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饮食篇
第一节 人是铁,饭是钢
第一次看老杜诗里说“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的时候,心里就老是在琢磨这唐朝人吃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呢?听起来实在是高大上得不行。再看那“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的场面,真是恨不能马上穿越回去,能不能饱口福的先不说,过一过眼福也成啊。
可是后来我觉得不行,真要回去,恐怕还是要面临许多问题的。比方说,唐朝的时候还没有辣椒,辣椒是明末清初才传到中国的,假如真的回到了大唐,对于我这无辣不成饭的陕西人来说,那简直可就要活不成了;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据说唐朝人爱吃羊肉,而我可是绝对受不了那一股子腥膻气的。哦,大唐啊,那你到底还有什么样的美食可以**我穿越呢?
同样都是肉,待遇咋不一样
在讲唐朝人的美食以前,我们先来讲个小故事吧。
这故事发生在五代时期,也就是紧接着唐以后的那个短小的代。主人公是一位叫作李载仁的官员。这个姓李的官员是与唐朝有瓜葛的,都姓李嘛,正经八百李唐王朝的后裔。
有一天,李载仁下班回到家,刚进门就看见有两个下人在打架。大概也是这位李官员在衙门里受了些上司的气,心里正不爽,一看两个不长眼的下人居然还打架,立即怒从心头起——罚,重重地罚。
可是李官员这体罚下人的方式实在是有一些特殊,你看他怒气冲地派人从厨房拿来了一盆子猪肉——真的是猪肉,丢在那两个打的人面前说:“罚你二人现在就给我把这些猪肉吃下去。”
故事讲到这里你一定觉得很好笑,这样的惩罚方式要不要一天来几回呢?这位姓李的官员该不会是脑子坏掉了吧,这哪里是惩罚这简直就是以吃猪肉的方式来鼓励下人打架呀。
你还真别笑,大概在这位李姓官员的心里,还真是觉得再没有何惩罚的方式,是比让下人吃猪肉更解恨的啦。为什么这样说呢?要着急,听我慢慢给你说。
刚才我们说过,这位李姓官员是大唐李氏王朝的后裔,在他的宗的祖宗那会儿,猪肉是极不受欢迎的。唐朝人以为吃了猪肉会“血脉,弱筋骨,壮风气”,吃多了容易得一种风病。所以唐朝人都不爱吃猪肉。这位李载仁拿猪肉给两个打架的下人,至少在当时,实是一种不怎么厚道的心肠。
但还有一种说法,其实可比得风病恶心得多了,我真不想说,我怕影响你们以后对猪肉的胃口。可是如果不说,又觉得愧对了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写书人的良心。
事实其实是这样的。唐朝的时候,猪都是养在厕所里的。这还真不是瞎说,好多年以前,我跟父母回农村老家,就见到过这样的情形——厕所里养着两头大黑猪。想要上厕所,后面几只大眼睛就那么一眨不眨地盯着看,吓得我裤子没有提好就跑出来了。这种养猪的方式,大概就是一直从古代延续下来的,至少在唐代的农村,还是这么养猪的。所以唐朝人会觉得,猪是吃那个东西长肥的肉,吃猪肉岂不是就跟吃那个东西一样吗?所以,他们都不大愿意吃猪肉。这下知道李姓官员惩罚下人为什么一定要给他们吃猪肉了吧?
除了猪肉,唐朝人也不怎么吃牛肉,但原因可大不一样。
农耕时代,牛是非常重要的劳动伙伴,即使是现在的农村,很多农民依旧把牛当作朋友甚至家人似的看待。所以在唐朝那会儿,人们就编了很多有关吃牛肉而遭到报应的故事。比如有个叫王云略的人,有一天要杀一头牛,牛不乐意,就拼命地反抗。王云略情急之下,就拿刀子刺向了牛的眼睛,结果第二天他自己的眼睛就开始喷血了。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爱吃牛头,结果遭到了报应,两只脚都烂掉了;又说有一对夫妻因为爱吃牛肉,后来就给活活胀死了;还有个人,一吃牛肉身上就长疮。这些故事是真是假咱们先不用去讨论,就说唐朝的人能编出这样的故事来,得有多么想要保护他们的牛朋友呀。所以如果真是穿越回了唐朝,你要是说你想吃一块烤牛排,那你最好悄悄的,万一被人发现了,搞不好就得被大唐百姓群起而攻之,至少也得咒你一个头上长疮或者脚下流脓的报应来。
猪肉不敢吃,牛肉不让吃,那么大唐人民难道就不沾荤腥了吗?
当然不是。前面我就说了,大唐人民都爱吃羊肉。
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时代,就连皇帝家都带着鲜卑族的血统,所以他们从来不排斥外来民族。在今天西安的大唐西市、回坊上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外来民族留给这座城市的印迹。
这些外来民族在当时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胡族”。胡族进入长安以后,热情好客而又极具学习能力的长安人民立即接纳了他们以及他们的风俗文化,一时间满长安尽刮“哈胡风”:胡人的打扮,胡人的舞蹈,胡人的喜好,当然也就包括了胡人爱吃羊肉的习惯。
在《唐六典》里面有一条关于当时朝廷每个月向一位亲王供给食材的记载,别的先不说,就看肉的供给,说每个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它能让我们了解到在一家亲王府的厨房里,羊肉显然占了好大的地盘,而猪肉只有六十斤,半扇猪的体积都不到。这足以说明,羊肉在唐朝人厨房里的至高地位。
唐朝人吃羊肉不拘一格,吃得花样百出,名字取得也很有感染力,如“红羊枝仗”,其实就是烤全羊;还有“逡巡酱”,“逡巡”是迟疑徘徊的意思,而这个逡巡酱呢,就是在锅里来回搅拌出来的一种酱,这酱是羊肉沫加上鱼肉沫拌成的。一鱼一羊,这道酱是不是听起来都很新“鲜”呢?
好了,我们现在提到了鱼肉。
鱼是南方人的最爱,地道的长安人并不怎么爱吃鱼。虽然如此,他们如果真吃起鱼来,那可是很有些讲究的,最时髦的吃法就是“刺身”。
什么?唐朝人就会吃刺身了吗?
你没有听错,你以为吃生鱼片是日本人的专利吗?错。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会吃的大唐人就已经尝过了生鱼片的美味。不过那个时不叫“刺身”。“刺身”是日本人的叫法,大唐人叫“切鲙”。他们不仅会把鱼肉切成透明的薄片,有的时候也会切成细细的丝儿,淋丁油,拌上葱丝芥末,还有颜色鲜艳的青红丝。日本人那个时候视唐为大哥,什么都跟着大唐学,盖房子学,穿衣服学,连吃生鱼片的本事也学去了,学到后来,就好像成了他们的专利似的,最后连我自己也忘记了,其实这道美食本是我们大汉民族的原创。
好了,聊了这么长时间的肉,我也有些饿了。该是吃午饭的时间了,我已经闻到厨房里红烧鸡翅的香味啦。说到鸡,我再多说几句,我们总说“鸡鸭鱼肉”,那唐朝人吃不吃鸡肉呢?
