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02

(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见两帖都坏,本该抱头大哭,但是她没有那么的,自从团圆媳妇病重了,说长的,道短的,说死的,说活的,样样都有。又加上已经左次右番的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已经使她见过不少的世面了。说话虽然高兴,说去见阎王也不怎么悲哀,似乎一时也总像见不了的样子。

(于是她就问那云游真人,两帖抽的都不好,是否可以想一个方法可以破一破?云游真人就说了:

“拿笔拿墨来。”

(她家本也没有笔,大孙子媳妇就跑到大门洞子旁边那粮米铺去借去了。

(粮米铺的山东女老板,就用山东腔问她:

“你家做啥?”

(大孙子媳妇说:

“给弟妹画病。”

(女老板又说:

“你家的弟妹,这一病可不浅,到如今好了点没?”

(大孙子媳妇本想端着砚台拿着笔就跑,可是人家关心,怎好不答,于是去了好几袋烟的工夫,还不见回来。

(等她抱了砚台回来的时候,那云游真人,已经把红纸都撕好了。于是拿起笔来,在他撕好的四块红纸上,一块上边写了一个大字,那红纸条也不过半寸宽,一寸长。他写的那字大得都要从红纸的四边飞出来了。

(这四个字,他家本没有识字的人,灶王爷上的对联还是求人写的。一模一样,好像一母所生,也许写的就是一个字。大孙子媳妇看看不认识,奶奶婆婆看看也不认识。虽然不认识,大概这个字一定也坏不了,不然,就用这个字怎么能破开一个人不见阎王呢?于是都一齐点头称好。

(那云游真人又命拿浆糊来。她们家终年不用浆糊,浆糊多么贵,白面十多吊钱一斤。都是用黄米饭粒来黏鞋面的。

(大孙子媳妇到锅里去铲了一块黄黏米饭来。云游真人,就用饭粒贴在红纸上了。于是掀开团圆媳妇蒙在头上的破棉袄,让她拿出手来,一个手心上给她贴一张。又让她脱了袜子,一只脚心上给她贴上一张。

(云游真人一见,脚心上有一大片白色的疤痕,他一想就是方才她婆婆所说的用烙铁给她烙的。可是他假装不知,问说:

“这脚心可是生过什么病症吗?”

(团圆媳妇的婆婆连忙就接过来说:

“我方才不是说过吗,是我用烙铁给她烙的。那里会病过的呢?走道像飞似的,打她,她记不住,我就给她烙一烙。好在也没什么,小孩子肉皮活,也就是十天半月的下不来地,过后也就好了。”

(那云游真人想了一想,好像要吓唬她一下,就说这脚心的疤,虽然是贴了红帖,也怕贴不住,阎王爷是什么都看得见的,这疤怕是就给了阎王爷以特殊的记号,有点不大好办。

(云游真人说完了,看一看她们怕不怕,好像是不怎样怕。于是他就说得严重一些:

“这疤不掉,阎王爷在三天之内就能够找到她,一找到她,就要把她活捉了去的。刚才的那帖是再准也没有的了,这红帖也绝没有用处。”

(他如此的吓唬着她们,似乎她们从奶奶婆婆到孙子媳妇都不大怕。那云游真人,连想也没有想,于是开口就说:

“阎王爷不但要捉的团圆媳妇去,还要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去,现世现报,拿烙铁烙脚心,这不是虐待,这是什么,婆婆虐待媳妇,做婆婆的死了下油锅,老胡家的婆婆虐待媳妇……”

(他就越说越声大,似乎要喊了起来,好像他是专打抱不平的好汉,而变了他原来的态度了。

(一说到这里,老胡家的老少三辈都害怕了,毛骨悚然,以为她家里又是撞进来了什么恶魔。而最害怕的是团圆媳妇的婆婆,吓得乱哆嗦。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事情,虐待媳妇世界上能有这样的事情吗?

