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优缺点
朱瞻基摇摇头,问道:“那漕运的缺点呢?”
“漕运的缺点就是海运的优点,一个就是运量太小,一艘船运不了太多的粮食。而海运的优点就是运量大,一艘船能运几万甚至十几万石粮食!
这一趟运得多,这耗费自然也就小了!
同时漕运的时间慢,海运快。这就要说到运海的运力了,这次我北上时,就遇到过堵船,河道太窄,船都堵住了。
想要提高运力,就要拓宽河道,可是这工程量可就太大了。”
朱瞻基马上想到了杨广修大运河,这可是造成隋亡的一大原因啊。
他吓得马上说:“不行,可不能修啊,修了可是要亡国的。”
陈渊笑了一下说:“没这么严重,只要适当调用民力,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
“还是要小心,别乱来。我们继续!”
“再有就是海运可以扩大海上贸易,发展远洋技术,说不定粮食问题都能解决!”
“这就吹牛了吧,这粮食问题怎么解决?”
陈渊问道:“你知道占城稻吗?”
朱瞻基想了一下说:“知道,好像是从南边引进的一种稻种吧?”
“是的,它很高产,而且在南方可以一年三熟!它的远产地就是占城,那边的粮食很便宜,我们可以从这里低价买粮,再运回国内。”
“他们粮食真的很便宜?”
“当然,你要不信,可以派人去瞧瞧。对了,南方也是地广人稀,我们可以往那边移民,让移民种地,这样种出来的粮食就会更多。
这样以后国内出现了灾荒,我们也不用担心了,从国外运粮回来就好了。”
朱瞻基犹豫了一下,最后摇摇头。
他觉得这事有些想当然了,是不是太理想化了一点。
这当然理想化了,陈渊有一句话没说。
要实现大明人去种地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要大明的军队先占领那里。
这个现在还不适合说出来,要等一个时机,而这个时机就是安南之乱。
再过一两年,安南又要乱了,到时候就是陈渊提出他的办法的时候了。
这事以后再说,现在不提。
朱瞻基把漕运和海运的优缺点全部写了下来,然后问道:“那你觉得哪一种好?”
陈渊说:“以陛下的雄心,当然两种都要。以我之见,二八分,两层漕运,以此来维护运海两岸的繁华。剩下的八成海运,可以省下不少的钱粮。”
朱瞻基点头说:“有道理,你这办法我也写下来,交给皇爷爷定夺。”
朱瞻基写好之后,就把陈渊写的东西还有他写的,一起交给信使,让他送回了京城。
十多天后,朱棣收到了他们写的东西。
他看完之后,笑道:“这也是一个小滑头啊,居然让朕二八分,太子,你说这个办法如何?”
朱高炽说:“陈渊说的漕运可以监视两岸的情况,这一点是儿臣没有想到的,的确有这个用处,虽然是被动的,可是却是事实。”
因为两岸路过的船只实在是太多,想瞒根本就瞒不过去。
不过朱棣有不同的意见。
他说:“就靠着这运河,能监督几个官员?这船又上不了岸,他们只能了解两岸的情况,也只限于两岸,再深入一点的陆地,他们就不知道了。
朕要监督天下百官,难不成运河到不了的地方,朕就不管了吗?”
“父皇所言极是,没有运河,我们一样要管。”
“所以监督这事,还是要靠人。东厂、锦衣卫就是朕的耳目!”
朱高炽和朱棣又有不同意见了,在他看来,还是让御史去当耳目比较好。
东厂锦衣卫不过是鹰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权力。
可是朱高炽也知道朱棣有多固执,所以他也没说什么。
朱高炽问道:“父皇,这漕运要怎么办?”
“凉拌,照旧吧。朕也想要海运啊,可是这船呢?”
现在能出海的海船就郑和手上的那只艘队,可是他们马上就要下西洋了,大明没有别的海船了。
所以就想改海运,最起码也要等海船出来之后再说。
朱棣说:“让江南造船厂加快进度,早点造出海船来。”
“是,儿臣会去催他们的,可是这造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能慢慢来。”
“行吧,让他们快点。”
“是。”
另一边,金陵城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了。
本来金陵城就很热闹,只是现在它更加的热闹了。
因为三年一度的乡试就要开始了,各地的举人都汇聚到了金陵,准备考乡试。
朱瞻基吐槽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这大明的读书人有这么多吗?”
陈渊说:“别的地方可能不多,可是这江南怎么可能少读书人啊。”
“以前真没看出来,现在大街上一砖头扔过去,砸中十个人,有七个是来考乡试的,剩下的三个是他们带来的仆人!”
“有这么夸张吗?”
“就是有,秦淮河上都是他们的人。”
可能是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朱瞻基马上捂住了自己的嘴。
陈渊笑道:“殿下才多大,就会去逛秦淮河了?”
“我只是好奇,过去瞧了一下,没进去!”
朱瞻基今年十四岁,正是对女人好奇的年纪。
陈渊问道:“是谁带你去的?”
“没谁。”
“殿下,你不说,太子也会知道的。”
朱瞻基马上泄气了,他说:“是安平侯之子。”
陈渊笑了一下,没有说话。
他相信这个安平侯之子的下场好不了。
不要以为朱瞻基在金陵就没有人管着了,他相信不管是朱棣还是朱高炽,在他身边都会安插人手。
朱瞻基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知道。
然后安平侯之子引诱太孙去秦淮河,相信要不了几天,这处罚就会到了。
果然,几天后,朱瞻基就闷闷不乐的过来找陈渊了。
他说:“李知山死了!”
陈渊有些惊讶,他以为皇帝最多打他几板子,或者取消他袭爵的资格。
结果没想到他居然死了,由此就可以看出朱棣对朱瞻基有多看重,容不得他做错一点事,更加的不允许别人带坏朱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