不光是鸡,唐朝人也会吃鸭和鹅,不过很奇怪,在唐朝人眼里它们可算不上肉类。“肉食”在唐朝人的概念里,仅仅指的是猪牛、羊之类,对于鸡、鸭、鹅这些长了翅膀的,在那个时候,还没被划入“肉类食品”的行列里来。
在大唐,开家面点铺子吧
吃过了午饭,虽然胃里胀得满满,但还是想继续和大家聊聊大的美食。没有办法,嘴馋挡不住,刚吃过了红烧的鸡翅,心里就开始惦记着餐后的点心了。
说起点心,话题就不得不再回到大唐,因为“点心”这个词,实在在,可真是大唐人民发明的。
唐朝人的日子过得讲究,家里来了客人,总是要在正餐以前先准备些饼饵果品来招待客人,他们把这叫“茶食”,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点心”。不过那个时候,“点心”这两个字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唐朝的“点心”是个动词,指的是正餐以前,先垫垫肚子充个饥的意思。而可以用作“点心”的东西那可就五花八门了,蒸的、烤的、炸的、煮的,都可以用来“点心”一下的。
看电视剧的人都知道,那个集美貌、智慧和皇权于一身的武则天特别爱吃百花糕。百花糕就是当时唐朝宫廷里特别受欢迎的一道点心,它不仅闻起来有花的香气,而且样子也做得精致好看,吃到嘴里更是松软绵香回味无穷。可惜这百花糕在当时是宫廷点心,纵然我真的穿越回去,也不知道能不能尝得到。
好在高手常常在民间。
以大唐人民的聪明智慧加上精湛的做糕手艺,啥样的点心做不出来呢?宫里有的,民间依然做得到。有一种“水晶龙凤糕”,光这名儿就已经够规格上档次了吧。这是一种用糯米做成的糕,据说蒸出来以后,又白又亮,好像水晶一样。糕面上有枣子做成的龙凤图案,又喜气又好看;还有一种“七返糕”,名字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这种糕做起来却相当费功夫,得先将面压得又薄又平,然后抹上油,再反复翻转折叠,最后出来的样子,就好像一朵花似的。
说了半天,我们都在说唐朝点心“蒸”的功夫,不过以我的经验,似乎烤出来的点心更好吃,难道大唐人民不知道这个道理吗?那可就太小瞧大唐人民了,他们早就会使用一种叫作公厅炉的烤炉,用来制作“烤”出来的点心。
“公厅炉”是一只巨大的炉子,一般公家的大食堂里都有,是专门用来烤制食品的。和现在做烘焙一样,唐代的烘烤工艺也是有模的,比如最有名的“曼陀样夹饼”,就是用一只椭圆形的模子做出的,样子很像曼陀罗的果实,中间有馅。想象那味道,会不会和今天的铜罗烧差不多呢?
“玉露团”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遇火就会化的样子,但其实也是一种烤出来的点心。而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点心里,已经到了“糖”。
唐朝已经有了糖。
唐以前中国人也吃甜食,不过一般用的都是自然糖和饴糖。什是自然糖呢?其实就是蜂蜜,而饴糖则是用高梁做的糖。
我现在说的“糖”,是“蔗糖”,这种制糖工艺是唐朝人从印度学来的。不过蔗糖在那会儿绝对还是个奢侈品,并不能像现在这样随便走到哪儿都能买得到,就是富人家里也是不敢敞开了用的。所以,这道“玉露团”自然也就身价不菲,因为它的主料里面用了糖呀。
本来是在说点心,说着说着就想起奶奶了。我小时候,我奶奶最会做的西安本地的点心是馓子。面里裹了芝麻和糖,做成像**似形状,放油锅里一炸,金黄金黄的,又酥又脆。现在好多西安人逢年过节还做这个,不过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唐朝的长安城里,早就有会做这道点心了。
唐朝人除了蒸和烤,炸的技术也不错。就拿这个馓子来说吧,他们就做得很有品味了。用酥油、蜜水和面揉和在一起,再把面拉成细细的长条,涂上黑芝麻,然后拧成辫子下油锅一炸,唐朝的馓子就成了。
还有一种油炸的点心叫“见风消”,做法是把糯米捣成粉,跟蜜汁、酒酿、糖和在一起,压成薄薄的皮,烤过以后晾起来风干,吃的时候用油轻轻炸一下就出锅——不过到底是个啥味道呢?谁也没有尝到过,毕竟现在的超市里,再也买不来“见风消”了。
话说回来,这油炸食品多少还是有些不健康的,多吃不宜,要不要来道水煮的点心尝尝呢?点心还有煮着吃的吗?怎么没有,有一道“汉宫棋”,就是煮着吃的面点呀。
说起这道汉宫棋的水煮点心,其实还挺有些来头的。据说一代女皇武则天是个象棋高手,所以那个时候宫廷里大兴象棋之风。这道“汉宫棋”大约就是受此影响,把面点做成象棋那圆敦厚实的样子,里面裹上馅,有三鲜的、虾肉的、鸡丝的各种口味,面上印了花,就成了一道很是迎合宫廷之风的点心了。
其实说起这唐朝人“点心”的面食小吃,还有很多很多,我要是坐在这儿不挪窝地说,说他个一天一夜怕是也说不完。怎么办呢?曹操当年望梅可以止渴,那我也只能靠说说这几样小吃解解馋吧。如果有人说,单凭这蒸、烤、炸、煮好像还是不够味道,想来道小炒,那你可就有点难为我了。在唐朝那会儿,“炒”还是个极为少见的烹调技术,你要让我给你找出来,那恐怕至少要跑到宋朝以后,才能见得到啦。
唐朝人都吃什么饭
瞧,我这东拉西扯地说了这么多,突然才发现我竟然到现在还有说到正题上,毕竟大唐人民也不是整天光靠点心过日子的,他们是要吃饭的呀。唉,我这人就是不太好好吃饭,总是指望吃零食过子,所以你看,差点儿就把大唐人民的主食给忘记了。
走,去看看他们的正餐,平时都吃点啥。
唐朝人不像咱们现在这样,一天要吃三顿饭,为了身材还要搞一套“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的规矩来。唐朝人没有这么麻烦,他们通常只吃两顿饭:太阳出来以后,大约早上九点左右的样子用“朝食”,这是一天中的第一顿饭;太阳走到西南角时候用“晡食”,为一天当中的第二顿饭,之后就可以上床睡觉啦。其实很多年以前我和奶奶生活在西安乡下的时候,当地人一直都是这样一天两顿饭的用餐习惯,大约就是从古时候延续下来的,听说到在还没有改变。
现在的西安人主食多以面食为主,其实唐朝人那会儿也吃面,过,这些面食在当时叫“汤饼”。说到这儿,突然想起了一段有关汤饼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李隆基和他的原配王皇后。
那时候李隆基还只是临淄王,王皇后也还只是养在娘家的王娘。有一天,李隆基去这位将来要做他老婆的王姑娘家里串门子,人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今天竟然是李隆基的生日。姑娘心里一动,很为心上人做顿生日宴,可惜姑娘命不好,她爹是个老赌徒,把家里钱全都赌光了。没有办法,姑娘就脱下身上正穿的一件衣裳拿去了,换了钱给李隆基做了一顿汤饼来庆生。