(于是团圆媳妇的婆婆赶快跪下了,面向着那云游真人,眼泪一对一双的下落:

“这都是我一辈子没有积德,有孽遭到儿女的身上,我哀告真人,请真人诚心的给我化散化散,借了真人的灵法,让我的媳妇死里逃生吧。”

(那云游真人立刻就不说见阎王了,说她的媳妇一定见不了阎王,因为他还有一个办法一办就好的;说来这法子也简单得很,就是让团圆媳妇把袜子再脱下来,用笔在那疤痕上一画,阎王爷就看不见了。当场就脱下袜子来在脚心上画了。一边画着还嘴里嘟嘟囔囔的念着咒语。这一画不知费了多大力气,旁边看着的人倒觉十分的容易,可是那云游真人却冒了满头的汗,他故意的咬牙切齿,皱面瞪眼。这一画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好像他在上刀山似的。

(画完了,把钱一算,抽了两帖二十吊。写了四个红纸贴在脚心手心上,每帖五吊是半价出售的,一共是四五等于二十吊。外加这一画,这一画本来是十吊钱,现在就给打个对折吧,就算五吊钱一只脚心,一共画了两只脚心,又是十吊。

(二十吊加二十吊,再加十吊,一共是五十吊。

(云游真人拿了这五十吊钱乐乐呵呵的走了。

(团圆媳妇的婆婆,在她刚要抽帖的时候,一听每帖十吊钱,她就心痛得了不得,又要想用这钱养鸡,又要想用这钱养猪。等到现在五十吊钱拿出去了,她反而也不想养鸡了,也不想养猪了。因为她想,来到临头,不给也是不行了。帖也抽了,字也写了,要想不给人家钱也是不可能的了。事到临头,还有什么办法呢?别说五十吊,就是一百吊钱也得算着吗?不给还行吗?

(于是她心安理得的把五十吊钱给了人家了。这五十吊钱,是她秋天出城去在豆田里拾黄豆粒,一共拾了二升豆子卖了几十吊钱。在田上拾黄豆粒也不容易,一片大田,经过主人家的收割,还能够剩下多少豆粒呢?而况穷人聚了那么大的一群,孩子,女人,老太太……你抢我夺的,你争我打的。为了二升豆子就得在田上爬了半月二十天的,爬得腰酸腿疼。唉,为着这点豆子,那团圆媳妇的婆婆还到“李永春”药铺,去买过二两红花[14]的。那就是因为在土上爬豆子的时候,有一棵豆秧刺了她的手指甲一下。她也没有在乎,把刺拔出来也就去他的了。该拾豆子还是拾豆子。就因此那指甲可就不知怎么样,睡了一夜那指甲就肿起来了,肿得和茄子似的。

(这肿一肿又算什么呢?又不是皇上娘娘,说起来可真娇惯了,那有一个人吃天靠天,而不生点天灾的?

(闹了好几天,夜里痛得火喇喇的不能睡觉了,这才去买了二两红花来。

(说起买红花来,是早就该买的,奶奶婆婆劝她买,她不买。大孙子媳妇劝她买,她也不买。她的儿子想用孝顺来征服他的母亲,他强硬的要去给她买,因此还挨了他妈的一烟袋锅子[15],这一烟袋锅子就把儿子的脑袋给打了鸡蛋大的一个包。

“你这小子,你不是败家吗?你妈还没死,你就作了主了。小兔仔子,我看着你再说买红花的!大兔仔子我看着你的。”

(就这一边骂着,一边烟袋锅子就打下来了。

(后来也到底还是买了,大概是惊动了东邻西舍,这家说说,那家讲讲的,若再不买点红花来,也太不好看了,让人家说老胡家的大儿媳妇,一年到头,就能够寻寻觅觅的积钱,钱一到她的手里,就好像掉了地缝了,一个钱也再不用想从她的手里拿出来。假若这样的说开去,也是不太好听,何况这拣来的豆子能卖好几十吊呢,花个三吊两吊的就花了吧。一咬牙,去买上二两红花来擦擦。

