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死
做为蜀国后期优秀的军事将领魏延,一生可谓战功卓越,为蜀国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也曾是刘备最为欣赏的年青将领。但这样一位将领是不是真的如诸葛亮所言,脑后有反骨呢?难道他对蜀国就那么的不忠心。
这样一个说法其实非常勉强。仔细思考一下,不得而知。魏延这一生不仅仅是忠于刘备,而且是忠于刘禅,忠于整个蜀国的。他和诸葛亮之间只是一种政治路线不同罢了。诸葛亮的世界魏延永远不会懂,但是诸葛亮也不可能明说。
而魏延的世界诸葛亮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魏延是绝对忠于蜀国,否则也不会每有大战便让魏延当先锋。除了街亭之战,那是因为有特定的环境造成的诸葛亮的用人之误。但诸葛亮不能容忍的便是魏延的嚣张气势,这种气势在蜀国除了诸葛亮本人基本无人能治。而在诸葛亮心中魏延并不是那种能即能文又能武的将领,所以在诸葛亮看来魏延并不是能够接替他身后之事的人才,在这方面他的好感度永远比不过后来加盟的姜维。
这就是一个领导对一个下属最初用人的好感度而已。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姜维和魏延是如何降蜀的。
魏延原是刘琮部下,刘备拖儿带女的带着一帮老百姓准备投靠刘琮,结果刘琮不允,还差点放箭射死刘备一家子。这个时侯魏延狂叫道:刘皇叔是忠义之人,于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去追刘备去了。甚至都不像刘琮告个别什么的。等追到刘备的时侯,诸葛亮则说这魏延背叛自己的主公,差点砍了他,幸好刘备关羽等人相劝。
从魏延降蜀的经历来看,诸葛亮是不太看的起魏延的,诸葛亮自己是忠义之人,一生都为蜀国效力,是大大的忠臣,所以这个忠臣最讨厌的自然就是不忠义之人了。这是人的一个本性,比如说一个出手很大方的人会非常鄙视那些小气的人,富人会鄙视穷人一样。我估计这个观念一直在诸葛亮心中落地生了根。
所以诸葛亮用人是非常谨慎的,凡是有污点的人在他心中都难以成大事。我们不谈曹操,就谈蜀国在刘备时期,什么法正啦,庞统啦,马超啦,黄忠啦等等哪个不是从敌方阵营过来的,但是刘备能用。而诸葛亮却不行。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刘备时期蜀国人才不断,而到了诸葛亮时期这方面的优势则急剧下滑了。
而我们再来说说姜维,前面也提到,姜维是诸葛亮出祁山时唯一击败过诸葛亮的人,让诸葛亮刮目相看。于是诸葛亮便对手下人说:我这把年纪的人了,跑到这祁山来,到处寻访有能力的而且有品德的人,如今碰到姜伯约,便是我心中最理想的人,我愿将我毕生所学的知识全部传授于他。
而姜维虽然在诸葛亮生前并未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政绩,而且在名声方面远远低于魏延的。但是他在他的领导诸葛亮的心中一开始便有好印象,一开始就将他认为是接班人了,这个魏延怎么比?没的比!
结论就出来了即使诸葛亮认定魏延不会背叛蜀国,但也不会重用于他。而魏延自己的那种不可一世的,狂悖
的性格注定了不会被诸葛亮接受。当然说魏延性格有问题,他在诸葛亮面前还是比较本分的。但他对其他人他可没有这么老实了。矛盾最突出的人是谁?杨仪!
杨仪是个文官,每次诸葛亮出兵前都会把粮草计算帐目之事交给杨仪,而杨仪这个人也非常能干,写这样的帐目得心应手,不一会儿就算完了,因此他也得到诸葛亮的赏识。
这个杨仪到底因为何事和魏延有如此大的矛盾呢?我们说了这个魏延,因为屡立军功,对蜀国的贡献就非常大,时间一长,尾巴就竖起来。没事就吹嘘自己有多少功劳,一副骄横跋扈的小人样就显出来。但他吹嘘的的确是事实呀,他的确是条了不少胜仗,的确是为蜀国做了不少贡献,而且他是一个武将,天天要佩剑的,谁看了他不怕呢?
所以一般的人看见他都会忍让,你喜欢吹牛你吹就是的,我听着不吭声。这样你一让他一让,让来让去他就更助长了魏延的这种气势了。但有一个人却是非常看不惯魏延这样的模样,而且也不肯忍让的人,便是杨仪。这个杨仪每次只要和魏延一起,便会吵吵闹闹。这个魏延因为被整个蜀国的官僚已经惯的不像样子了,你说这个杨仪一介书生,总是跳出来和他唱对台戏,他怎么忍受。所以发展到最后,两个人只要在一起就会吵,吵的不可开交,这个时侯总是费祎出来解围。
当然吵来吵去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杨仪吃亏了。有一次,两个人照例在那打嘴巴仗,吵着吵着,这魏延的混脾气犯了,拔了剑,在杨仪面前比划来比划去,这杨仪这个文官,没办法,就在那哭呀。这个窝囊气谁受的了?
