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奥茨冰人
在本章开始之前,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回答我早已经想好,在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火葬,穿一身合身的衣服,埋在一个舒适的地方,身边放一些日常使用过的物品,我用了多年的相机,戴了很多年的结婚戒指,最好还有一个密封保存的盒子,里面放着我和最爱的人的照片、我的日记本、我写过的稿子等。千百年后,等后世的考古学家来发现我,他们或许能够从我随身携带的物品中,还原出我那稍显平淡的一生。但这一生,却会因为考古学家的解读,注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
其实,像我那样精心准备的“身后”空间,含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遗存,被考古学家赋予了一个颇为浪漫的称呼:时间胶囊(Time Capsule)。在这个胶囊里,时间是被浓缩的,一旦被打开,就会释放出极大的能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闻名遐迩的庞贝古城就是一个“时间胶囊”。公元79年,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瞬间掩埋了庞贝古城,那里的一切,房屋、居民、牲畜,乃至于时间,仿佛定格在了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也为后世的我们,完整保存了当时的生活方式。
这一章我们要聊的遗址现场,也是一个“时间胶囊”,它没有庞贝古城那么庞大,但却足够有趣。
● 围观考古现场:穿越5000年的冰人
故事发生在1991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赫尔穆特·西蒙(Helmut Simon)和他的妻子埃里卡(Erika)两人都是登山爱好者,此刻他们正在攀登奥地利与意大利边境上的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我们都知道,是世界著名的登山圣地,无数的户外爱好者都想要征服它。夫妻俩已经爬到了海拔3210的Tisenjoch山脊附近,周围人迹罕至,前进的道路变得愈发艰难。就在这时,西蒙突然发现前面山谷的河床下面若隐若现着一团黄色的不明物体。好奇心驱使着他慢慢向前走去,等到他看清楚之后,便惊恐地喊了起来:“是个人!是个死人!”
只见一具尸体面部朝下,赤身**地,趴在冰块里一动不动。看着因为冰雪融解而露出的茶褐色头后部和肩部,西蒙夫妇以为这只不过是一具几年前的登山遇难者的遗体罢了。毕竟每一年,都会有数十名登山者在阿尔卑斯山丧命,他们有的因为雪盖开裂,掉进十几米深的裂缝而死亡,有的则因为失手从山上滑落而丧生。这一具尸体,或许就是其中某一位可怜的人。
西蒙夫妇仔细地查看了一下尸体,发现尸体早已萎缩得不像样,如同一具干尸一般了。看来,这具尸体死了有好些时间了。但让他们疑惑的是,这位遇难者浑身**,既没有穿登山服、背登山包,周围也没有任何登山工具。
这实在是有点蹊跷。带着种种疑问,西蒙夫妇决定放弃这一次的登山计划,拍了一张现场照片,下山后立刻向奥地利警方报了案。
一开始,警察只把这个当做一起普通的失踪案,他们派了一个救援队,试图将遗体从冰块中营救出来。没想到当时的环境特别恶劣,救援难度非常大。救援队员想尽了各种办法来破冰。他们看到旁边刚好有一根木棍,就顺手拿过来撬冰,结果当然是毫无效果。接着,他们又用充气钻来碎冰,结果不小心破坏了尸体的臀部。
这实在是有点痛心,救援队员随手拿起的木棍,后来经过研究,其实是一把古人使用过的弓,而被破坏的臀部则可能会对后续的研究造成巨大影响。当然我说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了,毕竟当时的救援队,都以为这是一名不幸遇难的登山队员。
到了第五天,遗体才被艰难地“营救”出来,连同附近散落的一些物品,一起被运下山保护了起来。
但是,在对遗体及其物品进行初步检查之后,奥地利当局觉得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我们来看看被一起带下山的有哪些物品:一些兽皮、一把铜斧、一把匕首、一把木弓,以及装着弓箭的箭袋。这看着哪是一位登山者,这分明是个全副武装的猎人啊。
于是,他们请了一名叫做康拉德·斯宾德勒的考古学家来做了简单的分析。他仔细考察了物品中的一把铜斧,根据它的样式和做工,结合类型学分析。斯宾德勒初步判断,这具尸体至少有着4000年以上的历史……
