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弯_韦志忠、韦方芳:会长毛的思念

韦志忠、韦方芳:会长毛的思念

十三岁的韦志忠是广西河池市都安县保安乡上镇小学的一名小学生。

他的学校是四面大山中间,唯一的一块小洼地,除了校园,这里再也找不到一块平地。和所有上镇小学的孩子一样,韦志忠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六点半起来早读,在青山绿水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上午十点半,韦志忠把食堂的饭菜分给哥哥一半,说,给他多点。

上镇没有三餐的概念,一天吃两顿饭,上午十点半,下午五点。把饭菜分掉一半的韦志忠拿着剩下的饭菜,开心地去山坡吃饭。学校没有空地,山坡就成了天然食堂,孩子们围在一起,因为饭盒太贵,至少两个人合用一个饭盒,有的甚至三四个,但你一口我一口,吃着简单的饭菜,大家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

韦志忠的妹妹韦方芳也在上镇小学读书,上四年级,哥哥韦志升六年级。中午休息时,大家也是四五个人挤一张床,盖着薄薄的被子,沉沉睡去。和哥哥挤一张床的韦志忠却从不敢午睡,问他原因,却低头不语,总是笑得很阳光的他有几分落寞。

好端端的,韦志忠和哥哥吵起来了,因为他提出要把去城里的机会让给哥哥。哥哥狠狠骂了韦志忠,这样去城里的机会很难得,他想让弟弟去。妹妹韦方芳也一样,就算很想去,但如果有机会,还是愿意让给哥哥,让哥哥去看看城里的样子。

韦志忠哭得很伤心,用手敲打着腿,他说自己真的不想去,他在这里有很多事要做。

傍晚,翻过三座大山,二十几里的崎岖小路,来到韦志忠的家,我们终于明白他为何不愿去。这是个单亲家庭,妈妈在韦志忠睡午觉时不告而别,从此再也没回来过,而因为严重的病痛,韦爸早已干不了任何重活,年迈的奶奶干着家里全部的体力活。志忠想留下来,照顾爸爸,用自己小小的力量,为不完整的家分担点什么。

妈妈离开时,韦方芳还不到五岁,她不记得母亲的模样,只听村里的人说,她们长得很像,长得和她差不多。被问到想妈妈吗,她哭了,爸爸一个人照顾他们,很辛苦,要是能挽回的话,她还是希望妈妈能回来。韦志忠却说,不想,想会长毛的,就像饭菜一样,放久了会长毛。

这个小小的少年有着贫穷磨砺出来的坚强,似乎已经接受母亲离开的事实。

但自从妈妈趁着他睡午觉离开后,志忠就再也不敢睡午觉。或许他只是用无谓在掩饰伤痛,母亲的离开就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当大家都在午睡时,他会想,如果那天他没睡着,说不定就能留住妈妈了,而他的家,也还是完整的。

最后还是爸爸劝服了志忠。

要去城里参加《变形计》,韦志忠为离家做的准备,竟是抓蜈蚣。

十多厘米长的蜈蚣,韦志忠轻松地抓住头部,塞进矿泉水瓶里。一条蜈蚣能卖五块钱,能买爸爸一天的医药,自己不在家,志忠要为爸爸多存几条蜈蚣。他告诉编导,运气好的话,他一个月能抓20多条。编导开玩笑:“那不是发财了?”志忠没什么反应,大概他只想抓蜈蚣卖钱换药,而从没有想过发财的概念。

志忠去城里那天,遇上山里停电。

同学们打着手电筒为他送行,点点灯光,汇聚成一片星海,就连幽暗的黑夜也被闪闪灯火照得尤其温暖。在《祝你一路顺风》的歌声中,在“加油,你一定行”的鼓励声中,韦志忠踏上了前往城市的未知之旅。

此行重庆,他乡迢迢,志忠没想到,节目组特意做了安排,这次交换的还有他的妹妹韦方芳,这也是《变形计》开播以来首次有两位孩子一起交换,韦志忠掐了下自己,确定不是做梦。