唐代人过生日都爱吃汤饼,我们现代人过生日爱吃长寿面的习俗,估计就是打这儿一直延续下来的。
除了汤饼,唐朝还有一种特受老百姓喜欢的“饼”,叫“蒸饼”。
蒸饼在大唐很普遍,和今天的馒头差不多,也是一种发酵面点,但有的时候带馅儿,又好像今天的包子。不过无论如何,我估计蒸饼的味道都应该在今天的馒头和包子之上,不然,也不至于有人会因为受不住蒸饼的**而断了自己的仕途。
这话说的是武则天时期一个叫张衡的人。
张衡一路辛苦,好不容易从一个公务员,眼看就要爬到部级干部了。有一天早上,他在家里穿好朝服,骑着高头大马出门上朝去。路上经过一家蒸饼铺子,要么是这个张衡不知道饿了多少天了,要么就是这蒸饼的味道实在太香了,惹得张衡死活挪不动步子,买了个蒸饼骑在马上边走边吃起来。
唐朝那会儿有一种官职叫御史。御史很厉害,有点像咱们现在的纪律监察委员会,大小官员都归他管,发现你有点小毛病,立即打报告给皇上,那个谁谁谁,几时几刻做了什么,违反了哪条哪项,被举报的人就要倒霉了。
张衡就属于这倒霉的主儿,穿着官服骑在马上,咬着蒸饼,这也太有失京官的威严了。御史立即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一听,这么不注意个人形象,就给批了个“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的下场。瞧,这蒸饼是得有多香啊,要用仕途来交换。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个话题。新版《水浒传》里那个卖炊饼的武大郎,整天担个担子满大街地喊着“炊饼,炊饼”,可是掀开担子却是热腾腾的馒头。就有人说,这武大咋连馒头和烧饼都分不清呢。其实,到了宋朝那会儿,“蒸饼”这名字就已经被叫成“饼”啦,但其实还是和馒头差不多的东西。至于说,我们大家人为的那种在炉子里面烤出来的“饼”,在唐朝那会儿也有,只不名字叫“胡饼。”
胡饼是胡人带到长安来的,但却深受长安人民的喜爱。要想知这胡饼长啥样,想想新疆的馕,你就知道得差不多啦。把面团成一圆饼,外面撒上芝麻,放在炉子里烤得外酥里嫩的,就可以吃了。
胡饼也分许多档次,我上面说的这算是基础款。据说当时有一地人来到长安,吃到胡饼以后,香得忍不住大呼:“这哪里是烧饼这简直就是五福饼嘛!”这位老兄有口福,他吃到的胡饼是加了羊肉葱白、豉汁和食盐的“高级胡饼”,有别于一般的胡饼,这叫肉胡饼是有钱人常吃的东西,算是胡饼中的升级款。《唐语林》里记载过奢侈的肉胡饼,是用一斤羊肉一层一层地塞到胡饼里去,抹上油和芝麻放进炉子里去烤,烤熟以后的胡饼就是个有层次的馅饼,所以它就又有了个名字,叫作“古楼子”,我们叫它豪华款吧。
与胡饼同样来自外域的还有一种叫作“饆饠”的食物,这两个字看起来好复杂是不是?所以现在也简单叫它“毕罗”。这是从波斯丝绸之路传到中原的一种“洋餐”,但这毕罗究竟是个啥样子、怎个吃法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饭刚从胡人儿传进来的时候,的确不怎么受长安人民的喜欢,可能是口味太重或者配料实在是独特得有点让长安人受不了。传说有个公子在街上遇到了一个鬼,他请鬼吃毕罗,鬼都捂着鼻子不肯吃。这虽然是个说,但却可以知道这个毕罗的味道实在不怎么样,连鬼都不吃。
后来长安有一姓韩的人家,想改一改毕罗原先的那一股子胡味就改用樱桃做原料,据说这樱桃毕罗做好以后,樱桃的颜色还是水灵的很鲜艳,味道也大受欢迎。这也算是移风易俗吧,总归是让长人民接受了毕罗饭。
最后说的是雕胡饭。
说起这雕胡饭,我估计当年李白特爱吃,瞧,他自己都说:“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可是现在我也就只能想一想了,因为这雕胡饭,到了明代以后就慢慢消失了,在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雕胡饭是用菰米做成的。菰是一种草本植物,长在水里,结的籽就是菰米。按说,这种米我们是应该能够尝得到的,可是偏偏了宋朝的时候,突然生出了一种叫作黑穗病菌的寄生菌来,一旦染这种菌,菰就不结籽了,也不抽穗,但茎部却开始增肥增大形成肉茎,并且味道还特别好吃。于是人们将错就错,就放弃了菰米,有意利用黑穗菌增大菰的肉茎,把它变成一种蔬菜来食用。猜猜它是么?就是我最爱吃的茭白。
其实唐朝人的饭桌上还有很多主食,咱们现在吃的饺子、馄饨、煎饼,他们那会儿也都在吃。只是我实在不能一个一个地把它们介出来啦,因为对于一个吃货来说,聊吃实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越越饿,我得再去吃点东西啦。我们一会儿见。
刹不住的吃喝风
好了,咱们现在再聊聊唐朝人的餐桌。
说起唐朝人的餐桌,我想先说几句题外话。咱家现在是不是只要到了饭口上,都是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又吃又喝又聊家常呢?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情形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看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那些人吃饭的样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一个小方几,有专门的人分食给大家,这种进食习惯看起来好像比咱们现在这样围坐在一张桌子上的就餐习惯更卫生。
没错,分食制不是西方人发明的,咱们中国自打一开始就一直实行的是小食案的分食制。什么时候发展成一大桌子的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大餐呢?是从唐朝那会儿开始的。
这话说起来,咱们又得提起那些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唐的“外国人”,中国人民有着非常强烈的包容性与极强的学习能力,好像今天的我们跟着西方人一起过圣诞一样,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咱们从唐朝那会儿就显得十分卓越。
就拿这个吃饭来说吧,像我刚才说的,古人一开始其实都是盘腿坐着吃饭的,但是后来,突然传进来了一种叫“床”的东西,这东西好,可以坐着,腿不再那么酸困了,这一下,就把中国人的饮食方式给改变了。
但这个“床”和咱们现在的“床”可不一样,现在我们说的“床”都是睡觉用的,而唐朝的“床”,大部分是用来当坐具的。其中一种叫“胡床”,是游牧民族常随身携带的一种坐具;还有一种叫“绳床”,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坐的椅子了。