(想虽然是这样想过了,但到底还没有决定,延持了好几天还没有“一咬牙”。

(最后也毕竟是买了,她选择了一个顶严重的日子,就是她的手,不但一个指头,而是整个的手都肿起来了。那原来肿得像茄子的指头,现在更大了,已经和一个小冬瓜似的了。而且连手掌也无限度的胖了起来,胖得和张大簸箕似的。她多少年来,就嫌自己太瘦,她总说,太瘦的人没有福分。尤其是瘦手瘦脚的,一看就不带福相。尤其是精瘦的两只手,一伸出来和鸡爪似的,真是轻薄的样子。

(现在她的手是胖了,但这样胖法,是不大舒服的。同时她也发了点热,她觉得眼睛和嘴都干,脸也发烧,身上也时冷时热,她就说:

“这手是要闹点事吗?这手……”

(一清早起,她就这样的念了好几遍。那胖得和小簸箕似的手,是一动也不能动了,好像一匹大猫或者一个小孩的头似的,她把它放在枕头上和她一齐的躺着。

“这手是要闹点事的吧!”

(当她的儿子来到她旁边的时候,她就这样说。

(她的儿子一听她母亲的口气,就有些了解了。大概这回她是要买红花的了。

(于是她的儿子跑到奶奶的面前,去商量着要给他母亲去买红花,她们家住的是南北对面的炕,那商量的话声,虽然不甚大,但是他的母亲是听到的了。听到了,也假装没有听到,好表示这买红花可到底不是她的意思,可并不是她的主使,她可没有让他们去买红花。

(在北炕上,祖孙二人商量了一会,孙子说向她妈去要钱去。祖母说:

“拿你奶奶的钱先去买吧,你妈好了再还我。”

(祖母故意把这句说得声音大一点,似乎故意让她的大儿媳妇听见。

(大儿媳妇是不但这句话,就是全部的话也都了然在心了,不过装着不动就是了。

(红花买回来了,儿子坐到母亲的旁边,儿子说:

“妈,你把红花酒擦上吧。”

(母亲从枕头上转过脸儿来,似乎买红花这件事情,事先一点也不晓得,说:

“哟!这小鬼羔子,到底买了红花来……”

(这回可并没有用烟袋锅子打,倒是安安静静的把手伸出来,让那浸了红花的酒,把一只胖手完全染上了。

(这红花到底是二吊钱的,还是三吊钱的,若是二吊钱的倒给的不算少,若是三吊钱的,那可贵了一点。若是让她自己去买,她可绝对的不能买这么多,也不就是红花吗!红花就是红的就是了,治病不治病,谁晓得?也不过就是解解心疑就是了。

(她想着想着,因为手上涂了酒觉得凉爽,就要睡一觉,又加上烧酒的气味香扑扑的,红花的气味药忽忽的。她觉得实在是舒服了不少。于是她一闭眼睛就做了一个梦。

(这梦做的是她买了两块豆腐,这豆腐又白又大。是用什么钱买的呢?就是用买红花剩下来的钱买的。因为在梦里边她梦见是她自己去买的红花。她自己也不买三吊钱的,也不买两吊钱的,是买了一吊钱的。在梦里边她还算着,不但今天有两块豆腐吃,那天一高兴还有两块吃的!三吊钱才买了一吊钱的红花呀!

(现在她一遭就拿了五十吊钱给了云游真人。若照她的想法来说,这五十吊钱可该买多少豆腐了呢?

(但是她没有想,一方面因为团圆媳妇的病也实在病得缠绵,在她身上花钱也花得大手大脚的了。另一方面就是那云游真人的来势也过于猛了点,竟打起抱不平来,说她虐待团圆媳妇。还是赶快的给了他钱,让他滚蛋吧。

(真是家里有病人是什么气都受得呵。团圆媳妇的婆婆左思右想,越想越是自己遭了无枉之灾,满心的冤屈,想骂又没有对象,想哭又哭不出来,想打也无处下手了。

(那小团圆媳妇再打也就受不住了。

(若是那小团圆媳妇刚来的时候,那就非先抓过她来打一顿再说。做婆婆的打了一只饭碗,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丢了一根针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她跌了一个筋斗,把单裤膝盖的地方跌了一个洞,她也抓过来把小团圆媳妇打一顿。总之,她一不顺心,她就觉得她的手就想要打人。她打谁呢?谁能够让她打呢?于是就轮到小团圆媳妇了。