“阿尔卑斯山上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尸体。”消息一放出来,无数学者立刻趋之若鹜。有的学者通过提取部分露出的骨骼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结果出乎意料:这具尸体生活在公元前3350年到31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比之前预估的4000年,整整早了1300年。这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也就比埃及最早的木乃伊早个大约1000年,和我国的良渚文化的年代上限相当。而目前为止,我们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发现的,都是古人们留下的遗物,即使是古人的遗体,也都是一堆堆皑皑的白骨。
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冰冻木乃伊。由于它是在阿尔卑斯山的奥茨山谷发现的,因此被命名为“奥茨(Otzi)冰人”。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奥茨山谷位于意大利和奥地利边境的交界处,最初冰人是由奥地利当局保管的。但意大利政府认为,冰人是在自己国家这一边发现的。争执了几个回合后,双方谁也不服谁,最终决定各自派遣测绘专家对冰人发现的地点进行严密的测量。结果是,冰人发现的地点是位于距离国界92.56米的意大利境内一侧。所以现在,冰人被保存在位于山脚下的意大利博物馆。
● 巧合中的巧合
现在,我们又得抛出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奥茨冰人,究竟是如何保存下来的,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
我们知道,一具尸体能够摆脱时间的侵蚀,除了类似埃及木乃伊那样采用了复杂的人工手段外,其他大多数都是由于偶然的原因,是环境和运气的双重结果。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环境。奥茨冰人死在了海拔3000多米的雪山上,常年的冰雪将奥茨的尸体掩埋在厚厚的积雪之下,死亡后迅速冰冻,这极大地阻止了微生物的滋生,延缓了尸体的进一步腐化。所以即使经过了数千年,奥茨的各个身体器官还是保存完好,只是因为脱水的原因变得干燥罢了。
讲到这里,一些学理科的同学可能会反驳:“冰川它本身的运动难道不会对尸体造成破坏?”的确,在重力的作用下,冰川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而被冰川裹挟的尸体,它的组织器官很容易受到冰川运动的影响发生位移。根据研究,阿尔卑斯山冰川大约每年移动30米,照这个速度估算的话,仅仅需要几百年的时间,奥茨冰人的遗体就会达到融冰底部的边缘。
可事实是,奥茨冰人身体的各个部位都保存得很完整,丝毫没有被撕裂的痕迹,为什么呢?
这就得提到另一个巧合了。原来好巧不巧,奥茨冰人死后倒下的地方,正好是一块岩石的凹地。这是一个天然的、稳定的冰柩,冰川只会不断地在尸体的上方流动,而不会对尸体产生任何影响。
而更巧合的是,如果不是因为气候的变化,一场来自撒哈拉的风暴在冰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土,冰雪吸收阳光融化后,露出了暗黄色的皮肤;如果不是因为西蒙夫妇恰巧经过此地,又好奇地向前看了看,那么我估计,奥茨冰人或许还得在这雪山中孤独地待上好些日子了。
● 时间胶囊
在一开始,我们提到了时间胶囊这个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茨冰人就是个完美的时间胶囊。它保存完好,四肢、皮肤、内脏都毫发无损,甚至消化道中的残留物都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它死前携带的工具,铜斧、匕首、弓箭,就放在它死前的位置,没有被人扰乱过。所以,奥茨冰人对于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来说,简直就是个宝贝疙瘩,从它被发现的那一刻起,无数的研究者都想对它进行研究。
最初,因为受限于技术条件,冰人一直被放在一个零下六摄氏度、湿度99%的恒温恒湿的特制储藏室中,发现之后二十余年来,一直冷冻保存着。这样的冷冻状态,对于调查研究是很有局限性的,研究者只能观察身体表面,但是胃、脑这些身体内部的器官却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东西。直到2011年,鉴于医疗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研究者们才向政府申请,对冰人进行完全解冻研究。
整个研究,专家们提取的样品多达149个。那么通过这些样品,研究者们发现了哪些有意思的信息呢?
