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如何不急不躁地挖掘“孩子特有的才能”
当不了模范妈妈/爸爸也没关系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都在暗下决心:“必须让孩子在5岁前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才行!”“必须让孩子从小开始尝试很多‘工作’才行!”
孩子的“幼儿期”一生中只会经历一次。所以,如何度过这短暂且唯一的时期,显得格外重要。我并不是要推翻之前的观点,而是想告诉各位,不必着急。
在这个时代,我们会无意识地接收到各种信息。一方面,如果我们在育儿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只要上网搜索就能方便快捷地找到专家专栏或详细解说;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在比较中感到焦虑。这也可以说是当今特有的一大难题。
干净整洁的房间、健康美味的家常菜、循序渐进的育儿方法……即便如此,有些妈妈还是不满足,觉得自己“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母亲才行!”,从而陷入自我否定。
明明孩子和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很有礼貌,读写、计算能力也没有问题……可一部分家长还是会感到焦虑,认为“我们家孩子要变得更优秀才行!”
想必,如今有很多大人和孩子都面临着这般困局,被源源不断的信息裹挟、刺激和压迫着。
我在从事育儿、幼儿教育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接触过许多家长。在与这些家长交谈后,我发现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成为最美的那朵玫瑰”,他们不断地苦恼于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其实,我自己也是如此。即便长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我也曾有那么一瞬间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满分。
但是,我们并不是非得成为玫瑰不可。
向日葵有向阳怒放之美,野花有放肆生长之美。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花花草草坚韧又悠然自得。
所以,比起一味地追求“如玫瑰般绽放”,我们真正应该注重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释放出独有的生命力,绽放出只属于自己的那朵花。
我们和孩子都不需要成为什么大人物,都可以做自己——如果能够这样想,那么大人和孩子也一定都会变得更幸福。
即使只能在有时间的时候给孩子安排“工作”,也能够达成效果。所以,不用过于努力。请别担心,你所付出的一切都已经帮助到孩子了。
孩子通过工作学会自我肯定
在前文中,我曾多次提到“培养能力”这四个字。但本书中所将介绍的“工作”并不是为了培养那些能通过英语、数学考试测评出来的能力,而是为了充分激发孩子特有的潜力。所以,如果坚持让孩子“工作”下去,那么我们既能学会肯定孩子,也能懂得认可自己。
只不过,这些通过“工作”激发出来的能力也许并不会马上显现出来,也可能并不引人注目。在很多情况下,“工作”带给孩子的变化相对而言发生得比较缓慢,以至于家长可能会有疑惑:“孩子哪里有变化呢?”
但是,这些能力一定会帮助孩子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那么,“这些能力”具体指什么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