(有娘的,她不能够打。她自己的儿子也舍不得打。打猫,她怕把猫打丢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猪掉了斤两。打鸡,怕鸡不下蛋。

(惟独打这小团圆媳妇是一点毛病没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丢了。她又不会下蛋,反正也不是猪,打掉了一些斤两也不要紧,反正也不过秤。

(可是这小团圆媳妇,一打也就吃不下饭去。吃不下饭去不要紧,多喝一点饭米汤好啦,反正饭米汤剩下也是要喂猪的。

(可是这都成了已往的她的光荣的日子了,那种自由的日子恐怕一时不会再来了。现在她不用说打,就连骂也不大骂她了。

(现在她别的都不怕,她就怕她死,她心里总有一个阴影,她的小团圆媳妇可不要死了呵。

(于是她碰到了多少的困难,她都克服了下去,她咬着牙根,她忍住眼泪,她要骂不能骂,她要打不能打。她要哭,她又止住了。无限的伤心,无限的悲哀,常常一齐会来到她的心中的。她想,也许是前生没有做好事,此生找到她了。不然为什么连一个团圆媳妇的命都没有。她想一想,她一生没有做过恶事,面软,心慈,凡事都是自己吃亏,让着别人。虽然没有吃斋念佛,但是初一十五的素口[16]也自幼就吃着。虽然不怎样拜庙烧香,但四月十八的庙会,也没有拉过。娘娘庙前一把香,老爷庙前三个头。那一年也都是烧香磕头的没有拉过“过场”[17]。虽然是自小没有读过诗文,不认识字,但是《金刚经》[18]

《灶王经》[19]也会念上两套。虽然说不曾做过舍善的事情,没有补过路,没有修过桥,但是逢年过节,对那些讨饭的人,也常常给过他们剩汤剩饭的。虽然过日子不怎样俭省,但也没有多吃过一块豆腐。拍拍良心,对天对得起,对地也对得住。那为什么老天爷明明白白的却把祸根种在她身上?

(她越想,她越心烦意乱。

“都是前生没有做了好事,今生才找到了。”

(她一想到这里,她也就不再想了,反正事到临头,瞎想一阵又能怎样呢?于是她自己劝着自己就又忍着眼泪,咬着牙根,把她那兢兢业业的,养猪喂狗所积下来的那点钱,又一吊一吊的,一五一十的,往外拿着。

(东家说,看着个香火,西家说吃个偏方。偏方,野药,大神,赶鬼,看香,扶乩,样样都已经试过。钱也不知花了多少,但是都不怎样见效。

(那小团圆媳妇夜里说梦话,白天发烧。一说起梦话来,总是说她要回家。

(“回家”这两个字,她的婆婆觉得最不祥,就怕她是阴间的花姐[20],阎王奶奶要把她叫了回去。于是就请了一个圆梦的。那圆梦的一圆,果然不错,“回家”就是回阴间地狱的意思。

(所以那小团圆媳妇,做梦的时候,一梦到她的婆婆打她,或者是用梢子绳把她吊在房梁上了,或是梦见婆婆用烙铁烙她的脚心,或是梦见婆婆用针刺她的手指尖。一梦到这些,她就大哭大叫,而且嚷着她要“回家”。