最基础的,当然就是冰人的基本信息了。它是一名大约45岁的男性,身高约160厘米,体重50千克上下,穿着38码的鞋子。这些体貌特征,也比较符合当时欧洲新石器时代晚期成年男性的平均数据。
研究者提取部分骨骼进行DNA分析后发现,冰人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疾病:乳糖不耐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体内不产生分解乳糖的乳糖酶,如果摄入大量乳糖,会产生腹泻、腹胀这些症状。乳糖不耐症是由基因决定的,大多数白人他们终生都能够消化乳糖,而像我们东亚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和美洲、大洋洲的原住民,则大多数不能。对的,你我,包括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都有乳糖不耐症,但为什么大部分人平常喝牛奶没事呢?因为这只有摄入超过一定量之后才会出现。这一发现至少表明了,在冰人生活的那个时期,生活在阿尔卑斯的人们的基因还没有开始分化,之后由于牛、羊等家畜的驯化,人们开始日常摄入奶制品,基因逐渐变异,到现在,85%生活在阿尔卑斯的现代人都能消化乳糖成分。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在冰人的胃里提取出了一个200克重的硬块,这是冰人临死前所吃的食物。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这里面包含了多种食物,其中就包括了动物的脂肪和毛发。这说明,冰人曾经食用过多种兽肉,吃的最多的,是一种叫做羱羊的山羊,它们生活于阿尔卑斯山,自古便是人类盘中美味。
胃里还检测出了小麦,并且还有用水加工过的痕迹。此外在肠内还发现了煤烟的粒子。这三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强有力的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已经懂得在小麦粉里掺水揉捏,然后用火烤制成面包了。5300年前,冰人已经吃上了面包。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面包发源于一万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东北部一个叫shubayqa 1的遗址发现了面包碎屑的沉积物样本,通过年代测定,这些碎屑的年代距今达14400年。这说明,那时候的先民已经学会用水搓揉小麦粉加以烘烤,这便是面包的雏形。埃及最早的烤制面包,大约是在八千年前,至今在大英博物馆还保存着珍贵的实物。但是,以前的发现,都是集中在像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这些公认的文化发达地区,而像阿尔卑斯山这样的“苦寒之地”的人们,居然也能吃上面包,而且还能吃到多种肉类,看来,这一地区的原始文化的生活水准,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 文身
在所有的研究中,我认为最离奇的,是学者们在冰人的身体上发现了61处褐色斑纹。这些斑纹样式各异,左膝内部是十字形的图案,腰部有6道长达15厘米的直线图案,脚踝处还有大量的平行线条。
一开始,研究者们不明白这些斑纹的含义,后来提取斑纹处的皮肤样本,分析其中的成分,发现这些颜色居然是烟煤,这证明了这些斑纹是文身的痕迹。
古往今来,人类都热衷于对用色彩和图案来装饰身体表面,以此来达到审美、崇拜或是显示社会地位等各种不同的目的。而文身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民族学资料的记载,最初的文身可能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生的,受伤的伤口无意间揉进了灰尘或沙土,愈合之后就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标记。
考古学中发现过很多类似的文身的案例。阿尔泰地区常年酷寒,那里的墓地因为常年积水冰冻不化,所以墓内的棺椁和其他遗物,尤其是一些有机物保存得非常完好。1948年,那里发掘出了一具女尸,被称为阿尔泰“冰公主”,她的身上有很多动物图案的文身,比如左肩上就文着一只仗着秃鹫喙和茸角的鹿。古埃及文明中也有类似的发现。19世纪末20世纪处,法国的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一具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第十四王朝的女性木乃伊,她身上的文身主要由菱形图案组成,分别文在了右侧大腿中部、左肩、胸部等等地方。
毫无疑问,冰人在自己身体上费尽心思、同时还要忍受疼痛刻下这些文身,肯定是带有某种目的的。那么,她为什么要文下这些文身呢?
