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

孙权的称帝与刘备和曹操的称帝不太一样。刘备和曹操在称帝的过程几乎是一样的,众谋士劝进,然后假意不愿,推来推去,就接受了。

但两者之间不同的是,刘备不仅在名义是当上了皇帝而且行使了皇上的职权,是真真正正的过上了皇帝的瘾。而曹操是已当皇帝很多年,只不过欠缺一个称号和一件皇袍而已。当然那件皇袍说不定他在一个隐蔽的地方已经穿过了。

孙权的不同之处在于,东吴的那些大臣劝进孙权的时侯,孙权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把中间那个看起来恶心但是又非常必要的过程直接略过,其实这是需要足够的胆量和智慧才能做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说刘备和曹操在被众人劝进的时侯必须要推来推去,这便是一个皇室的正统的问题。(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曹操起兵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子,而现在自己却当起了皇帝,这和当年的董卓有何区别?这不是自已打自己的脸吗?而且整个中国还未统一,还有刘备,孙权两股不小的势力盘踞在那里,曹操率先称帝未必能够在他的有生之年消灭孙刘两股势力。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曹操是消灭了这两股势力他将开创一个新的朝代,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在武力推翻前一个朝代的基础上的,这是历史的规律,无可厚非。

可如果曹操不能够消灭这股势力,那对于曹操的名誉来说则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什么行为?叛乱!这和董卓叛乱毫无区别。

对于刘备是一样的道理,虽然他是刘氏家族成员,可这个时侯的称帝并不是正统皇帝的传位,如果刘备也不能够消来曹吴两股势力,那么他的行为也会遭到唾弃。

粗莽的行动怎能抵挡世人的口诛笔伐!

这两位枭雄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也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

孙权称帝则不惧怕这些东西,曹刘两家所遇到的问题孙权当然也会遇到。但是孙权的称帝时期非常合适。

这个时侯,刘备已经称帝了,有了前车之鉴,孙权当然不怕。

如果有人鄙视孙权的称帝来路不正,背叛祖宗,密谋做乱,孙权会直接说刘备不如此吗?这也就是孙权将中间那一段恶心的过程直接略过的主要原因。其实孙权在刘备称帝后一直在为自己的称帝做打算。(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因为相对于曹操,刘备两个人而言,两个的正统性虽然会受到致疑,但至少表面上两个人还是说的过去的。

曹操贡奉天子多年,如果曹操称帝必定是逼迫当时的皇帝退位写诏书传位于曹操,虽然人人都知道是假的,是曹操强迫当时的小皇帝这样做的,但诏书在此,有谁又能质疑?

刘备嘛,他的正统性无非也就是他的那个姓,现皇帝被曹操软禁,刘备接过自己家里的皇位,打着解救皇帝的旗号仍然是可以勉强说的过去的。

至于这个孙权,他是最麻烦的

一个。其实他心里也清楚,孙权在皇位上是没有任何一点的正统性。孙家占据江东,只能说明孙家是一个割据地方的武装势力,是一个军阀,只要他打皇位的主意,无论怎么说都是叛乱份子。所以孙权在这方面是做了很多工作的。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赤壁之战之前诸葛亮到东吴来求援,以张昭为首的江东各大文豪与诸葛亮言语上发生冲突,结果被诸葛亮一通臭骂。大家可以看看被诸葛亮臭骂的是些什么人?

张昭,陆绩,虞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经史学中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当世之大儒,他们的很多著作就是放到今天都是经典名著。可是这帮人除了会研究经史学这些东西以外还能做什么呢?你看一听说曹操大军杀过来了,立即主张投降,孙权养这帮没用的书生到底干什么?(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养他们就是为了摇旗呐喊。

孙权非常清楚自己一割据军阀的身份,他必须得做样子,必须得养儒生,以昭告天下,我这里有读书的种子,我是圣贤之学在江东的流传,我是他们的保护神,所以我也有一定政权的正统性。

反过头来,我们看曹操就不会这样,当然他也没必要这样。曹操养的都是些什么人?都是职业的军事参谋,什么荀攸,程昱,郭嘉这类的人。而像杨修,孔融这样的只会读书的人一旦得罪于他抓着就杀,逮着便砍。因为曹操他手里有皇帝呀,皇帝就是他正统性的最合理的解释,他要这些书生根本没用。