(婆婆一听她嚷回家,就伸出手去在大腿上拧着她。日子久了,拧来,拧去,那小团圆媳妇的大腿被拧得像一个梅花鹿似的青一块,紫一块的了。

(她是一份善心,怕是真的她回了阴间地狱,赶快的把她叫醒来。

(可是小团圆媳妇睡得蒙蒙眬眬的,她以为她的婆婆可又真的在打她了,于是她大叫着,从炕上翻身起来,就跳下地去,拉也拉不住她,按也按不住她。

(她的力气大得惊人,她的声音喊得怕人。她的婆婆于是觉得更是见鬼了,着魔了。

(不但她的婆婆,全家的人也都相信这孩子的身上一定有鬼。

(谁听了能够不相信呢?半夜三更的喊着回家,一招呼醒了,她就跳下地去,瞪着眼睛,张着嘴,连哭带叫的,那力气比牛还大,那声音好像杀猪似的。

(谁能够不相信呢?又加上她婆婆的渲染,说她眼珠子是绿的,好像两点鬼火似的,说她的喊声,是直声拉气的,不是人声。

(所以一传出去,东邻西舍的,没有不相信的。

(于是一些善人们,就觉得这小女孩子也实在让鬼给捉弄得可怜了。那个孩儿是没有娘的,那个人不是肉生肉长的。谁家不都是养老育小,……于是大动恻忍之心。东家二姨,西家三姑,她说她有奇方,她说她有妙法。

(于是就又跳神赶鬼,看香,扶乩,老胡家闹得非常热闹。传为一时之盛。若有不去看跳神赶鬼的,竟被指为落伍。

(因为老胡家跳神跳得花样翻新,是自古也没有这样跳的,打破了跳神的纪录了,给跳神开了一个新纪元。若不去看看,耳目因此是会闭塞了的。

(当地没有报纸,不能记录这桩盛事。若是患了半身不遂的人,患了瘫病的人,或是大病卧床不起的人,那真是一生的不幸,大家也都为他惋惜,怕是他此生也要孤陋寡闻,因为这样的隆重的盛举,他究竟不能够参加。

(呼兰河这地方,到底是太闭塞,文化是不大有的。虽然当地的官、绅,认为已经满意了,而且请了一位满清的翰林[21],作了一首歌,歌曰:

(这首歌还配上了从东洋流来的乐谱,让当地的小学都唱着。这歌不止这两句这么短,不过只唱这两句就已经够好的了。所好的是使人听了能够引起一种自负的感情来,犹其当清明植树节的时候,几个小学堂的学生都排起队来在大街上游行,并唱着这首歌。使老百姓听了,也觉得呼兰河是个了不起的地方,一开口说话就:“我们呼兰河”,那在街道上捡粪蛋的孩子,手里提着粪耙子,他还说,“我们呼兰河”!可不知道呼兰河给了他什么好处。也许那粪耙子就是呼兰河给了他的。

(呼兰河这地方,尽管奇才很多,但到底太闭塞,竟不会办一张报纸。以至于把当地的奇闻妙事都没有记载,任它风散了。

(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

(这种奇闻盛举一经传了出来,大家都想去开开眼界,就是那些患了半身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人们觉得他们瘫了倒没有什么,只是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大规模的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

“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

“她有病。”

我说:

“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

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

“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那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这是她婆婆向她小声说的,等婆婆回过头去向着众人,就又那么说:

“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

“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果然,不一会工夫就洗起澡来了,洗得吱哇乱叫。

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

她本来是十二岁,却长得十五六岁那么高,所以一时看热闹的姑娘媳妇们,看了她,都难为情起来。

很快的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的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

我看了半天,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满脸的汗珠,满脸通红,红得像一张红纸。

我跟祖父说:

“小团圆媳妇不叫了。”

我再往大缸里一看,小团圆媳妇没有了。她倒在大缸里了。

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

(小团圆媳妇还活着的时候,她像要逃命似的前一刻她还求救于人的时候,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她,把她从热水里解救出来。

(现在她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要求了。可是一些人,偏要去救她。

(把她从大缸里抬出来,给她浇一点冷水。这小团圆媳妇一昏过去,可把那些看热闹的人可怜得不得了,就是前一刻她还主张着用热水浇哇!用热水浇的人,现在也心痛起来。怎能够不心痛呢,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会工夫就死了。)

小团圆媳妇摆在炕上,浑身像火炭那般热,东家的婶子,伸出一只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西家大娘也伸出手来到她身上去摸一摸。

都说:

“哟哟,热得和火炭似的。”

有的说,水太热了一点,有的说,不应该往头上浇,大热的水,一浇那有不昏的。

大家正在谈说之间,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

“赤身**的羞不羞!”