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者们都没有给出很有说服力的解释。后来,一位名叫利奥波德·道尔福勒的针灸医疗专业的医学博士在仔细比对了文身所处的位置之后,惊人地发现,几乎所有位置都与现代针灸的穴位相吻合。例如,脚踝处的十字文身,与中医中的昆仑穴完全一致。在针灸中,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后方,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背部刻的三个文身,与胃俞、三焦俞、肾俞三穴吻合,它们分别位于腰椎部位。
更为巧合的是,在中医中,这些穴位均是治疗腰痛的穴位。昆仑穴,出自《灵枢·本输》,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腰痛等;胃俞、三焦俞、肾俞分别位于腰椎部位,主要治疗腰痛、背痛。所以利奥波德·道尔福勒博士大胆提出假设,这些文身体现了原始先民的早期医术和医疗,类似于我国中医中的针灸疗法,是为了治疗冰人的疾病而设置的。
之后,有研究者对冰人的X光照片进行了分析,发现冰人的腰椎前移,椎间盘有损伤,这说明,冰人活着的时候,腰痛得一定很厉害。这从侧面佐证了利奥波德·道尔福勒博士的假设。
写到这里,我不禁迷惑了起来。在我认知中,中医针灸疗法,是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公元200年左右,后汉时代编纂的《黄帝内经》,提到了“腧穴”,这应该是最早的有关穴位的记载。西晋时期的皇甫谧,著有《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而皇甫谧这凭借着这一部书,被后世称为“针灸鼻祖”。到了北宋时期,由于经过了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长期战乱导致了很多医药典籍在战火中佚失,所以当时的针灸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宋仁宗于是命令翰林医官王惟一督造针灸铜人两尊,从而为中医的腧穴定位统一了标准。这两尊针灸铜人被后世称为“宋天圣铜人”,全身共有354个穴位,内部中空。据说,在针灸会试的时候,铜人内部会注入水银,体外涂上黄蜡遮住穴位,应试者根据考官所报的穴位下针,如果扎中,则“针入而汞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针灸技术,是在数百年间知识和经验不断累积的基础上才形成的完整医疗技术,与之相似的疗法,却在距今5300年的冰人身上出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或者这要等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了。
● 稳定同位素分析
除了上面这些有趣的研究成果外,对奥茨冰人的研究,还引入了许多新型的科技手段。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考古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稳定同位素研究。澳大利亚地质学家沃尔夫冈·穆勒(Wolfgang Muller)通过提取奥茨牙釉质和骨骼中的同位素,结果发现奥茨是在阿尔卑斯山区的Eisack河谷中长大,人生的最后几年,才往西北方向迁移,在Vinschgau地区度过了最后的岁月。
这里主要依靠的,是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
在自然界中,氧原子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稍轻O16,另一种是稍重的O18。下雨时,含重同位素的水分子会最先落下。云飘得越高,水雾中所含重同位素就越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同位素的比率,来判断海拔高度。一般来说,海拔越高,降雨中的重氧同位素比率就越低。
而我们的水源,基本上来自于自然界的降水。当我们喝水时,氧同位素就会侵入我们的骨骼,渐渐地,骨骼中的氧同位素的比率就会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换句话说,知道了骨骼中的氧同位素比率,就能够显示我们所处环境的海拔高度了。
但是,有一处骨骼是个例外,那就是我们的牙齿。
我们的牙齿最外层,被称为牙釉质,一般来说,人的恒牙会在12岁左右完全发育成熟,一旦牙釉质发育成熟,内部的氧同位素比率就会被永远锁定,之后,无论你去往哪里,是平原,是丘陵,还是高地,它的氧同位素比例永远不会改变。
讲到这里,聪明的你可能发现了,人牙齿中的氧同位素,记录的是幼时的居住情况,而其他骨骼中记录的则是死前一段日子的居住情况。由于阿尔卑斯山区,从奥茨冰人所处的年代至今,气候变化都不大。所以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下,现代水质中的氧同位素比率应该和远古时代相差不多。
利用这些原理,穆勒提取了少量奥茨冰人的牙釉质和骨骼样品,然后与附近的现代样品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冰人牙齿中的O18同位素含量多于骨骼之中的含量,由此推论他早前在低海拔地区生活,后来迁至高地,两地间的海拔大约相差1000米。
问题又来了,这样的结论还是过于模糊,低海拔地区,具体是在哪里呢?这个,考古学也能够给你答案。
锶元素,是第二类主族元素,它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和氧元素一样,我们体内的锶同位素也与环境中的保持一致。而不同的地区,它们环境中的锶同位素比例各不相同,上海与苏州的比例不同,甚至静安区与普陀区的比例也不相同。
结果表明,奥茨冰人的童年,是在其死亡地东南方的谷地度过的。而这一片地区,符合条件的是只有Eisack河谷。巧合的是,Eisack河谷出土的石碑上,还刻有与冰人所携带的铜斧相类似的工具。而到了人生的最后几年,奥茨冰人才往西北方向迁徙,并最终死在了那里。
不过,他究竟因何种原因,离开了居住半生的家乡,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 冰人死亡之谜
冰人的最大谜团,是其令人费解的死因。这个原始人,究竟是因为什么,死在了阿尔卑斯海拔3210米的高山上呢?