孙权在经过这些大文豪的为他造的声势之后,毫无忌讳的称了帝,当然称帝之后他还是有些担心的。虽然这个时侯曹睿的目标已经集中在了诸葛亮领导的蜀国的身上,但对于孙权这样一个原来称臣的现在公然反叛的角色肯定不会坐视不理,不会默认这种情况的发生,必定会采取一些行动。

为了防备魏国的军事威胁,孙权不得不加深与蜀国的联盟。

在孙权称帝前,孙权便派了一使者去蜀国面见诸葛亮宣告孙权要称帝的消息。蜀国内部对于孙权的这种做法非常反感的,原因就一个,我们蜀国的刘禅是皇帝,你孙权一个割据军阀凭什么称帝?最后还是诸葛亮发话了:还是承认吧。要知道诸葛亮说出这样的话不容易,也是迫于无奈,现在三方的实力就摆在那,不承认能怎么办?(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如果吴国一直对魏国称臣,随时都有可能听从魏国的圣旨攻打蜀国的,这蜀国哪承受的了?

但双方还是会统一口径,也就是说蜀国承认吴国皇权的正统性,但吴国也必须承认蜀国皇权的正统性,但天下就两个国家,就只有蜀国和吴国,咱们两国都不承认他魏国,他魏国就是一个叛乱国家。通过这样的一个行动,让吴国与蜀国的利益现加紧密联在一起。

曹睿得知孙权称帝后也是脑羞成怒,但吴国已与蜀国联盟,而且吴国在军力上的水平已大大提高,这个时侯发动战争,魏国是丝

毫占不到便宜的。最后曹睿的脑羞成怒也只能是不了了之。孙权安安心心地当上了他的皇帝,把都府迁到了建业。

孙权迁都之后的一段时间还是非常有做为的。在建业,孙权努力向东南发展。他打造海船,北上辽东,南下珠崖、夷州以扩大经济往来,增强国力。

建业原来就是个富庶的地方,孙权称帝后迁都来此,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 亲自受田 ,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这里的经济发展更快,特别是海上交通和贸易的繁荣,使吴地进一步兴旺发达,出现了一批新的富豪。

正在由于这样一批大富豪的产生,让孙权整个心性发生了改变。逐渐的吴国政权与世家豪族、大地主、大商人相互依存,竞相享乐,奢靡之风大盛,这对东吴的前途显然是不利的。可是,孙权却看不到危机,他慢慢变了,前半生的壮志渐渐消磨,而以苟安江南为满足,甚至连打败曹休后,他也没有多大兴趣乘胜长驱了。

但也不得不承认孙权称帝之后带给吴国的好的方面的变化。如果孙权不称帝也就不会无故迁都于建业,就不会带动建业的经济如此之快发展。(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

正因为建业经济发展过快,以至于让他有点迷恋权力顶峰的生活。孙权有个最大的爱好,便是酗酒。到了建业,更是有宴必酒,有酒必醉,经常晕乎乎地,哪里还能操心国事?

一次饮宴时,孙权不顾皇帝身份,提着酒壶给群臣敬酒,而且非逼着人家喝不可。虞翻就是那刚才说的大文豪,他同时也是个精通医术的直臣,知道醉酒的坏处,不肯多喝。孙权逼他喝时,他就装作已经醉倒的样子,混了过去。不料孙权随后便发现这个秘密,立即大怒,并拔出佩剑要杀虞翻,幸得大司农刘基将孙权抱住,极力苦谏,这才救了虞翻一命。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孙权原先的谦让,谨慎的性格逐渐在改变,变的凡事专断,刚愎自用,为此还差点杀了自己的大恩人张昭。这就是权力带给一个人的变化,让人痴迷,让人疯狂,让人迷失,让人变的不再是原来的人。孙权如此,曹操如此,刘备也如此。

应该说孙权称帝的安全性是建立在蜀国不停地军事骚扰魏国的基础上,这样才让魏国没有过多的精力纠缠孙权的这次行为,那似乎我们的重点应该再次回到诸葛亮身上。

明天继续聊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