重庆机场,另一个交换的家庭李家全体出动,李爸爸李妈妈和小妹妹欣妍都伸长着脖子等着。

见到兄妹俩出来,李妈妈亲密地亲了兄妹手一下。第一次见面,没有生疏,没有客套,等待韦家兄妹的是一个亲切又陌生、完整而温暖的家庭。对韦志忠来说,有了第一次坐爸爸的车,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来新家,第一次看到大电视……

迎客饺子送客面,妈妈特意包了饺子,这还是志忠第一次吃饺子。他第一个夹给了李妈妈,还硬要摄像大哥也吃一个:“你还扛着这么大的机器跟着我,不劳累啊,辛苦了……”

和许多《变形计》的城里父母一样,李爸李妈也带韦家兄妹出来见识城市的样子。

因为方芳晕车,李妈陪兄妹俩走路,但懂事的方芳很快就发现,踩着高跟鞋的妈妈有些吃不消,还是体谅地陪妈妈坐车。李爸爸夸方芳懂事,交谈中,李妈妈得知韦家兄妹的妈妈不在家,心疼地落泪了。

发现兄妹俩只有一套衣服,李妈妈带孩子们去买衣服,要给兄妹俩来个大变身。第一次穿裙子的方芳沉浸在城市小女孩的美丽心情里,对着蝴蝶结公主裙爱不释手,韦志忠却一直说“不要,我不要,太贵了”,对总是穿哥哥剩下衣服的他来说,随便一件衣服上百块,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最后他甚至急哭了。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浓烈关爱,志忠无所适从,甚至本能地抗拒。

晚上,享受了一天城市家庭的欢乐,韦家兄妹为明天上学准备衣服。志忠问李妈妈是带一条还是两条裤衩,又说,他身上没穿,还是带两条。李妈妈开玩笑说,志忠怎么这么大的人还不穿裤衩?志忠在床上害羞地打滚,说我们学校都没人穿,买不起。

十三岁的童声软软的,带着几分难得的撒娇,这才像他这个年纪孩子该有的样子。

重庆市北大附小,是节目组安排韦家兄妹入读的学校。

一场盛大的升旗仪式,被介绍给全校师生之后,韦志忠开始体验城里的学校。

在偌大的校园,志忠很容易被辨认,因为个子小,还有就是他脚上永远穿着的凉鞋,尤其显得与其他孩子格格不入。体育课,体育老师建议把凉鞋换成运动鞋,班主任二话不说,马上去给志忠买了一双。第一次穿运动鞋上体育课,韦志忠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一下课,立刻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

原来,他是跑到妹妹韦方芳的班级,把鞋脱了,要给妹妹穿。

这不仅是韦志忠的第一双运动鞋,还是兄妹俩的第一双运动鞋。

把鞋脱给妹妹的志忠一路轻快地跑回教室,“我上完体育课之后,再给她穿,因为她是我妹妹”。韦志忠只觉得自己做了理所应当的事。身为兄长,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妹妹,无论是这样一双普通的运动鞋,还是碗里的饺子,食堂的饭菜,同学过生日的蛋糕……他可以没有,但妹妹一定要有。

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热情,消除了兄妹俩对新学校的陌生感,但志忠很快就感到了来自城市的挫败

感。在上镇小学,他是年级第一名,数学是他的拿手科目,可在一次的数学随堂测验中,还在奋笔疾书的他,看着早早交卷的同学,慌了。

城市优越的学习条件,陌生新奇的课程,训练有素的同学,让志忠没法原谅自己的不优秀。也许在他眼里,他可以穷,可以穿得比别人差,但是他还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现在连这点他都比不上别人了。放学后,韦志忠哭了,抑制不住地大哭,边哭边说他已经很尽力了。

城里同学无措地看着他,他们大概不明白这样的挫败和难过。老师过来安慰他,说,每个人都要成长,不管他要缺失了什么。志忠哭过之后,说:“我知道城里的孩子是什么样子,我有自信走出大山。”

好客的城里孩子带着韦家兄妹来到重庆有名的老城区磁器口,这是了解重庆的好去处。韦家兄妹很兴奋,但细心的韦志忠很快发现,人流如织中,有一个女孩在独自哭泣,原来她跟妈妈走失了。

