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描写形象,如临其境 文章五诀之“形”字诀
“形”字诀的法是“诉诸形象,如临其境,静物刻画,入木三分”。有这么一句话大家要记住,文章无形,家具无棱。写文章时要想办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讲我们来讲文章五诀的“形”字诀。
“形”字诀的法是“诉诸形象,如临其境,静物刻画,入木三分”。
有这么一句话大家要记住,文章无形,家具无棱。我们看到家里的木器家具,如果它没棱角、棱线,给人的印象就不深刻。所以写文章时要想办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个印象既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人物。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要选择形象。社会、生活和自然中的形象是很多的,我们要选择最典型的、最容易表现的、最容易打动人的那个形象。
二是怎么用好这个形象。有四个要点。第一是单纯地去写这个形象,把表形的基本功用足了,就像绘画里的素描写生,一笔就是一笔,要准确抓住个性,抓住要点。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里写到一个小官,一个反面角色,大家看看他的形象。
一次,一位县级的小官到我的办公室,身披呢子大衣,刚握完手,突然后面蹿出一个小童,双手托举一张名片,原来这是他的跟班。连递名片也要秘书代劳,这个架子设计之精,我万没有想到。刚说几句话,又抽出“大哥大”(第一代手机),向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报告他已到京,正在某某办公室,连我也被他编入了显耀自己的广告词。
下面看一看我写的居里夫人的形象,选自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百年前的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做,但比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是科学家出台亮相的形象。这是写人,那么写景呢?也是要经过选择,我这里给大家展示一大一小两个特写镜头。第一个是《草原八月末》。
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
写草原的宽阔,最后用几个独立的树作对比,这个场景就活了。
下面写的是一个小镜头,沙枣树。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
以上是第一种,直接写形,刻画够,写足它。
第二种说白了就是比喻,是用其他的形来比喻这个形,正比、反比、对比。我们叫借形写形,这样会让文章更生动。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若论外表,它既没有松柏的挺拔,也没有杨柳的柔美。但这种不平、不直、虬曲钩连、浑身是刺、貌不惊人的树却很内秀。它干生嫩枝,枝生“枣股”,股生“枣吊”,渐柔渐美。你单看这一尺来长的“枣吊”,她柔嫩得简直就是楚王宫里的细腰女子。真不敢相信这是从百年、千年老树上发出的新枝。“枣吊”两边互生着如美人瓜子脸式的叶片。叶面厚实,油绿如翡翠,背面有三道纹线,如美女画眉。这样梳洗打扮一番后,她才开始静心育枣。一到秋季,每个“枣吊”上都会吊着三五颗圆滚滚的果实,像一串串的红灯笼,满山遍野,迎风摇曳。
这是以美女来比喻枣树的美。
第三种情况是借形来写情。你想要表达一种感情,但感情是虚的,怎么办?为了能准确表达,好让人体会到你的心情,就要用一系列的形象来写。朱自清在美文《匆匆》里,想表达对时间不断地流逝感到很可惜,这样一种惜时的惆怅之情,具体他是怎么表达的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他便伶伶俐例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你看他用日光的移动,来写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惋惜之情,这就是借形来写情。
第四种是借形来说理。作者想讲一个道理,可以直接讲,但他偏不这样说,而是借个形象的东西来说,给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方面最有名的文章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是在讲一个道理,国家太老了,太旧了,清朝太腐败了,新生力量必定会战胜腐朽。他不直接说,而是用了七组十四个形象。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这些形象本身分别代表着进步和保守,他没有用概念的推理,而是形象迭出,让读者感到震撼和信服。
有时候光有一个“形”不行,还要把几个“形”组合在一起,来说明一个道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里有这样一句话:“两个男女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蜘蛛挂网怎么挂?两个树枝一接近它就能挂网。用蜘蛛挂网和树枝接近来比喻两个男女一接近别人就要造谣。这就是把几个形组合在一起,来说明一个道理。
好,文章五诀中的“形”字诀就讲到这里。
附 跨越百年的美丽
一九九八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做,但比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一八九六年一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光,这是人工放射性。一八九六年五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可以使胶片感光,这是天然放射性。这都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物质世界里是不是还有另一块全新的领域?别人在海滩上捡到一块贝壳,她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冰山露出了一角。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谓的化验室,是一个废弃的、曾停放解剖用尸体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至极,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比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比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零点一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它还会自动放热,一小时放出的热能融化等重的冰块。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这项开辟科学新纪元的伟大发现好像不该落在一个女子头上。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项链》中说:“女人并无社会等级,也无种族差异,她们的姿色、风度和妩媚就是她们身世和门庭的标志。”居里夫人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的。
当她还是个小学生时就显示出上帝给她的优宠,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讨得周围所有人的喜欢。但她的性格里天生还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这就是人们经常加于男子汉身上的骨气,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为了不受漂亮的干扰,她故意把一头金发剪得很短,她对哥哥说:“毫无疑问,我们家里的人有天赋,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
她中学毕业后在城里和乡下当了七年家庭教师,积攒了一点学费便到巴黎来读书。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的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男学生们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但她对这种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来住在姐姐家中,为了求得安静,便一人租了间小阁楼,一天只吃一顿饭,日夜苦读。晚上冷得睡不着,就拉把椅子压在身上,以取得一点感觉上的温暖。这种心无旁骛、悬梁刺股、卧薪尝胆的进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难做到的啊!