绳床是西方人的坐具,高脚,带靠背,人可以坐上去,把两条彻底解放出来。这种新式的坐具随着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在唐朝候开始流行,应运而生的是桌子,不过那个时候还叫作“板足案”。
无论是绳床还是板足案,总之它们的出现开始让大唐人民舒展胳膊腿,兴高采烈地围坐在一起大吃大喝起来了。他们吃的内容可丰富多彩,娶老婆生孩子要吃,发财中举要吃,买屋置地也要吃,就连散个步踏个青,他们也要吃,总之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作为唐人开席设宴大吃特吃的理由的。
瞧,柳丝刚刚发了嫩绿的芽,曲江池畔的早莺才开始唱着春曲时候,大唐最美的季节就来到了。这美景里不仅有花,还有比花更的大唐女人。老杜说“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些丽人可都是攒足了一年的精神,这个时候纷纷摊了血本地跑出来,个个比着谁的裙子款式更新颖,谁的簪花更漂亮。她们把这叫“花”。斗花斗累了,找一块空地,四周插上竹竿,然后褪下裙子—你当她们要做什么?别想歪了,大唐的女人们会玩着呢。她们把裙搭在竹竿上,撑起一个临时的帐篷,就在帐篷里摆起酒宴来了。所这个酒宴就有了一个非常女性化的名字,叫裙幄宴。
裙幄宴是一个纯粹女人的宴席,不过在唐代,像这样的宴席并太多,多数的宴席还是以男人为主的,女人只是宴席上的一个点缀尤其是当有几个文人墨客添了点风雅的时候,如果再有几个长得好看的小娘子在旁边,那这酒宴就办得更有些雅趣了。刘禹锡有一首诗的是:“洛下今修禊,群贤胜会稽。盛筵陪玉铉,通籍尽金闺。波神仙妓,岸傍桃李蹊。水嬉如鹭振,歌响杂莺啼……”这是一场很有意思的宴会,宴会的地点不是在酒店里,而是在船上。这在当时叫船宴,是独领**的文人们最喜欢的一种宴会形式,有佳肴,有美女,有诗词,有水,有船,有情调。这种宴会,肚子里一般没喝过多少年墨水的人可是不敢轻易参加的。
说起文人的宴会,我就突然想到曲江池了。当年唐朝那会儿,这里文人的宴会那可是办得别开生面呀。来参加宴会的多是科考的书生,好像咱们现在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一样,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候。前两天我在曲江见到有一座状元楼,说是每年高考一结束,总是有不少的毕业生在这儿要么办拜师宴,要么搞同学会,生意红火得不得了。不过据我所知,无论拜师宴还是同学会,多数都是这些学生自己或者家长掏腰包。但是,你知道吗?如果要搁在唐朝那会儿,这科举考生们的宴席,可都是皇上出钱的。
唐朝皇帝出钱给科举的书生们办宴席,一开始呢,其实多少是有些慰藉的意思,因为来参加宴会的,都是些落榜的书生。皇帝的意思大概是,看你们也一路辛苦地跑来了,却没争上个功名,来,给你们办一桌,吃完喝完以后,回家继续努力。后来,这个宴席的味道突然拐了一百八十度的弯,变成了给中榜的进士们庆贺的喜宴了。每年的三月份,曲江池畔热闹非凡,新科进士盛装出席,一面接受人们的祝贺,一面踌躇满志地憧憬着未来。他们在曲江池边的杏园里饮酒作诗,畅谈理想,感觉人生自此已是巅峰。兴致来了,还豪情壮志地跑到大雁塔底下题个诗留个字啥的,纪念他这一人生最快意的时刻。
曲江宴是皇帝出钱办的,这种宴席的机会毕竟一年不会有几次,更多的宴会其实还是大唐人民自己办的,庆生、婚丧、升官、发财,总有一个由头,是可以令大唐人民欢天喜地吃一顿的,而这些宴席里,最有名的就是“烧尾宴”。
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难道来吃这种宴席的人都要用火烧尾巴骨?不不,可千万不要望文生义,会吓到很多对这种宴席垂涎三尺的人——比方说我,就特别向往能吃一顿烧尾宴。
相传鲤鱼跳龙门以后,天上的天火会把鲤鱼的尾巴烧掉,然后鲤鱼就变成龙了。瞧,这下知道了,这烧尾宴其实就是取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那些登科的士子们“鱼跃龙门”以后举办的一种喜庆的宴会,拜谢老师,相邀好友共同来庆贺的。
韦巨源是唐中宗李显时的一个官员,因为表现良好,被提升做尚书,为了答谢龙恩,这位新任的韦尚书,下了血本在家里大摆酒宴招待皇帝,这也叫作烧尾宴,因为升官了嘛。这场宴席当时到底有多少道菜现在咱们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仅被记录下来的就有五十八种,冷的,热的,干的,汤的,烧的,烤的,炸的,煮的,各位要是不怕被馋到,我就学着相声《报菜名》的样子,给各位来个贯口:
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巨胜奴、贵妃红、婆罗门轻高面、御黄王母饭、七返糕、金铃炙、光明虾炙、通花软牛肠、生进二十四气馄饨、生进鸭花汤饼、同心生结脯、冷蟾儿羹、金银夹花平截、火焰盏口、水晶龙凤糕、双拌方破饼……
哎呦,我的天哪,说得我气都快要接不上来了,可好像一半还没有说到呢。
烧尾宴的菜品之多,款式之惊人都是史上少有的。据说有一道菜叫雪婴儿,是用小青蛙裹了面,经油锅里轻轻一炸,捞出来就跟一个雪白粉嫩的婴儿似的;还有什么凤凰胎,是取母鸡肚子里还没有生下来的蛋,与鱼白一起生拌着吃的;遍地锦装鳖,用羊脂和鸭蛋黄做成锦缎般华丽的浇头,浇在甲鱼的身上做成的。除了这些能吃的,还有能看的,比方有一道素蒸音声部,是用面做成的七十二个吹拉弹唱的小人,要么彩袖殷勤捧玉钟,要么低眉信手续续弹,一个个活灵活现,简直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宫廷乐舞表演。
不过你要是现在问我,这烧尾宴在哪儿还能吃得到,那可真是为难我了,这样的腐败风莫说是现在,就是唐朝那会儿,也是不敢这么吃下去的,短短不过二十年,到了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就被强行禁止了。
第二节 这里不只有酒,还有故事
前面我们提到了唐朝的宴席,那接下来就一定得要提到酒,因为咱中国人不是总说“无酒不成席”嘛。
但唐朝人的酒宴可跟咱们现在不一样,如果你以为唐朝人在席上喝酒,也是拎上两瓶五粮液,再拿分酒器分了,来一个“感情深一口闷”,或者“领导干了我随意”,那你可就想得太简单了。
唐朝人喝酒特别有讲究,氛围、情调、礼节、规矩,这里面的道道深着呢,包括喝酒的酒具,那都不是随随便便拿个杯子来用的。不信,就跟我一起去瞧瞧吧。
有酒,还得有个好杯子
从哪儿说起呢?