韦志忠二话不说,和朋友分头帮小女孩找妈妈。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女孩最终与妈妈重聚了,看着哭作一团的母女,韦志忠拒绝了小女孩母亲表示感谢递的钱,还细心嘱咐下次要小心点。

晚上休息时,韦志忠掏出妈妈的照片,他对着照片看了很久,最后放到枕头下面。

也许他和妹妹一样,早已原谅妈妈,内心还是渴望妈妈能够回来。

在城市,李爸李妈给予了他们一份完整的爱,也给了他们难得的一次体验。在重庆最繁华的朝天门市场,各类小商场的集中批发地,同时也是重庆“棒棒军”的聚集地。一根竹棒加一副肩膀,就要挑起一家人的全部希望,韦家兄妹今天就是来客串一次“棒棒”。职业棒棒阿姨带着韦家兄妹去挑鞋,这是棒棒最轻松的活。早已习惯山路和农活,挑鞋并没有难倒他们。

但挑了一整天,对年幼的两兄妹也非常辛苦,两人互相捶着肩膀,拿着劳动换来的报酬,接受棒棒阿姨热情的邀请,去她家里做客。阿姨住在棚户区,因为要拆迁而显得破败不堪。踩着幽暗的楼梯,五平方米的房间就是棒棒阿姨的家,一张床,一张桌子,没有多余的摆设,房间四壁都贴着报纸。

原来,城市繁华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城市除了光鲜的美丽灯光,璀璨烟火,还有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无论山里还是山外,这点都一样。

善良的志忠趁着阿姨去买菜,留了字条,把报酬留下一些给她。

“阿yi(姨),我们觉得您赚钱太辛苦了,我们想把我们挣来的一点钱分给您一些。”

“我觉得哥哥做得对,阿姨很辛苦。”方芳很同意哥哥的做法。

离别的日子到了,最后一夜,李家妹妹欣妍坚持跟哥哥姐姐睡一张床,短短几天,她甚至更喜欢这个交换的哥哥。

在班级举行的送别会上,不善言辞的韦家兄妹,鼓起勇气,向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秘密。方芳说:“来到这里,发现这里和天堂一样,我很羡慕,其实我们最羡慕你们的是,你们有一个好妈妈陪着你们,我妈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丢下我们走了。”

就连一直假装无谓的志忠也第一次坦露心中的痛苦,对母亲的渴望,他不再躲躲藏藏对母亲的思念:“妈妈,妈妈,如果你能听得见,我想对你说,妈妈,我们恨你,但是妈妈,我们也很爱你,请你有空的时候回来看我们一眼。”

妈妈,你在哪里,有你的地方,才是我们向往的家,才是完整的地方。

孩子们纯真的眼泪浸湿了眼眶,哭声响彻教室,这是不舍,也是对母亲的渴望。临别前,同学们把来不及说的话贴在黑板的心上,为兄妹俩唱了一首《鲁冰花》,“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在歌声中,韦家兄妹告别了城市,他们会回到最开始的地方,短短七天,他们在城市感受了太多太多,但这份“变形”的记忆,会伴随着他们勇敢坚定地走向未来。

作者感想:

起初觉得李锦鉴这个孩子,怪暴力的。后面看节目他一步一步地成长,可以看到他本性非常善良的一面。就觉得,我们要对这些一时间走错路,走歪了路的孩子宽容一点。大人的引导,成长的环境真的很重要。看到韦志忠说不想妈妈时,说思念会长毛时,被触动了。真心觉得他妈妈要看到这个节目,最好能回去看看孩子,哪怕一面也好,这种缺失是什么也无法弥补的。

专家点评:逃不开的“网”

特邀专家:柏燕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放飞的青春”青少年心智成长训练营创始人)

“网瘾”是青春期孩子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但我认为这个名词本身就值得商榷。

如果将一个每天上网超过一定时间的孩子定义为罹患“网瘾”的话,无疑会让父母有一种感觉:孩子是得上了一种病,家长的责任就是给他治好这个病。

家长采取的“治病”手段是什么呢?强行断网、没收电脑,甚至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号称可以治疗网瘾的学校;更有甚者,还有的人主张用电击疗法来治疗网瘾,这种做法已经被证实没有科学根据,而且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健康。

表面上看,家长为了让孩子不再迷恋上网,付出了很多,但以上所说的手段却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让孩子和家长之间进一步对立,这又是为什么呢?

