过多掩饰自己的情绪了。

刘伯温低着头,缓声回答道:“陛下,苏先生所言之三大产业, 于臣看来,均是未来之事,既是未来之事,臣自然不懂。”

未来之事?

朱元璋一听这话, 这神色当即一变道:“此话怎讲?”

刘伯温继续低头回答道:“臣观这三大产业理论,虽是与大明细细相关,但除却第一产业之外,其余皆无法在当前的大明实现。”

“或者说, 当前的大明只有第一产业。”

“而苏先生这理论之中, 三者相辅相成,恐是未来之事,故臣才会看不懂。”

刘伯温的解释并不复杂,朱元璋的疑惑也没有并解除多少。

但若是苏璟在这,听到这番话,绝对会震撼于刘伯温的智慧。

三大产业相关的知识,那是苏璟被朱标缠问之时所讲解的。

事实上,苏璟只是单纯了为了给朱标解惑才将阐述了这些内容,与大明的关系也只是浅显的相联系。

而真要好好的运用三大产业理论去指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那起码也得是经历了工业革命。

第二产业的主要核心是工业,仅仅是手工业可是不够的。

生产力不足的封建王朝,没有诞生三大产业理论的基石。

既然连理论产生的基石都没有,那一切便都只是空中楼阁。

只不过,苏璟说的这空中楼阁,是在未来经过验证的空中楼阁。

但现在,刘伯温仅仅只是通过朱标转述的这些内容,便看到了这个“真相”,这岂能不让苏璟震撼。

果然,不管是哪个时代的聪明人,始终都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

刘伯温已经悟出了桎梏时代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

朱元璋听着刘伯温的话语,倒没有再怀疑了。

未来之事?

苏璟能通晓未来, 此事朱元璋早已亲自领教过。

“那伯温你以为苏璟此论,可有可取之处?”

这变脸的速度,朱元璋还是快的。

刚才还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现在就是有些热切的询问了。

刘伯温摇头道:“苏先生高论,必有其高瞻远瞩之处,但臣愚钝,目前尚未看出如何能运用,或许陛下可以去请教苏先生。”

这倒不是他在装傻,而正是因为刘伯温知道大明上没有达到苏璟三大产业理论中的形态,所以才无法真正的领会。

听到刘伯温的回答,这老朱的心里有些失望。

又是请教苏璟吗?

但刘伯温已经说了,这是未来才能用上的东西。

“罢了,就先这样吧,伯温,你可以回去了。”

朱元璋摆摆手,直接让刘伯温走了。

“是,臣告退。”

刘伯温缓步后退,离开了奉先殿。

老朱看着朱标的信件,内心还在纠结,只因为苏璟这三大产业论中的结论:

第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大明能否保持住当前的地位。

如今的大明虽然才刚建立不久,但却是天朝上国,周边小国与大明诺大的疆域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朱元璋这心里,大明就是最强的。

但按照苏璟的说法,大明的第二产业若是不能发展起来,那大明便会渐渐的落后。

这是老朱所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历史也正是这么发展的。

中国的落后,便是从明朝才真正开始,没有赶上世界潮流的进发。

在明朝的中后期,社会思想上,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而没有被动摇。

对外探索上,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是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而是为了炫耀所谓的国威,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不济而销声匿迹。

历史走向上也出现了偏差,当西方的资本主义革命初步具备规模的时候,明朝被女真人覆灭。

军事上,明朝上位者把西方科技当成玩物,并不注重发展。

经济上,因为封建社会体制的原因,一直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科技含量和哲学成分不多。

当然,这些是老朱不清楚的,他只是对于苏璟的话语有种莫名的信任。

所以,这会刘伯温走了,朱元璋却依旧没有就此作罢的意思。

国子监。

一大群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全部被朱元璋召集汇聚到了一起。

他们一个个都相当的紧张,内心忐忑但又相当的兴奋。

陛下召集他们,肯定是有大事的。

这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机会!

只不过,能让朱元璋一下机会将全部召集来的事情,肯定也被不会简单就是了。

很快,朱元璋的贴身大伴太监便手持圣旨来到了这里,一众国子监学官立刻跪下接旨。

“奉天承运.”

圣旨开始宣读,前面基本都是套话。

核心这些国子监学官那也是听得十分清楚,就是将让他们写观后感,至于是什么文章的观后感,很快就有人会一份份的发放给他们。

这让一众国子监学官面面相觑,那是相当的疑惑。

读文章?