当然得从李白说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酒仙”呐。他有一首诗,“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咱先不管他这一首诗里所说的“一日须倾三百杯”到底能把人喝成个啥样子,咱还是先来说说他诗里面的“鸬鹚杓”“鹦鹉杯”究竟是个啥。
“杯”不用说,一定是喝酒的杯子。那么“杓”是什么呢?这就得先从唐朝人喝酒的习惯说起了。
唐朝人喝酒不像咱们现在,拿起酒瓶,把酒朝杯子里一倒,仰起脖子就喝下去了。唐朝人喝酒麻烦,得先把酒倒进大酒樽里。等等,啥是“樽”呢?读过中国古典诗词的人都见过这个字,“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焉”“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关于带“樽”的诗句那真是数不胜数。好多人以为樽就是我们现在饮酒的杯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虽然它们同属酒具,但樽却比酒杯大得多,而且中间可以点火用来温酒。自打商周时期人们就有这饮酒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先把酒在樽里温热了,然后用“杓”挹酒喝。所以这个“杓”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勺子。
不过到了唐中叶以后,这种饮酒的方式有了改变,因为这个时候酒壶出现了,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酒壶还不叫酒壶,而是叫作“注子”。有盖儿,有嘴儿,还有个手柄。这其实和现在的酒壶还是有区别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酒壶,光秃秃的,很少有带柄的。那么这个柄是什么时候被拿掉的呢?说到这个,其实还有一段小故事。
话说唐文宗时期,宫里的太监太猖狂了,根本不把文宗放眼里,不管大事小情,都还想替文宗拿个主意。文宗也是名有志青年,也想成就一番事业,想独立自主地做一回皇帝,就和一个叫郑注的大臣谋划着想把宦官们全部都杀掉。结果,消息走漏,反被宦官们占了风。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甘露事变”。事变之后,宦官们当然还不能把文宗怎么样,但郑注这样的大臣自然就成了“烈士”。宦们杀了郑注,但依然觉得不解气,他们找了只“注子”(和郑注名)来,去掉手柄挂在梁上,大概是把郑注上吊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后来这只去了手柄的“注子”反倒被人们觉得更好用了,慢慢就开始流行起来了,而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偏提”。偏提使用更方便,配合着酒杯,成了一种新的饮酒习惯。
好了,我们再来说酒杯。
唐朝酒杯兼容了实用、观赏、收藏与馈赠于一体,所以价格往往贵得惊人。
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里,展出着一件稀世珍宝,它虽然只是一小小的酒杯,但却可以抵得上半个香港。这是一段小故事,据说当香港还没有回归的时候,英国女王来中国访问,瞧见了这只酒杯,爱得不得了,当时就说,只要能把这只酒杯送给他们英国,她愿意半个香港做交换。
当然香港后来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要回来的,而这只稀世珍品现还安然无恙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它的名字叫作“镶金兽首瑙杯”。
这么个极具个性的酒杯,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公元前15世纪腊人的兽首角状杯,也叫作“来通杯”,是用来灌注神酒的。所以在西方,来通杯是被人们当作圣物一样看待的。
大唐是一个万国来朝的大时代,长安就是全世界文化交流的心,而大唐人民则胸怀天下,吸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优秀文化与文成果。这些外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与长安的本土文化相合,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便是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下的产物。
再来看一只美到让你惊叫的杯子。它也是唐人喝酒的器具,要到现在,估计你只有将它高高供起来瞻仰的份儿,用来喝酒,实在太舍不得了。
这就是水晶八曲长杯,如假包换的水晶杯。水晶有多珍贵我在儿就不多说了,重点我要说这杯子的式样。这式样叫作“曲长杯”,最早出现和流行在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始自公元224年651年灭亡)。这种杯子的特点是长椭圆形的多曲瓣状,不同于我特有的圆形的杯体。尤其这只曲长杯的制作工艺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它的杯壁,薄如蝉翼,厚度只有半毫米。
最后再来看一只极尽奢靡的酒杯,它的名字叫作掐丝团花纹杯。
黄金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时代,中国最迟在商代也已有了黄金制品。但即使在今天,黄金也是极其有的贵金属,市面上一克黄金的价格大约要在三四百块钱左右。而一千多年以前的大唐,黄金则更为稀少。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住上社会对黄金器皿的追求与喜爱。那是一个太平盛世,社会的繁荣富也为他们提供了拥有大量黄金的可能,所以唐代的金银器制作是非常发达的,制作工艺也相当考究,花样更是丰富多彩。它们被大量用饰品与生活用品之中,其中也包括酒具。
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只掐丝团花纹金杯一样,百分之百纯打造,通体金光夺目,十分耀眼,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杯体上的掐丝团花饰纹,精致细微,真是巧夺天工。
掐丝是一种金属制作工艺,制作的过程是先将金子打成极薄的金片,然后再将金片切成细丝,盘成花的形状,最后用粘合剂粘贴在杯壁上,既有东方色彩,又兼具了西方特征。所以,这只金杯也是东西文化结合之下的一件工艺品,看起来奢靡华贵又带有典型的异域情调。
瞧,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位,就是一位和我一样靠写字过生活的人,一年下来赚的稿费维持个生活还紧紧张张的,哪儿还有闲钱去置办那么精致又昂贵的酒具?此人姓牟,虽然清贫,但却依然好酒(无酒难成诗吧,这是大唐文化人的习惯)。他要请朋友喝酒,但是买不起好酒杯怎么办呢?牟先生有办法。他带着朋友,划着小船,到湖中心折一叶绿荷就当了酒杯,这样喝酒的创意,竟然也成了大唐饮酒界的一件雅事。
国酒PK洋酒
白居易非常有名的《赠刘十九》里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哥俩喝酒绝好的境界,天气有些寒冷,又不能去逛街,干点儿什么好呢?炉火烧得正旺,挺暖的,不如就着这炉火来两杯?
他们喝的是什么呢?他们喝的是“绿蚁酒”。就这酒名字,疑了人类将近一千年。大伙都在琢磨,大唐人可真厉害,把蚂蚁泡酒就喝了,而且还是绿色儿的蚂蚁,这样的蚂蚁怕是不好找吧?