本期《变形计》的主人公李锦鉴就是一位有“网瘾”的少年。他酷爱打游戏,甚至对阻止他打游戏的妈妈暴力相向。

父母从小离开他在外做生意,直到他上高中了,为了他的前途,才放下原本经营得很好的生意回到了家乡。也许是出于补偿心理,父母在物质上对李锦鉴特别大方,也因为这样,他们对孩子非常失望:为什么我为了你连生意都不要了,为什么我把能给的都给你了,你却还是这么不争气?

李锦鉴上飞机前,李爸爸说:“感觉像压在身上的包袱,一下给释放了。”

这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李爸爸不觉得孩子是他的荣耀,而是一个累赘,一个包袱。

这一点,孩子一定会有感觉。当他开始意识到他对这个家来说是麻烦的时候,就会特别想要否定这个判断。

他不想成为麻烦,那么要怎么做?

家长希望他单纯地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但是对李锦鉴来说,他会觉得这很不公平。我们都知道,父母之于子女有两大功能—爱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这时候孩子会觉得,你在该爱我的时候没有来爱我,该管我的时候你却出现了,你是谁啊?

于是愤怒就产生了。一般有网瘾的孩子,内心都有很强烈的愤怒无处释放,才会通过网络游戏来释放他的进攻性,或者通过他在现实层

面跟人发生冲突来释放这种愤怒感和进攻性。

李锦鉴染上网瘾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作为一个儿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无价值感。“有你就是麻烦,没你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孩子感受不到他在这个家庭当中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

至于父母给他钱,并不能降低、反而会加深他的愤怒:你们并不是重视我的价值,而是在用钱收买我,只求我不给你们惹麻烦—所以,我绝不会让你们如愿。

其实李锦鉴这个孩子特别有意思—谁家缺什么,他就懂得珍惜什么。

比如韦家缺的是钱,但不缺给孩子的爱,他就会特别珍惜韦家的钱;但在他自己的家庭中,缺的不是钱,而是尊重和接纳。这份尊重与接纳,在韦家他得到了。

《变形计》这个节目对城市孩子的积极意义,就是可以—哪怕是短暂地,将孩子从原有的家庭环境中释放出来,让他可以短暂地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家庭,重新去评判父母对自己做的一切。

在孩子获得这种积极感受之后,父母又该怎么去稳固、发展这种积极的倾向呢?

首先,父母应该在物质上给孩子设置一个界限。

对于来找我咨询亲子关系的父母,我一直反复地强调:不要以为你给孩子钱就是爱孩子。

首先,一个在物质上过于富足的孩子,他和自己的小伙伴之间就是有差距的,甚至是容易被区分开的。

孩子为什么喜欢网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现实里没有朋友。网络成瘾的孩子,一定是在现实层面缺乏伙伴关系的—渴望一呼百应,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追随,渴望得到同龄人的接纳。父母应该在物质上给孩子的界限,就是“跟大多数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差不多”就好了。

另外,父母还应该针对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拓展和建立现实层面的伙伴关系。

如果旧有的环境很难接受这个孩子,那么就帮他建立新的地盘,比如报个孩子喜欢的兴趣班(而不是学习班),和新朋友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呈现孩子的优势,在那样的环境下让孩子被接受;或者找一些和自己家境相仿的家庭结成教育同盟,多增加孩子的聚会和交往,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要从管教的角色中退出来,多扮演爱的角色:以非教育的形式多陪伴孩子,一块去爬山,去度假、旅游……把时间给孩子,把耐心给孩子,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在渴望着父母的爱。

