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之迷

不太了解三国历史的人其实一般不会知道李严这个人。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中名称并不大,但对三国历史而言他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李严,字正方,年轻时为郡中专职官员。曾效力于刘表,后来曹操大军进入荆州时他投奔了刘璋,被刘璋任命为成都县令,可以看出刘璋其实还是非常欣赏李严之才的。之后刘备夺取了益州,李严便投降了刘备。

李严最初的功劳除了管理好辖区内的各大小事务外,还在平叛内乱之上有卓越功勋。

公元二一八年(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妻阝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

李严的才华逐渐被刘备所认可。

夷陵之战后,刘备惨败,于白帝城托孤两个人,一个是后来名震天下的诸葛亮,另外一个便是李严。做为普通人很难想象,这个时侯的李严其实并没有什么非常卓越功勋,为什么刘备会托孤于他?

其实,对于刘备的托孤而言,他其实是不可能绝对相信诸葛亮的。刘备在临死这时曾对诸葛亮说过:先生之才十倍于曹丕。这就是说刘备知道诸葛亮的才能,而自己的儿子能力又一般,如果诸葛亮不忠于刘禅,刘禅是没有任何办法。所以在刘备的托孤问题上,他必须是两个可以信的过的人,一文一武,又必须相互钳制,这样才能保证刘禅皇位的安稳。

从蜀国当时的人员配置来看,如果关羽,张飞不死的话,刘备肯定会托孤于关羽,可现在当初的四虎上将已经全部挂了,而之后的武将中,赵云应该是非常出色的一个,但这个赵云我们开始就谈到了他在刘备阵营中扮演的一直是一个保安的角色,是负责刘备安全的一个职位。一个杂牌而没有带过兵的将军刘备自然不放心托孤于他,即使赵云的忠诚勿虚质疑。

而另外有能力的只有一个人了便是魏延,这个魏延个性显明,虽然骁勇善战,但政治思维极不成熟,刘备总不能托孤于他吧?

所以,就这么算来算去,也就只有李严比较合适了。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以忠诚之名,誉天满下,成为一代楷模。为什么李严最后却被贬为庶人?

我们应该从刘禅接位后看看两们托孤大臣在做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看两个的待遇如何?刘备死后,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丞相是中央行政权力机关最高的官职,而且诸葛亮是开府治事,是中央的实际一把手。除了皇帝,就是丞相。再没有比丞相还大的官了,可谓诸葛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严要想跟他争夺中央的实际权力,根本就不可能争的过。诸葛亮是什么人,那是开国元老级功臣,李严是什么人,是一名降将,论功劳,论威望,都不及诸葛亮高。

这点诸葛亮也是清楚的。另外诸葛亮还身兼益州牧,我们知道,蜀国的领地,主要绝大部分是

益州。诸葛亮身兼益州牧,等于同时掌握了地方行政的权力。是地方行政机关的一把手。那么诸葛亮在中央,地方权力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李严是不可能争的过诸葛亮的,因此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些不满。

这也是人之常情,同为托孤大臣,凭什么你诸葛亮大权在握,封侯入相的,而我李严却得不到这些。根据常人的心理来看,这两个人之间的待遇是有矛盾的。

其实,刘备托孤李严,不仅仅是李严在忠诚与能力上是比较突出的,另外还有一个平衡蜀国内部各势力的原因。

蜀国内部的各利益集团纷争是非常严重的,而蜀国情况又非常复杂,蜀国的地盘是益州人的,但刘备这一帮角色却又是荆州人,因此,这一帮荆州人跑到益州的地盘上来管理,或多或少会形成益州本土阶级的抵抗。因此刘备就必须拉拢蜀国的第三方势力来打压益州集团,确保整个国家内部的平衡。

这个第三方势力便是易中天所谈到的东州集团,而刘备生前他所率领的荆州集团人士与这个东州集团的关系一直是相处不错的,而且这个方针是他平定蜀国内部的一个既定内政方针,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而李严却又是这个东州集团内部的佼佼者,因此刘备才会托孤于李严。确保东州集团能死心塌地跟着刘禅,为蜀国服务。对此,诸葛亮也十分清楚。他也明白李严代表的是整个东州集团,如果对李严采取过激的措施,很有可能造成东州集团站到益州集团的一边,倒戈反对蜀汉政权,从而引起内部分裂。

那么根据是什么呢?举个例子。李严提出要从益州划分出几个地方,另外再成立一个州,自己担任太守。我们看李严这么做是什么用意。他是在跟诸葛亮争地方实权。李严也明白,诸葛亮以现在身份,地位,他是不可能在中央争的过诸葛亮,但是他现在还是地方行政官,还有能力跟诸葛亮争争地方权力。所以就提出上述方案。