其实不是这样。绿蚁酒不过是一种米酒,但却是绿色的,只是这种绿蚁酒的制作方法如今已经失传了,所以它究竟是个什么味道,们现在是无法知道的。但从白居易的另一句诗“香开绿蚁酒,暖拥绫被”看起来,这绿蚁酒该是十分香的了。
白居易不光爱喝绿蚁酒,他还说“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可见在白居易的心里,这世上最好喝的酒其实要属这黄酒。这酒有多好喝呢?估计现在有一半的人都尝过,它其实就是我最熟悉的黄米酒。论起味道来,浙江绍兴的怕是要排第一,其中最名的当属花雕。
你问我什么?唐朝人喝不喝白酒?那咱是不是得先把啥是白酒搞清楚了。
中国人说的白酒,还有个名字叫烧酒,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喝过,反正我喝过,这酒一入嗓子眼就有种浓烈的刺激感,火烧火燎的,酒这名字估计就是这么来的。到底唐朝人喝不喝烧酒呢?李时珍《本草纲目》里面有句话:“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瞧,意思是咱们中国人到了元代才学会了烧酒的制作工艺。
懂点酒的人都知道,烧酒其实是蒸馏酒,它同咱们前面说的黄不一样,黄酒是通过粮食发酵酿成的,烧酒却是经过蒸馏技术酿的。虽然中国一直都以古老的文明引以为傲,但我们必须承认,关于蒸馏技术,我们的确是在元代以后才开始掌握的。因此,唐朝是没有烧酒的。至于说现在有些酒商动不动宣传他们厂里的白酒历史至少有一两千年这样的话,实在是有点吹得没边儿了。
说起来,最早在汉魏时期,其实就已经有了葡萄酒,但那个时候的葡萄酒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原装正品外国货”,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不会种葡萄,更不懂得葡萄酒的酿造技术。所以说,葡萄酒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正宗的“洋酒”系列。
直到唐太宗时期,才开始有了国内加工生产的葡萄酒,这事儿记在一本《册府元龟》的书里,说是太宗当时攻打西域一个叫作高昌的小国,战利品里就有一种叫作“葡萄”的植物,他把葡萄种在了长安附近,长出果实以后,又找高昌人教长安人葡萄酒的酿酒技术,于是长安人才喝上了葡萄酒。
不过那个时候的葡萄毕竟是外来物,没有大面积种植,所以葡萄酒非常珍贵。因此,也就有了其他的水果酒来代替葡萄酒,比如用郁金香来调味的酒。
郁金香也是个外来品,是从波斯和印度传进中国的。据说郁金香的香粉既是一种治疗内毒的药物,也可当作香料来使用。在唐代,人们就用郁金香的香粉来调酒。李白有一首诗里说,“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他在这里同时提到了唐代的两种洋酒,一种是郁金香酒,一种是琥珀酒。
琥珀酒是从波斯进来的,同时来的还有一种玛瑙酒。老杜诗“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中的“琥珀”和“玛瑙”说的其实都是酒。这两类“洋酒”在当时的文人中间应该是非常流行的因为不光李杜,还有很多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提到过这些酒。“琉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先不说这酒的味道如何,经诗人这么一描写,就已经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除此以外,大唐的洋酒系列里,还有一种叫作龙膏酒的洋酒,是西亚一个藩属国进献给唐宪宗的。据说这种酒“酒色幽黑如纯漆”藩属国贡使说,这是用当地特产的一种鳄鱼经特殊工艺泡制的,不可以补气血,壮筋骨,驱湿邪,滋心养肺,还可以“延年益寿”。宪宗一听,好奇心起,开坛即饮,味道果然与众不同,从此就放不下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反正自从他喝了这龙膏酒以后,真就觉得神清气爽飘飘欲仙了。
生意兴隆的“酒吧业”
有酒,就得有个喝酒的好地方。唐朝人的性格热情奔放,大都不会一个人闷在家里自酌自饮。李白不是说了吗,就算是剩下一个人那也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酒,总得人多了才热闹,以才会有酒吧这种场所的存在。
唐朝的酒吧叫作酒肆,通常门口都会“旗帜鲜明”,远远就能得到。“试问酒旗歌板地,今朝谁是拗花人”,这酒旗就是大唐酒肆最鲜明的标识,叫“旗望”,挑在酒肆的大门口,多用青白布制成风一吹,“啪啦啪啦”地招展着,很是迎人(长安方言,招人喜欢的意思)。
陪酒女郎也是个职业,无论现代还是唐代,她们一直都存在。只不过要想在唐代做一名合格的陪酒女郎,好像比现在更不容易。因为除了喝酒,琴棋书画样样都得会一点,不然怎么应付得了酒桌上的那些文化人呢?
对于她们的培训是从小就开始的,得学吹拉弹唱,还得懂诗词歌赋。哄酒宴上男人们高兴的时候,得能歌善舞说笑话;陪他们解闷聊天呢,得吟诗做对像个女秀才。所以唐朝的陪酒女郎,多半都是才艺双绝,外带一个好相貌。
这些女孩子在当时被叫作“酒伎”,一桌酒宴上往往都坐好几个。酒宴上重要的客人,至少需要两个酒伎来作陪,一边劝酒,一边逗乐,人称“两头娘子”。两头娘子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无论她有多么会唱会跳会写诗,都不过是社交场合里的陪衬品。所以在唐朝,良家妇女轻易是不参加什么酒宴的,万一不小心被当作两头娘子,那人可就丢大了。
论说起来,这两头娘子的服务应该已经算是够周到了,不过,大唐的男人天生都有着猎奇的心。这两头娘子再好,总是司空见惯了的,于是胡姬的生意自然就好起来了。
胡姬,就是大唐时代的洋妞。
在唐朝,随着经济文化的对外开放,长安聚集了很多的胡人。他们将他们的文化与风俗一同带进了长安,一度竟在长安刮起了胡风热,而胡人的女子——胡姬自然也就很受大唐男人的喜欢。
胡姬长得与中原女子是不一样的。高鼻梁深眼窝,性格热情放,尤其是这些胡姬个个能弹会跳,动作大胆撩人,眼神妩媚难挡,所以使得五陵少年成天围着她们转,连李白的诗里都说:“五陵年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胡姬一入长安,大部分都加入了长安的酒吧业。她们的酒肆与安传统的酒肆不一样,卖的多半是“洋酒”;她们的服务,与两头娘子也不太一样,胡姬的服务显得更火辣,也更会撩拨人。尤其是她跳的舞蹈,一时间竟引领了当时大唐的文艺时尚,就连杨玉环也在里学着跳。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胡旋舞”。
胡旋舞最早传到长安还是在北周时期,为了能够达到兄弟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北周皇帝决定和突厥国的可汗做亲家。可汗一听高了,大大方方地就把女儿送到了长安,陪嫁的队伍里不仅有黄金宝,还有一支三百来人的突厥乐队,在这支乐队里就有一批会跳胡舞的突厥女子。如果史料记载没有错的话,这种转起圈儿来好像一风的舞蹈就是她们带进长安的。那一年,是公元568年。
后来到了唐朝,随着到长安的胡人越来越多,会跳胡旋舞的胡女也早就不只是宫廷乐队里的宫女了。她们在酒肆里一边跳舞,一卖她们的“洋酒”,很快就兴旺了长安的酒吧业。
当然,或者也可以说,现在的酒吧里,再也找不到可以让人诗性大发的胡姬女了。这也是个理由。
唐人酒桌上的那些事儿
无论酒伎还是胡姬,其实都是男人酒宴上的点缀,说到底,都是为了给男人找乐子的。唐朝酒桌上的乐子离不了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她们通常是酒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艳菜,有色,有香,有的时候,也有些“权力”。
这个权力,是由酒桌上的游戏赋予她们的。
唐朝人喝酒不会是两个杯子碰一块,说句“先干为敬”就完事的,既然酒席宴上总是要寻乐子的,那就离不了玩些小游戏;既然是游戏,就要有个游戏的规则;既然有规则,就得选一个执行规则的人出来,这人在当时叫作“席纠”,或者叫“觥纠”,又或者叫“酒纠”。他们是酒桌上最大的官儿,凡是坐在酒桌上的,管你多大的人物,也不论长幼,都得听这酒官的。而这酒官,通常都是由这些酒伎担任的,有点儿像游戏裁判的意思。
那么就有人要问了,唐朝人的酒桌上一般都玩些什么游戏呢?是不是也是玩色子、比大小或者玩个老虎杠子啥的呢?你可千万不要这些,如果到了大唐人民的酒桌上你给他们讲这些,估计他们可能把你轰出去,因为人家唐朝人民酒桌上玩的游戏,可远比这些高端气上档次得多啦。
先来看一种比较斯文的游戏,这游戏的名字叫“律令”,有点似于文字游戏,比较适合于一些女人和文人。举个例子,唐朝有本奇小说,叫作《游仙窟》,说的是一个姓张的书生艳遇两位美女的事。故事里有一场酒宴,其中玩的游戏就有一个律令。做酒官的是中的一个美女,她设了一个令,说要取古诗中的句子,另一个美女头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用的《诗经》里的四句诗,而且是讲男女爱情的。张书生立即就对:“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也是《诗经》里的,也是讲爱情的。瞧,我这么一说,是不是觉得人家唐朝人这酒桌上的戏,玩得巨有文化?要是没多读上几年书,哪儿敢上这场面?