(小团圆媳妇怕羞不肯脱下衣裳来,她婆婆喊着号令给她撕下来了。现在她什么也不知道了,她没有感觉了,婆婆反而替她着想了。

(大神打了几阵鼓,二神向大神对了几阵话。看热闹的人,你望望他,他望望你。虽然不知道下文如何,这小团圆媳妇到底是死是活。但却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不无所得的。)

有的竟觉得困了,问着别人,三道是否加了横锣[22],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大神一看这场面不大好,怕是看热闹的人都要走了,就卖一点力气叫一叫座,于是痛打了一阵鼓,喷了几口酒在团圆媳妇的脸上。从腰里拿出银针来,刺着小团圆媳妇的手指尖。

不一会,小团圆媳妇就活转来了。

大神说,洗澡必得连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的。

(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这来看热闹的,不下三十人,个个眼睛发亮,人人精神百倍。看吧,洗一次就昏过去了,洗两次又该怎样呢?洗上三次,那可就不堪想象了。所以看热闹的人的心里,都满着秘密。

(果然的,小团圆媳妇一被抬到大缸里去,被热水一烫,就又大声的怪叫了起来,一边叫着一边还伸出手来把着缸沿想要跳出来。这时候,浇水的浇水,按头的按头,总算让大家压服又把她昏倒在缸底里了。)

这次她被抬出来的时候,她的嘴里还往外吐着水。

(于是一些善心的人,是没有不可怜这小女孩子的。)东家的二姨,西家的三婶,就都一齐围拢过去,都去设法施救去了。

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死没有?(若还有气,那就不用救。若是死了,那就赶快浇凉水。)

(若是有气,她自己就会活转来的,若是断了气,那就赶快施救,不然,怕她真的死了。)

小团圆媳妇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闹到三更天才散了场。大神回家去睡觉去了。看热闹的人也都回家去睡觉去了。

(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

(只有远远的狗叫,那或许是从白旗屯传来的,或者是呼兰河的南岸那柳条林子里的野狗的叫唤。总之,那声音是来得很远,那已经是呼兰河城以外的事情了。而呼兰河全城,就都一齐睡着了。

(前半夜那跳神打鼓的事情一点也没有留下痕迹。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因为一点痕迹也并未留下。家家户户都是黑洞洞的,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

(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

(因为三更已经过了,就要来到四更天了。)

(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的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的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着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家里的人,看了她那样子,都说,这孩子经过一番操持,怕是真魂就要附体了,真魂一附了体,病就好了。不但她的家里人这样说,就是邻人也都这样说。所以对于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在这期间,绝对的没有使用偏方,也绝对的没有采用野药。

(但是过了六七天,她还是不饮不食的昏睡,要好起来的现象一点也没有。

(于是又找了大神来,大神这次不给她治了,说这团圆媳妇非出马当大神不可。

(于是又采用了正式的赶鬼的方法,到扎彩铺去,扎了一个纸人,而后给纸人缝起布袋来穿上,——穿布衣裳为的是绝对的像真人——擦脂抹粉,手里提着花手巾,很是好看,穿了满身花洋布[23]的衣裳,打扮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用人抬着,抬到南河沿旁边那大土坑去烧了。

(这叫做烧“替身”,据说把这“替身”一烧了,她可以替代真人,真人就可以不死。

(烧“替身”的那天,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着表示虔诚,她还特意的请了几个吹鼓手,前边用人举着那扎彩人,后边跟着几个吹鼓手,呜咓当,呜咓当的向着南大土坑走去了。

(那景况说热闹也很热闹,喇叭曲子吹的是《句句双》[24]。说凄凉也很凄凉。前边一个扎彩人,后边三五个吹鼓手,出丧不像出丧,报庙不像报庙。

(跑到大街上来看这热闹的人也不很多,因为天太冷了,探头探脑的跑出来的人一看,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就关上大门回去了。

(所以就孤孤单单的,凄凄凉凉在大土坑那里把那扎彩人烧了。

(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她想要从火堆中把衣裳抢出来,但又来不及了,就眼看着让它烧去了。这一套衣裳,一共花了一百多吊钱。于是她看着那衣裳的烧去,就像眼看着烧去了一百多吊钱。

(她心里是又悔又恨,她简直忘了这是给她的团圆媳妇烧替身,她本来打算念一套祷神告鬼的词句。她回来的时候,走在路上才想起来。但想起来也晚了,于是她自己感到大概要白白的烧了个替身,灵不灵谁晓得呢!)