宋玉说有美女在墙头看他三年而不动心,范仲淹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粥一碗,冷后划作四块,是为一天的口粮。而在地球那一边的法国,一个波兰女子也这样心静,这样执着,这样地耐得苦寒。她以二十五岁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毫不心动。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回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她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本来玛丽·居里完全可以换另外一种活法,她可以趁着年轻貌美如现代女孩吃青春饭那样,在钦羡和礼赞中活个轻松,活个痛快。但是她没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更远一些的目标。成语“浅尝辄止”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殊不知有多少人对自己也常是浅尝辄止,见宠即喜。数年前一位母亲对我说她刚上初中的女儿成绩下降,为什么?答曰:“知道爱美了,上课总用铅笔杆做她的卷卷头。”美对人来说是一种附加,就像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律诗难作,美人难为,做得好惊天动地,做不好就黄花萎地。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一八五二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五十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福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一〇二八年东方哲人苏东坡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现在,居里夫人证明镭便是这样“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质,它会自己不停地发光、放热、放出射线,能灼伤人的皮肤,能穿透黑纸使胶片感光,能使空气导电,它刹那间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渗透在每个原子的毛孔里。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她自己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而比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开始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十项奖金、十六种奖章、一百零七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获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奖章给六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六十七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四十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本文被选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自读课本第三册《在山的那边》(2001年5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节选(2001年7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2001年12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翻过那座山》(2002年6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2006年6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上册(2001年9月第一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大语文》(2005年8月第一版)
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学生阅读文选》《小学生阅读文选》《中学课文课外阅读》(2001年5月)
山东教育出版社《新课程高中语文读本》(高二上学期用)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2000年6月第一版)
北京开明出版社《语文》学生练习册第二册,北京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2003年12月第二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生语文补充教材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高一第一册试验教材(2002年第一版)
2017上饶县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试题
韭菜坪记
贵州之乌蒙山,穿云披雾,绵延千里,人多知其险而少知其美。最美的是山顶十万亩花海,曰韭菜坪,为全国之仅有,世界之未闻。
韭菜,本为农家常种之蔬,食客盘里常有之菜,忽一日于高山之上,成一十万亩之大盘,每年百万游客共进秀色之大餐,蔚为壮观。一般的韭菜,叶细长,长不盈尺;开白花,花不引人。而这里的韭菜,宽若一指,长可过人。最奇的是,韭在山下开白花,上到山上变紫红。
每一朵花,未开之时拳为花苞,紧裹花蕊,如新娘披纱,娇羞待嫁;初开之时如礼花,每一苞都直挺出五六十个紫色花棒,欲辐射四周,划破夜空;盛开之时如绣球,每根花棒又二次炸裂,翻出粉色细丝,拳拳曲曲,跃跃草丛。到花尽之时则满山彩线飘舞,丝丝缕缕惹相思,缠梗挂叶不忍去。
整个山顶,花期长达一月有余,你方含苞我盛开,万紫千红斗未艾。这时遥望天边,花海共云影而徘徊,绿草托群芳而争艳。时逢九月,正值中秋,举国同欢,万家团圆,好花知时节,天高万里秋。
天下何处无花?但山顶十万亩不易;谁人没有见过韭菜?但白花变紫未有。于是,紫花大韭被人们惊为稀世之宝,曾穷各方之力,欲引种下山,但她宁餐风沐雨,不食人间烟火,一到山下又恢复白弱之态。这门槛就是一条两千五百米的高山海拔线。橘生淮南则为橘,韭生山上花变紫。管山者言,且不说让她下山,山门离花区只有一百米,为填此空白,多次引种,却无一朵肯下来。
自然与人,寸步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