你说这个杨仪和魏延谁对谁错?说不清的。你说魏延错吧,魏延的的确确是替蜀国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忠诚于蜀国的。他也无非就是吹吹牛,心气高而已,又没有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名,为什么杨仪就偏要和他过不去呢?
但要说杨仪有错吧,不得不替杨仪说几句公道话。每次杨仪和魏延吵架受欺负的总是杨仪啊!杨仪又犯了什么样的错呢?他不就是不喜欢魏延这种性格吗?全蜀国的人都让着魏延,难道他杨仪也非得让着才行?这说不通呀!
对于两个人的矛盾,诸葛亮是十分清楚的,但也是无能为力的。诸葛亮曾经说过,曾恨两人之不平。两个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仗打的好,一个后勤工作做的好,如果两人齐心协力肯定还是有所作为的,可偏偏这两个捏不到一块去,这也就是诸葛亮曾说的两人之不平。没办法的事!
三国演义之中是如何写魏延的死呢?他把魏延的死与诸葛亮扯上了关系。说诸葛亮死前曾密令与他人,这个是三国演义最喜欢写的东西,每次谈到诸葛亮时都会说诸葛亮的密令,拿一个小盒子装着小纸条给带兵的将领,什么时侯打开什么盒子,依计而行。这实际上是故弄玄虚。诸葛亮曾说,这个魏延脑后有反骨,我生前威望高,镇的住他,我死后蜀国没人能降的住他,所以必须杀了他。这就是料定魏延必反。
这个说法是靠不住的,据
三国志里面介绍,诸葛亮是说我死后,大军必须撤回,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是怎么说的,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你们自己就带兵回去,不管他了。没有说魏延不听命令,杀了他。所以这是三国演义往诸葛亮头上扣的屎盆子,而且还非常臭。
既然诸葛亮没有下令杨仪这些人借机杀掉魏延,那何人想弄死魏延呢?只有杨仪了!诸葛亮死后,杨仪,姜维这些人一嘀咕,按照丞相的意思撤退,让魏延断后,魏延果然不同意。这个是被诸葛亮料到的。魏延的观点是说:诸葛丞相死了,我魏延还在呀,北伐的重任我魏延还可以继续担当呀。怎么能因为丞相一个人死了,就放弃国家大业呢?于是不听从杨仪这些人的劝阻。
杨仪便同姜维这些人带着兵往回撤。可这个时侯杨仪却做了件最不该做的人,他派人像后主刘禅呈报,说魏延谋反,拒不听令。这魏延一听着急,老子在阵前抵抗曹军,你们跑的比兔子还快,完了还说我谋反,这谋反的罪名哪担当的起?于是,命令军队,收拾行装,行,你们撤,我也撤。就在这撤的过程中,魏延是一路撤退,一路把路上的行寨给烧了,我撤你们就别想走了。这便是头脑之后双方做的事。
这杨仪一看情况不对,于是派王平去对付魏延。王平是个非常聪明的将领,就是那个街亭之战唯一获奖的人。他使用了一个计谋,对魏延说,丞相尸骨未寒,你就造反,你居心何在啊?将士们一听,啊,魏延造反,我们还跟他干什么,唰,一下子,作鸟兽散了。这样一来,魏延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在这种情况下,趁魏延还没醒过神来,王平拍马上去,大刀一挥,把魏延斩于马下。
然后王平把魏延的脑袋砍下来,交给杨仪,杨仪把魏延的头扔在地上狠狠的踹,一边踹一边骂。可以想想双方的仇恨有多深。但是再大的仇恨也不能拿国家利益做交换。魏延是什么人?一生征战无数,有功而无罪,最后被这个杨仪弄成了诛延三族,满门抄斩。真是可恶之极。
小人有多可恨?卑鄙之人有多可恨?满脑皆私心的人有多可恨?不过尔尔!
杨仪也就是因为自己的私怨将蜀国一代名臣也是蜀国军事上的一根支柱给砍断了。蜀国自断臂膀,岂能不亡?
而这个杨仪呢也没讨到什么好,杨仪带大军回去后,觉得自己功劳挺大,杀了一个反贼,而且还照诸葛亮的意思把大军安全带回来了。就觉得刘禅就应该对他怎么个意思意思。谁知道,诸葛亮看出杨仪心胸狭窄,建言刘禅任命蒋琬接自己的位子。这下杨仪惹急了,天天在那骂,嘀咕,逢人遍骂。这话传到刘禅耳朵里,把杨仪下了狱,杨仪在狱在还不老实,最后落的个自杀的命运。
党争有多可怕?两个本来都非常优秀的人才,就因为自己的私怨结果酿成这样的结果不说,还背负了一世骂名。而蜀国的实力也遭到了重创。
魏延已死,蜀国再无大将……!
明天继续诸葛亮的出祁山,欢迎各位捧场,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