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吓得你纵然真的回到了大唐,也不敢再他们的酒桌了?不用怕,其实唐朝的酒桌上,律令也有能简单玩的,比如拆字令,如果有一姓李的站你身边,你出“李字为十八子”,对面接的那个人接“张字为弓长”,这个令就算接下来了。如果咱的肚子里真没喝下那么多墨水的话,这个总还是可以玩玩的。
假如连拆字令咱都玩不了,那么这种斯文人玩的酒令看起来就真的不太适合你了。没有关系,唐朝人的酒桌上,还有一种游戏叫“骰盘令”。简单说就是用“掷骰子”的方式来决定谁喝酒、喝多少,有点近似于我们今天的掷色子。但即便是这么一个简单随意的游戏,有的时候也能被大唐人玩出诗意与浪漫来,不信就来看看这两位大诗人是如何玩的吧。
当年大诗人杜牧跟张祜去泡酒肆,诗人嘛,总是有些小风流的。杜牧看上了席上的一位美女酒伎,突发奇想,就想看一下人家姑娘的手到底长啥样(唐朝姑娘的衣服袖子都长,一双玉手是轻易不示人的),就提议玩个骰盘令。结果,人家姑娘的一双玉手一直藏在袖子里,即使扔骰子的时候也没有伸出来。这下可让杜牧失望透了,随即写诗说:“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一听,哟,我这哥们想看一下姑娘的玉手却看不着,心里急得直发痒了吧?随即小花花肠子一转,立即就说:“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意思是说,告诉她说钗掉了,她总得伸手捡吧,这样的话,手指尖不就露出来了吗?
瞧瞧,唐朝人教我们的不只是喝酒,还教会了我们怎么去撩妹——多读书,有文化,最好还能顺嘴来句极具挑逗性的诗。怎么样,你行吗?
都不行?那可有点为难了。看起来,只能玩玩抛打令了。抛打令简单,估计每个人小时候都玩过。桌上摆个彩球,行令的时候,一边伴奏一边传球,传到谁的跟前,谁就得接受惩罚——这不就是击鼓花吗?
没错,抛打令差不多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击鼓传花,一般惩的内容也无非是喝酒或表演歌舞,实在不行,来个绕口令也可以。来真到了大唐,咱要是实在没有两下子,就只能玩玩这抛打令了。
等等,你这就要端起酒杯来喝酒了吗?慢着慢着,在大唐人民的酒桌上,你要是就这样端起酒杯来一饮而尽的话,你以为你豪爽,大唐人民可要说你不懂规矩了。
第三节 我们喝的不是茶,是文化
刚刚说完了唐朝人酒桌上的那些事儿,突然就想起了从前听到的一句话,这话说的是现代人酒桌上最怕三类人,一是戴着眼镜片儿的,一是口袋里揣着药丸儿的,还有一类是头上梳着小辫儿的。这三类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上了酒桌不喝酒,别人还不敢使劲劝。戴眼睛片儿的多是文弱书生,一杯酒就能撂翻的;吃药丸儿的有医嘱,酒可千万碰不得;梳小辫儿的就更不得了,娇里娇气地说一句“我从不喝酒”,得,她的那一杯还得你来替她干了。
当然,除了这三类人,现在还得再加上一类,那就是手里握着方向盘的,纵然他自己想要喝,交警也不答应呀。于是,“以茶代酒”就成了常有的事儿。
“以茶代酒”不是这几年才时兴的,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桌上,虽说既没有戴眼镜片儿的,也没有吃药丸儿的,也没有梳小辫儿的,更没有手里握着方向盘的,但偶尔也会遇到因为各种原因害怕喝酒误事的,于是以茶代酒就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的茶还不是十分普及,名字也不叫“茶”,而是叫“荼”“茗”,或者“苦菜”,而且那个时候的茶,也还只是南方人的喜好,北方人不仅不喝,还时不地嘲笑一下南方人,把个苦菜叶子喝得那么有味道。
茶,是可以这样喝的
茶的真正普及是从唐代中期以后开始的,准确地说是在唐玄宗开元盛世以后。
一开始,北方老百姓是不喜欢喝茶的,我刚才说了,茶最早只属于南方人。据说后来有个南方老太太为了把她的茶叶卖到北方来,跑到长安经营了间茶叶铺子。可是长安人根本就不愿意接受这种略带苦味的“菜叶子”,于是老太太就想了一个办法,她每天都在门口茶叶,让茶叶的香味弥漫得满街道都是,长安人闻到了都问,这是么呀这么香?老太太揭开谜团,神秘地告诉大家说,这就是“茶”从此,长安人逐渐就爱上了喝茶。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真假很难考证。在一本《封氏闻见记》里记录了一段有关茶的故事,这回说的不是老太太,而是唐朝的一个和尚。这位和尚天天教人打坐参禅,不能吃也不能睡,于是就拿了叶给信徒一起喝。因为茶叶有提神的功效,所以很快也就为大众所受了。
现在,咱们就一起去观摩一下,唐朝人是如何喝茶的吧。
在我们的眼前有一釜即将煮沸的水(注意,我用“釜”字,而不是“锅”字,也不是“壶”字。“釜”是古人用的一种炊具。如果我说“锅”或“壶”,那就太没有时代感了),眼看着水面上已经漂起了像鱼眼睛那么大的水泡时,取适量的食盐加入水中;很快,水面上又沸起了小珍珠似的水泡。这个时候,要拿一只小瓢(注意一定是“瓢”,而不是不锈钢勺子),盛出一瓢水放在旁边,待稍后会有用;现在,再用一只竹?(竹子做成的一种夹子)一边慢慢地搅着水,一边把一撮茶末倒进水里,再继续搅,一直要搅出“汤花”来,然后把刚才晾在瓢里的那一瓢水加进来,待有更多的汤花浮出来的时候,这茶就正到火候了。
这是唐朝人喝茶的功夫,叫“煎茶”。煎好的茶要赶紧离火,不然就煎老了。“老茶”唐朝人是绝对不会饮用的。所以,掌握好煎茶的火候就成了一门学问,擅长煎茶技术的人在当时被称作“茶博士”,不过这个茶博士和咱们现在茶馆里的茶博士可不一样。当时的茶博士那还算是一种很有身份的职业,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了的。你一定听说过“陆羽”这个名字吧,他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茶博士,写过一本书叫《茶经》,里面谈的全是茶,产地、品种,如何制作,如何煎煮,哪儿的水煎茶更好,哪种器具更适合盛茶……总之是一部有关茶的百科全书。尤其是这煎茶的诀窍,陆羽在这本书里,讲得真是出神入化,花样百出。他的茶甚至可以加上葱、姜、大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一起煎煮,这哪儿是我们今天喝功夫茶的那套本事能够比得了的呢?