后来又听说那团圆媳妇的大辫子,睡了一夜觉就掉下来了。

就掉在枕头旁边,这可不知是怎么回事。

她的婆婆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

把那掉下来的辫子留着,谁来给谁看。

看那样子一定是什么人用剪刀给她剪下来的。但是她的婆婆偏说不是,就说,睡了一夜觉就自己掉下来了。

(于是这奇闻又远近的传开去了。不但她的家人不愿意和妖怪在一起,就是同院住的人也都觉得太不好。

(夜里关门关窗户的,一边关着于是就都说:

“老胡家那小团圆媳妇一定是个小妖怪。”)

我家的老厨子是个多嘴的人,他和祖父讲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又怎样怎样了,又出了新花头[25],辫子也掉了。

我说:

“不是的,是用剪刀剪的。”

老厨子看我小,他欺侮我,他用手指住了我的嘴。他说:

“你知道什么,那小团圆媳妇是个妖怪呀!”

我说:

“她不是妖怪,我偷着问她,她头发是怎么掉了的?她还跟我笑呢!她说她不知道。”

祖父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26]死了。”

过了些日子,老厨子又说:

“老胡家要‘休妻’了,要‘休’了那小妖怪。”

祖父以为老胡家那人家不大好。

祖父说:“二月让他搬家。把人家的孩子快捉弄死了,又不要了。”

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是一个大清早晨,老胡家的大儿子,那个黄脸大眼睛的车老板子就来了。一见了祖父,他就双手举在胸前作了一个揖。

祖父问他什么事?

他说:

“请老太爷施舍一块地方,好把小团圆媳妇埋上……”

祖父问他:

“什么时候死的?”

他说:

“我赶着车,天亮才到家。听说半夜就死。”

祖父答应了他,让他埋在城外的地边上。并且招呼有二伯来,让有二伯领着他们去。

有二伯临走的时候,老厨子也跟去了。

我说,我也要去,我也跟去看看,祖父百般的不肯。祖父说:

“咱们在家下压拍子打小雀吃……”

我于是就没有去。虽然没有去,但心里边总惦着有一回事。等有二伯也不回来,等那老厨子也不回来。等他们回来,我好听一听那情形到底怎样?

一点多钟,他们两个在人家喝了酒,吃了饭才回来的。前边走着老厨子,后边走着有二伯。好像两个胖鸭子似的,走也走不动了,又慢又得意。

走在前边的老厨子,眼珠通红,嘴唇发光。走在后边的有二伯,面红耳热,一直红到他脖子下边的那条大筋。

进到祖父屋来,一个说:

“酒菜真不错……”

一个说:

“……鸡蛋汤打得也热乎。”

关于埋葬团圆媳妇的经过,却先一字未提。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象。

我不能晓得这河水

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走了几年了

我问有二伯,那小团圆媳妇怎么死的,埋葬的情形如何。

有二伯说:

“你问这个干什么,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

我问:

“有二伯,你多咱死呢?”