我上面提到过,诸葛亮是身兼益州牧。你李严在人家的地盘上提出要分出一些地方,从而想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不是明摆着老虎嘴里拔牙,搞分裂,想争地方实权吗?那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呢?他是极力反对抵制。

再比如说,曹睿派四路大军围攻蜀国,诸葛亮以防万一,召李严所率本部兵马二万人马进驻汉中,这是一场蜀国的保卫战,身为蜀国的将军应该义不容辞的,但李严接到诸葛亮通知后却拒不北上,反而还对诸葛亮说司马懿正在招聘大量的人才。他认为这是想让他离开他经营多年的永安,剥夺他的地方行政大权。这是一种什么心态?蜀国有难,做为托孤重臣首先想到的不是如果解救蜀国之危,却先想到自己手中的权力,这还有资格当托孤重臣吗?

后来,诸葛亮上奏刘禅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加官进爵,主管江州事宜,李严捞够了资本才率兵进北上。可以看出,出于团结的需要,诸葛亮一直没有对李严采取任何过激的措施。力争大家团结一致,治理好国家。在处理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矛盾上,诸葛亮还是做了一定的让步,稳定了内部的统治。所以说,诸葛亮其实一直都在争取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的合作

。惟恐他们不支持掌权执政的荆州集团。

其次,诸葛亮接掌大权之后,要完成四大任务,首先从外交上来说,修复了与吴国的关系,恢复了双方的同盟。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一个基础条件。其次依法治国,在蜀国内部选拔优秀而忠于蜀国的人才尽可能地平衡三大集团的利益。开展农业建设,促进经济的大飞跃。第三便是起兵北伐。最后就是教导刘禅为君之道。从这四样事情来看,诸葛亮可能做的最失败的事情就是最后一件事。

从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育来看我们没有发现他的亮点之外,应该说诸葛亮的任务还是非常重的。而李严呢,率兵进驻永安,掌握一方大权,这还不够还想从诸葛亮管理的地盘上划一块地盘来归自己所管,逼着刘禅给自己加官进爵。这是什么行为?抢班夺权呀,这也幸好是有诸葛亮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在此,而刘禅却又十分地信任他,否则带来的可能是蜀国的一次大乱。

第三,诸葛亮北伐之际,让李严运输粮草,但这个李严因自己的工作未做好,大耍两面三刀,一面对诸葛亮说粮草运送不济,让诸葛亮退兵,这属于贻误战机。一面却又跟群臣说不知道为何诸葛亮退兵?这叫谎报军情,另一面又骗刘禅说诸葛亮的退兵只是诈败,这叫欺君罔上。在古时侯,这种欺君可是大罪,这样的人即使立即拖出斩首也不为过。

李严做为一方势力的重要代表,存上于前面所说的抢班夺权,属于内部事务。只要他仍还是忠于蜀,不利用手中的兵力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诸葛亮其实一直都还是忍让与包容他的。必定,托孤大臣如果被处理掉,这在朝廷之中会引起不小的议论,而且对诸葛亮自己所代表的荆州集团对蜀国的掌握也会发生大的冲击。李严代表的可能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因此诸葛亮对于这样的行为只是有条件的忍让。

但是对于后面两种情况,在刘禅所代表的朝廷与北伐中的诸葛亮之间大耍两面性,以致于贻误军机,欺君之罪怎可包容?是可忍,孰不可忍。诸葛亮深深地意识到,此时的李严利欲熏心,已经不再是刘备托孤时的李严,若再一味的包容与忍让,依法治国的理念如何进行?

而朝廷对于李严及其儿子李丰无功受禄本有非议,若再不出手拿什么封住悠悠之口?

于是,诸葛亮上奏刘禅,历数李严近些年来的罪状,并坦诚若再容忍这样的人和事必定会导致国家的祸败,人心的焕散。于是,刘禅废掉李严的一切权力贬为平民,流放梓潼郡。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途中病死五丈原,李严知道这一生已经不会再有人启用自己,故此激愤发病,忧郁而死。但他的儿子李丰未受任何牵连,官到朱提太守。这便是李严的一生。

若不是李严逐渐利欲熏心,三国史中也不会出现如此荒谬的一幕。我们在诸葛亮的北伐中除了了解了李严这样一位托孤重臣的无疾而终,还有另外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便是张颌。

张颌曾被称为曹操时期的五子良将,文武全才,蜀国内部很多人提到这个名字都会产生恐惧,他又是如何败在诸葛亮手下的呢?明天我们继续名将张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