陆羽之后,到了唐朝末期,又出现了一种点茶的方法。这种方法更玄妙,是把茶叶熬制成膏状,放在一只小茶碗里,然后给茶碗里一点一点地注水(注意,这水一定要是烧开的水)。不过,这注水可是非常有讲究的,快和慢,注在什么地方,一点儿都马虎不得。据说会注水的人,能够随着水落茶膏,升腾起各种奇异的景象,鱼鸟花虫,飞禽走兽,会瞬间出现在汤纹水脉里,真是比魔术师的手还要玄幻呢。
好马配好鞍,好茶也得配好碗
唐朝人喝茶能喝出这么多的花样来,跟他们对于喝茶这事儿的挑剔程度是分不开的。我说他们挑剔,一点也不夸张,水要用什么样的水,茶叶得是什么季节的茶叶,包括茶碗,那都不是随随便便乱用的。哪里会像我这样,一早上起来,捏几片茶叶放在玻璃水杯里,往饮水机上接点热水泡着就喝了。
我这朋友所钟爱的西湖龙井,大概在咱们现在就算得上是名茶好茶了,不过在唐朝那会儿,它的名次可要排后很多了。《茶经》对当时的茶叶做了排名,说湖州的茶最好,常州的排第二,而宣州、杭州等地的茶叶就要居下了,苏州的茶根本排不上号。所以,不光是龙井,包括碧罗春,也同样没有跻身名茶的行列。
唐朝人最看得上的茶叶,还是贡茶。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管是啥,凡是带了“贡”字的,品质一定差不了,因为只要带了“贡”,那就一定是要献给皇宫里的,贡米是,贡茶也是。每年赶在清明以前茶叶刚刚露头儿时,摘下来,烘制好了,再赶紧送到宫去。不过,那么多茶叶皇帝一个人也未必喝得完,他有时候心情好,就会大大方方地把这最好的茶叶赏赐给大臣们。所以,这上品的上品茶,也就成了上流贵族间茶室里的顶级配置。
但有了好的茶叶还远远不够,唐人精于茶道,就连煮茶的水也分挑剔。《茶经》里说得很清楚,要以山泉水最好,江水次之,井又次之。以这个标准,我们平时用的纯净水不知道该划在哪个档次自来水又该是哪个档次呢?
当然,陆羽没见过矿泉水,也没见过自来水,但即便见过,挑的唐朝人也是不会用的,尤其是那些钱多到没地儿使的。就拿唐武时期的宰相李德裕来说吧。这人当时就住在长安,但是他不喝长安水,因为他听了陆羽的话,知道江南惠山的泉水最好,所以每次都长途周转把水从惠山运到长安用来煮茶。那可是数千里路啊,就为口茶,这可是要费多大的周折啊。
最后咱们再来说说茶碗。
说“茶碗”,并不是太专业,其实唐朝人喝茶的茶具,主要是盏。咱们现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就会看到这种茶具,一个带盖儿茶杯,底下有个茶托,喝茶的时候一手托着茶托,一手慢慢掀开茶儿,轻轻地呷一口茶:好茶!
但如果你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唐以前的人也是这么喝茶的,那这个导演可就有点历史盲了,因为茶托是在唐以后才有的,最早人们喝茶,只有杯子,没有托儿。直到唐德宗年间,名将崔宁的千金病了,丫鬟给她端了杯茶,要么是这小姐太娇气,要么是这小姐真是病得不轻,她嫌这茶烫手,就让丫鬟给她拿个碟子托着。这一托,咦,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不烫手了。但是,茶杯托在碟子上并不是那么稳当的,丫鬟一不小心就会把杯子打翻。于是她又想了个办法,找个环状的东西,固定在盘子的中央,这样杯子就不容易被打翻了。
唐朝人茶具的式样虽然和今天的已没有多少区别,但在质地上却要丰富得多。除了金、银、玉器以外,还有玛瑙的、琉璃的。当然,用得最多的还要属陶瓷。
无论金、银、玉器,还是玛瑙、琉璃,毕竟都是有钱人使用的玩意儿,大多数人对于茶具的选择仍然是瓷器,尤其瓷器本身所带有的颜色,配合茶的颜色,会让喝茶成为一种从味觉到视觉的完美享受。
陆羽的《茶经》里说:“碗,越州为上。其茶具类玉类冰而益茶。茶色绿。”瞧,这陆博士说得已经非常明白了。他说在茶具里,选越州瓷是最好的,因为越州瓷的颜色又像冰又像玉,与茶那清透碧绿的颜色简直是绝配。所以,大诗人们都说什么“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又有什么“越瓯荷叶空”,还有什么“越犀玉液发茶香”,说的全是清透的茶配上越州瓷以后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与越州瓷颜色相近的还有一种岳州瓷,陆羽对它的评价是色青,宜茶,据说用岳州瓷盛茶,也是明艳可赏的一种效果。
与越州瓷和岳州瓷同样能与茶绝配的,还有一种大邑蜀窑烧出来的瓷器,这种瓷器薄而坚致,色白声清,就连老杜当年在四川时,都说“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群家白碗胜似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这诗不是老杜的绝品好诗,但诗里面的瓷却是茶具里的精品好瓷,如雪似玉,托着淡淡的一杯清茶,那样的意境,远比老杜的这首诗要美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