他说:

“你二伯死不了的……那家有万贯的,那活着享福的,越想长寿,就越活不长……上庙烧香,上山拜佛的也活不长。像你有二伯这条穷命,越老越结实。好比个石头疙疸似的,那儿死啦?俗语说得好,‘有钱三尺寿,穷命活不够’。像二伯就是这穷命,穷命鬼阎王爷也看不上眼儿来的。”

到晚饭,老胡家又把有二伯他们二位请去了。又在那里喝的酒。因为他们帮了人家的忙,人家要酬谢他们。

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不久,他家的大孙子媳妇就跟人跑了。

奶奶婆婆后来也死了。

他家的两个儿媳妇,一个为着那团圆媳妇瞎了一只眼睛。因为她天天哭,哭她那花在团圆媳妇身上的倾家**产的五千多吊钱。

另外的一个因为她的儿媳妇跟着人家跑了,要把她羞辱死了,一天到晚的,不梳头,不洗脸的坐在锅台上抽着烟袋,有人从她旁边过去,她高兴的时候,她向人说:

“你家里的孩子,大人都好哇?”

她不高兴的时候,她就向着人脸,吐一口痰。

她变成一个半疯了。

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

十一

我家的背后有一个龙王庙,庙的东角上有一座大桥。人们管这桥叫“东大桥”。

据说,那团圆媳妇的灵魂,也来到了东大桥下。说她变了一只很大的白兔,隔三差五的就到桥下来哭。

有人问她哭什么?

她说她要回家。

那人若说:

“明天,我送你回去……”

那白兔子一听,拉过自己的大耳朵来,擦擦眼泪,就不见了。

若没有人理她,她就一哭,哭到鸡叫天明。

【注释】

[1] 天星星:也叫黑星星,学名龙葵。夏季开白花,结出的果实为球形浆果,成熟后呈黑紫色。

[2] 邪令:指驱魔法术。中国旧时医疗不发达,迷信的人认为人生病是中邪,会用一些迷信方法治病。

[3] 黄仙:即中国民间传说里的黄大仙,指黄鼠狼精。在传说故事里面,一些黄仙有能力附人的身,让人疯疯癫癫胡言乱语,严重的还能致命。

[4] 兜肚:现称肚兜,在中国古代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

[5] 木樽:一种木制的圆凳。

[6] 惊风:中医病名。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

[7] 掉魂:中国旧时民间的一种迷信说法。旧时迷信的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如果人在受到惊吓后变得恍恍惚惚,称为掉魂。

[8] 吊膀子:东北地区方言,指男女之间谈恋爱,带贬义。

[9] 抽帖儿的:指道士。中国旧时的道士常为人算命谋生,届时会让人抽签,所以被称为抽帖儿的。

[10] 长耳四喜帽:又叫风帽,是中国旧时中老年男子冬季挡风御寒的软帽。用黑布或黑缎制作。帽分左右两片,于当中缝缀而成。戴时帽顶遮至前额,侧兜两颊。

[11] 张天师:指道教正一道派系的领袖。相传在汉朝时张道陵创道教的一支,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其领袖皆称张天师。

[12] 劈柴柈子:中国旧时家庭用来劈成柴的条状大木块。

[13] 腿带:中国旧时用来绑扎收拢裤腿下口用的布条。

[14] 红花:一味中药,有活血散瘀止痛的效果。

[15] 烟袋锅子:中国旧时东北无论男女常抽旱烟,烟袋锅子是旱烟袋的金属部分,这里引申为旱烟袋。

[16] 初一十五的素口:即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不吃荤腥食物。此民俗源于佛教,佛教规定信佛者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要吃斋、诵经、敬佛,类似礼拜日。

[17] 过场:指走形式主义,不用心。

[18] 《金刚经》:指佛教经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南北朝时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19] 《灶王经》:中国旧时民间流传甚广的一部托名佛经的劝善课本,内容通俗,讲的是灶王爷对大众百姓的行为要求和规范。

[21] 翰林:指当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的有学问的人。

[22] 横锣:中国旧时有专人(更夫)晚上报时。更夫通常敲梆子或者打锣,每两个小时(一更)巡街一次。三道横锣就是指的三更天,指现在的晚23时至次日凌晨1时之间。

[23] 洋布:指用从国外进来的用机器织的平纹布,比土布(中国传统手工织布)细软。

[24] 《句句双》:中国传统乐曲,用唢呐吹奏,常出现在喜庆场面上。

[25] 新花头:方言,指新花样。

[26] 捉弄:折腾,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