这算什么?

能在国子监任职的,那都是学识出众之人。

一篇文章而已,值得如此的兴师动众吗?

他们的内心疑惑,但也不敢表现出什么,只能领旨。

很快,便有人将誊抄好的文章发放到了他们的手里,正是朱标那份书信的誊抄本,不过将其中朱标的言论摈除了,只剩下苏璟说过的话。

国子监内,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苏璟的三大产业论述,其实并不算很长,但其中论述的东西,却是让这些国子监学官们,一个个抓耳挠腮。

这是他们不曾看过的类型,也未曾接触过。

一众人偶有抬头,想要与身旁之人交流一番,但得到的只有摇头。

大家都不是很看的明白。

但这是朱元璋的要求,每个人都要写读后感,就算是不懂,也要想办法弄懂。

有些人已经站起身来,去寻找翻阅典籍了。

而有些人还在苦思冥想,想要从中得到一些东西。

若是苏璟在这,看到这场面,肯定得笑出声来。

自己不就是随便扯了点东西,至于这么样么。

朱元璋的大伴太监扫视了几眼,众人的状态都落在眼中,这才满意的离开。

汇报的时候,可不能之说一句圣旨传下去就算完事了。

能成为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那必然不会是蠢人。

另一边。

溧水县造纸厂,培训第七天,这是员工培训的最后一天,也是结业的一天。

今天苏璟没有做什么宣讲了,只是将昨天发现的问题稍稍改进了一下,通传了下去。

此时的造纸厂内,俨然已经进入了正式生产的节奏。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井然有序。

苏璟和朱标两人就站在工坊的正中央,看着身边忙碌的工人。

“好,总算是基本成形了。”

苏璟微微点头,对于七天的成果,相当的满意。

虽然没有机械化,不过已经比之前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

这将是一个模板,这些工人,也会成为之后自己扩大规模的核心员工。

苏璟可没想过每开一个新造纸厂,就重新培训一遍。

而一旁的朱标,虽然已经不会再震撼了,但内心的激动依旧。

仅仅只是七天,便将一个造纸工坊变成了眼前这般的模样,苏璟的能力,真是太强大了。

“苏师的能力,实在是让学生惊叹。”

朱标朝着苏璟感慨道:“若是大明如苏师这般治理百姓,必将强势不衰!”

朱标眼光很大,只觉得这样的场景,才是大明该有的样子。

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比认真的工作。

大明也给予他们应有的报酬,整齐而高效。

苏璟却是直接打破了他的想象,摇头道:“不行的,做不到的。”

“为什么?”

朱标不解的问道。

苏璟看向朱标道:“那你以为,我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朱标愣了一下,但也是立刻思考起来,片刻之后回答道:“苏师心忧百姓,对他们如此优待,他们自当回报苏师。”

在朱标看来,苏璟对这些工人,那可是太好了。

这样的条件,也难怪这些工人听话了。

苏璟笑笑道:“你真是这么觉得的?那我问你,如实将我换成你,用我所教你的员工培训知识,你是否能做到让他们如现在一般。”

朱标这下呆住了。

他仔细的考虑一下,摇头道:“恐怕学生做不到。”

即便是他已经学到了如何进行员工培训,也知道了苏璟对这些工人许诺了什么。

但要让他复刻,他真没有把握。

“为什么做不到?”

苏璟继续追问道:“你也可以和我一样,我怎么做的,都教过你了,我给他们的,你也可以给,你怎么就做不到呢?”

朱标默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苏璟也不着急,只是换了一个问题问道:“牛懿,你相信我吗?”

“自然是信的。”

朱标立刻点头道。

苏璟又道:“那你觉得,他们信我吗?”

话音一落,朱标便立刻明白了过来。

他说道:“苏师,您的意思是,他们相信苏师,所以苏师才能做到如此?”

“我明白了,人无信不立,我与这些工人之间,并没有信任可言,所以我做不到。”

苏璟点点头道:“不错,人不信不立,千金买马骨的事情,你想你也听说过,信任是简单也是最难的事情,对于我一个人来说,个人的信任更容易建立。”

“但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建立信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那不是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当所有的百姓都信任大明官府之时,形成的东西就要做公信力。”

“大明,至少现在的大明,是无法建立有效的公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