编导手记:山路弯弯

于春龙 《变形计》编导

从八天前听到要写这篇稿子,直到现在,我都处在不安的焦虑当中。我很怕我羸弱的文字功底惹编辑发笑。又担心用我不太熟悉的文字,乱写一通,对不起这期节目,更对不起辛苦付出的兄弟们。

可事情既已应了下来,就断没有不交稿的道理。所以,我只好翻出拙笔,努力回忆,也算为自己和节目,画个虽完整却不一定圆满的句号吧。

关于这期节目,如果还有一点变成文字的必要,那“山路弯弯”这个标题,就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

去广西拍节目之前,山,我是没少爬的。但只有上镇小学的山,让我一直耿耿于怀。因为它隔三岔五就杵在我的梦里,让我惊醒,还要给我一身冷汗。

第一次爬这里的山,是拍志忠兄妹前传的时候。我们从上镇小学出发,去志忠家,他兴冲冲地在前面带路。我问他要爬多久,他说就下了这座山再上那座山就到了,很快的。于是我们也就高高兴兴地下了这座山,然后,你们就在电视上看到了,三个脸红脖子粗的导演和摄像。而拍摄这段画面的是志忠,他边拍还边念叨,你们大人怎么爬山这么不厉害,今天为了等你们,要不我早就到家了。他说得没错,就是回家的这段山路,志忠和他的小伙伴们,中途是不用休息的,到家也就半个小时,而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我们爬了整整两个小时。最后三个人双腿打颤,膝盖疼了好几天。

说到这,一定要跟大家介绍下上镇小学的山路。这所小学建在群山围绕的山坳里,而孩子们的家都住在山上。所以每周放假,孩子们回家的路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不就是上山下山再上山,要不就是上山上山再上山。而且这里的山路确切地说应该叫石阶路,每一阶路都是在石头上凿出来的,高低不平又特别光滑,如果赶上下雨,外地人是不敢走的,怕出意外。而神奇的是,上镇小学的孩子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鞋底很滑的塑料凉鞋,无论晴天雨天,上山下山,是走是跑,都没见过一个孩子摔跟头,这确实让当时的我们震惊了很长时间。

就是这条路,让城里来的李锦鉴吃了不少苦头。第一次上山,他意气风发,还没走上十分钟就缴械投降了,行李让农村的小伙伴们帮着扛,自己还是一路骂骂咧咧。如果把他的同期全部放出来,估计从头到尾都会是“哔”“哔”的声音(“哔”——电视音效,节目中隐掉主人公说脏话的常用做法。)

就是这条路,导演周瑾为了拍孩子上学,在雨中连滚带爬,摔了不下二十次。为了保护设备,每次滑倒时还都用手举起摄像机。重心失衡,摔跤的后果变得更严重,身体**的部分都是青一块紫一块。而据他本人交代,伤得最重的是屁股,一周都没敢躺着睡觉。

就是这条路,“汉子”导演周敏宜摔到腰椎断裂。在如此严重的腰伤下,她还一直坚持到整期节目拍摄结束。最后到医院治疗时,大夫严肃批评了她,说腰椎都疼成这样了怎么现在才来医院?

还是这条路,导演韩金超跟拍李锦鉴和“小绿”回家,一路凶险,几次差点滑到山沟里。正是有了他的勇敢和坚持,我们才有幸看到李锦鉴在“小绿”家的欢乐与温馨。记得韩金超下山后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是有保险的吧?

也正是这条路,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了山里人。他们中有对开山劈路孜孜追求的七十老叟和八岁幼童;他们中有放弃相对高收入的打工生活,回家修路,只为让高龄奶奶有生之年看看山下汽车的山里汉子;当然他们中还有拖着病体对李锦鉴悉心关怀的韦爸爸。

记得以前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变形计》经常去大山里拍呢?不去山里就不能变形了吗?这两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们拍完了《山路弯弯》,答案才渐渐明晰。

因为当李锦鉴变形结束,最后一次走在山路上时,没有了当初的谩骂与抱怨,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这条山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忘不了的又何止他一个人,还有拖着“残体”却心得意满的我们。山路弯弯,我们曾经痛苦地走过,而今又无限怀念那些纯真与美好。如果还有下期,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山路,走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