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雪花盐

第十三章雪花盐

“回晋王殿下,钱管家这几日都在那片盐矿里呆着,不曾有什么其他举动。”

前几日,钱牧坏了他的事情之后,张震便想要找机会好好折磨他一下。

恰好的是,从繁星楼回来,张震确定成功搞定了那三大世家,暂时基本上打消了他们的疑虑之后,便开始放心准备起制盐的材料来。

一切器具都可以命工匠打造,其他材料可以去市场上购买,但制盐的原料必须要去城外的盐矿挖掘。

正好,挖矿监工这种又脏又累的活,最适合钱牧这种在王府里吃香的喝辣的,过着优越日子还吃里扒外又坏事的家伙了。

在翻阅旧时晋州矿产分布地图时,张震发现地图上标记着在晋阳城以东五十里外有一处酷似岩盐矿的地方,发现了这个重大消息的张震,于是二话不说,立即便让王杰派人去勘察,最终确定了地图上标注的确是很多年以前在晋阳做官的某位官员,当年发现了这个地方后意图开采但最终遗憾失败的岩盐矿。

确定之后,张震就对钱牧上演了一出先骂后托付的悲情戏。

张震先是叫来钱牧之后,对他一通臭骂,然后禁止了他进入到内院的权利,只让他去管理前院的一应事务。

然后张震以需要银两购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为由,试着让钱牧从账簿上给他取一万两银子出来。

果不其然的是,听到张震要钱,钱牧对着张震就是一顿哭惨。

别问,问就是没钱。

你说账面上怎么还有钱?

知道什么叫折现抵账吗?

王府钱库里哪还有钱?

不论张震怎么问,钱牧就是咬死说没钱了。

等到这个结果的张震,无一例外地对着钱牧又是一通臭骂,把钱牧骂得委屈得像个孙子一样跪在他面前。

罗列种种问题之后,见时机成熟,张震开始疯狂给钱牧洗脑,他现在外面只有钱牧一个可靠之人了的云云,正好现在王府内没钱了需要想办法,又向钱牧说明了他现在挣钱的必要性以及急迫性,以及现在他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在只有钱牧亲自去主持这件事情他才能够在王府安心待下去。

“殿下放心,小人一定不负殿下所托!”

看着张震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地和他诉苦,又见他似乎不计前嫌依然要重用他,稀里糊涂的钱牧顿时便脑子一热,立刻就答应了下来,甚至嘴里说着保证完成晋王殿下的重托,就差点要给张震立下军令状了。于是乎,钱牧便在张震的带领下,二人从王府挑选了几十名下人,在张震炽热又充满期待的目光下,向着城东的盐矿进发。

“开始”

回到这边,

伴随着一声号令,工匠们纷纷开始了被称为黑晶盐的矿物的提纯加工过程。

匠人们将采集到的岩盐矿放到研磨的装置中,经过粗破、细磨、筛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后,得到了一定规格大小的岩盐颗粒。随后,便由下人们将粉碎后的岩盐颗粒挑到送入事先准备好的溶解池中,随后加入一定量的水将这些颗粒尽可能地进行溶解,制成盐水。不一会,便有几名匠人将将溶解好的盐水乘出,叫来下人倒入到过滤器进行挤压过滤,再次去除了盐水中的杂质和悬浮物。完成之后,这些被滤清的盐水开始被送到已经准备妥当的蒸发器进行浓缩,浓缩到一定的盐度,又将浓缩好的盐水通过结晶器进行结晶,得到岩盐结晶体。

最终,在众人不懈的努力下,结晶体进行干燥处理后,那雪白而又闪亮的食盐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成功了!”

看着眼前白如雪花一般的细盐,站在身后的崔朔顿时五体投地,跪倒在张震的面前。

“殿下大才,恭喜殿下。”

“恭喜殿下。”在场众人纷纷跪下祝贺道。

“崔朔。”

“你可认输?”

“殿下,我...认输”

事实摆在眼前,崔朔如今是不得不信。内心里,也开始有些叹服于张震的本事,更加相信在那天夜里张震对他说的话。

“嘿嘿,既然如此,崔朔,你便好好等着接受本王的安排吧。”

崔朔冷不丁的在一旁打了个寒颤,总觉得张震的笑容有些莫名的…猥,额,阴险。

“好了,将盐监司的人叫来,让他们立马勘察,在整个晋州范围内还有多少这种岩盐矿,所查明的这些岩盐矿,务必全都登记在盐监司下,由盐监司全权监督,没有本王的授权,任何人不得开采。”

“给钱牧传信,就说他做得非常好,为本王的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然后让他加把劲,继续努力,加快开采的速度,希望下次能收到他产量翻倍的消息。”

“这一批制作好的盐,现在,立刻,马上给本王铺到市场上去,高调售卖,注意,要高调。最好要让几大世家都注意到这件事情,崔朔此事你亲自来全权负责。”

“是,不过,不知这种雪花盐,殿下准备定价几何?”

“李家所销售的盐,在市场上卖得多少?”

“李家销售的食盐,如今差不多占据了整个晋州七成的市场,晋阳城内,市面上九成的盐甚至都是由他们在销售。因此如今外面李家销售的盐已经卖到了八十文一斤”崔朔想了想,有些激动,也有些无奈地回答着。

“八十文...”

“现如今市场上的米,也就八十文一斗吧...”

按照昱国的计量标准,一升米大概等于十斗米,而一斗米大概相当于十斤大米。

一斤食盐的价格就可以卖出十斤大米的价格,可想而知,李家在这食盐的销售里面到底赚取了多丰厚的利润。

张震考虑到,如今他的成本主要是制造制盐所需要的一些器具,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木炭,棉纱等过滤所需的材料,长期来看,平摊之后加起来可能也就不到十文钱的成本吧。

摸了摸兜里的银票,这几日,一顿操作下来,差不多还剩四千余两银子的样子。

“既然如此,我们就卖四十文一斤。”

过段时间之后,不知道李家看到这种比他家卖的这种品质好上数倍不止的盐,而在市面上售卖的价格却是他们所售卖的盐的价格的一半时,会露出一副什么样的表情呢?真期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