这一问题,自从冰人被发现之日起,讨论就没停止过。一开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冰人是在外出狩猎时,突然遇到天气恶化,结果就被冻死了。这一说法直截了当,一度被广泛接受。
但到了2001年,保罗·科斯特纳博士在观察冰人胸部的X光照片的时候,有了新的发现。在照片上,冰人左肩的后半部位,有个约两厘米的黑影,隐约呈现出三角形的形状。通过对比研究,保罗·科斯特纳博士认为,这是弓箭尖端部分的箭镞。所以他推测,冰人的死因是由于中箭后引起的动脉大出血。
于是,一种叫做“祭祀说”的说法登场了。它的提出是大名鼎鼎的约翰·莱因哈德博士。他是著名的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曾在亚利桑那大学获得人类学学士学位,之后又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特别热衷于探险,从1980年起,就一直穿行在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地的高山上。1995年的时候,约翰·莱因哈德在安第斯6000多米的高山上,发现了著名的冰冻少女“胡安妮塔”。根据研究,“胡安妮塔”是作为印加帝国向神明祭祀的活人祭品而被杀害在高山上的。而巧合的是,冰人的死亡地点,也是在高山之上。根据这一共同点,约翰·莱因哈德博士认为,冰人很有可能是用于祭祀的祭品。
然而,前面我们提到的那次对冰人的全面检查,又对祭品说产生了挑战。这关键证据,就是科学家们从冰人的肠内提取出的植物孢粉。
植物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总称,它们都属于植物的生殖细胞。花粉是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产生的单细胞结构,它携带着**以方便受精。而更“低等”的孢子植物不产生花粉,只产生一种复制体,称为孢子。孢粉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几十微米,看上去微不足道,但对考古学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它有几个方面的特质。
首先,孢粉的外壁成分非常奇特,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高压、抗氧化的性质,能够适应各种极端复杂的环境,所以即使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孢粉也能够保存下来。其次,孢粉的数量非常多,毕竟它是作为生殖细胞而存在的,担任的是繁殖的任务,这又极大增强了保存下来的概率。最后,植物学家在对大量孢粉形态的观察中,发现不同植物孢粉的形态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孢粉的形状、表面纹饰特征等,就可以匹配出植物的种类。而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孢粉信息去解读古人的食、住、行等生活环境。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考古学研究和刑侦断案很类似,都是讲究通过证据来推理出结论。植物孢粉分析就特别能体现这一特点。不信?咱们接着讲下面的故事。
人在进食的时候,花粉会和食物一起进入体内,随着时间过去,经过小肠、大肠再从肛门排出体外。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链路。对冰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肛门附近检测出了枞木的花粉。枞木,又被称为冷杉,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中美洲及非洲最北部的亚高山至高山地带,比较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在大肠的中间部分,检测出了生于较低处的桦木、云杉的花粉。而在小肠末端,又检测出了枞木花粉。
根据这些花粉种类以及人类的消化速率,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冰人在临死前的行动轨迹:在死前55至33小时,他身处在枞木生长的高地。之后开始下山,死前12至9小时来到了桦木茂盛的山麓。再之后,他又登山穿越了位于山腹的云杉林,死前几小时回到了枞木生长的高地,最后死在了山顶附近。
也就是说,冰人在自己死前的两三天内,曾不断地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走。如果是作为被供奉的祭品,他肯定没有必要这样不停地奔波。看上去,反倒像是在躲避某种追捕。
“追杀说”于是应运而生。
不过,植物孢粉分析终究是间接证据,并不能让“追杀说”板上钉钉。那么,冰人究竟是祭品,还是被人杀害的呢?决定这场争论的重要线索,在那场解冻中终于被发现了。通过对从冰人脑内取出的样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冰人脑内有大出血,其体量足以让他死亡。而恰巧,冰人右眼上方有一处裂痕,从伤痕的形成状况和深度来看,可知这是遭人猛烈殴打的结果。
结合前面所说的箭伤,研究者们逐渐勾勒出了冰人死前的画面:在距今5300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全副武装的猎人出现在了阿尔卑斯山,为了躲避仇人的追杀,他不得不一路潜逃。长时间的跋涉耗尽了他的精力,在阿尔卑斯山山顶,他似乎已经无路可退,突然一支箭从背后射中了他,他应声倒地后头部撞上了地上的石头,导致脑内大出血,最终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