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乘止观述记(14)
卷十四
(戊)第二大科,明止观境界。分三。(己)初,标。
二,释。三,结。今初。
次明止观境界者,谓三自性法。就中复作两番分别。一总明三性。二别明三性。
上明止观依止,只一自性清净心。今复约一心,开三自性,以为止观境界者,因凡夫久已迷真成妄,须依三自性,为所观之境,乃有下手处。是为定境观心之法门,故曰“三自性法”。须知约不变随缘言,则即一成三;约随缘不变言,则虽三实一。盖真实,即自性之体大;依他,即自性之相大;分别,即自性之用大。体相用三大,从来不离,可知三性无际,举一全收矣。克实论之,法身无为,不堕诸数,一且不立,何况有三?今开为三者,乃南岳大师,大悲心切,为众生故,不得已而建立耳。
(己)二,释。即为二。(庚)初,总明三性。二,别明三性。今初。
所言总明三性者,谓出障真如,及佛净德,悉名真实性。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阿赖耶识,此即是依他性。六识七识妄想分别,悉名分别性。此是大位之说也。
障即是垢。“出障”者,尽除垢染之谓。“佛净德”者,佛之圆满清净妙德也。盖一明出障之净用,一明圆显之净德,故分列出障真如、佛净德二名。然即此真如出障,便成诸佛净德;亦即此净德圆显,便是出障真如,即二即一,故悉名真实性。“真实”者,真实不虚也,《唯识论》名之为圆成实性。“在障之真”,即在障真如。为不生灭法;“染”即无明,为生灭法。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阿赖耶识,亦名业识。今复名为“依他性”者,即明其非同真实故。《唯识论》云:“依他众缘而得起故”。“他”字即通指染净缘熏。谓依净熏起净用,依染熏起染用,故《唯识论》名为依他起性。六识依七识为根,故此二悉名“分别性”。“妄想分别”,即指六七识言。《唯识论》名之为遍计执性,谓周遍计度,而起执著也。然周遍执计,义局凡夫;今此书取“分别性”之名者,乃彻上彻下,义通十界。因分别性,佛亦有之,如对机说法,即清净分别性是也。以三性立义不一,今且约大位为说;又委细别明,尚在下文,今乃略判,故曰“此是大位之说”。问:下文约凡圣差别,将三自性各开为二。而此总明中,真实性,则偏约圣边无垢义说;分别性,则偏约凡边染浊义说,何耶?答:此正大师教化众生之要旨也。诚以凡夫全真成妄,非从染浊分别性进修,何由返妄归真?又复染净体融,本来平等,故真实偏约净,分别偏约染,以明凡夫修止观,唯有从染浊分别性着手。令其性依净熏,而起净用。于是转识成智,染除净显,便能真如出障,净德圆明也。
(庚)二,别明三性。又二。(辛)初,别明。二,合辨。初中三。(壬)初,别辨真实性。二,别辨依他性。三,别辨分别性。初又三。(癸)初,标章。二,各释。三,合结。今初。
所言别明三性者,初辨真实性。就中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
何谓别明三性?即将此三自性,各开为二,分别凡圣,明其义相也。真实性中,开为两种者,约凡言即是有垢净心,约圣言即是无垢净心。
(癸)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有垢净心。二,释无垢净心。今初。
所言有垢净心者,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本性,具足违用,依熏变现,故言有垢。而复体包净用,自性无染。能熏之垢本空,所现之相常寂,复称为净。故言有垢净心也。
既云有垢,何又云净心?“即是”下正释其义。流转五道,名为“众生”。既称众生,便是染也。而众生体具之真如实性,则是净也。四大五阴等生死事相染也,即此事相之本有妙性则净也。须知染净性用,原是一体,故虽具足染用(文中“违用”即是染用),依染熏而变现染事,名为“有垢”。而复体包净用,自性本来无染,则以此净性,收彼能熏之垢、所现之相,亦复垢空相寂。故复称为“净心”也。末句结成。
(子)二,释无垢净心。
所言无垢净心者,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虽具法尔违用之性,染熏息故,事染永泯。复备自性顺用之能,净熏满故,事净德显,故言无垢。虽从熏显,性净之用非增;假遣昏云,体照之功本具,复称净也。故言无垢净心。
诸佛、净德,释无垢也;体性、本实,释净心也。“体性”者,全体净性。“本实”者,本性如实。须知法界法尔,心性平等而有随染随净之能。虽复随缘,实具性净不改之体。故染熏息灭,则事染永泯;净熏满足,则事净德显,名为“无垢”。实则净熏,本自性净德之用,故显无别显,全显自性,非有新增。遣妄亦自体本具之功,故遣无可遣,但由照显,假名为遣耳。故复名为“净心”也。末句结成。
(癸)三,合结。
然依熏约用,故有有垢无垢之殊;就体谈真,本无无染有染之异。即是平等实性,大总法门,故言真实性。问曰:既言有垢净,亦应称无垢染。答曰:亦有此义。诸佛违用,即是无垢染。但为令众生舍染欣净,是故不彰也。
依熏约用故有殊者,此释所以名为有垢无垢,乃就修德言也;就体谈真本无异者,此释所以皆称为净心,乃就性德言也。既无论有垢无垢,同此一体,则此体,即是平等不二之真实本性,故名为“真实性”。此性竖穷横遍,能摄能生,故曰“大总法门”。问曰:自心本具染净性用,既是有垢可言净心,亦应无垢得称染心。今有垢无垢,皆名净心,何耶?答之曰:诸佛倒驾慈航,随形六道,可名为染;然虽示违用,而在尘不染,可称无垢。则汝无垢染之说,亦许有此义也。但今欲教化众生,返妄证真,须令舍染欣净。由是义故,不言染名,单彰净德耳。此义,具如上明因果法身中广辨。
(壬)二,别辨依他性。二。(癸)初,标章。二,各释。今初。
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种。一者,净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
即此凡圣同具之真实性体,以不觉自动故,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业识。若约其体而言,即是有垢净心。若约相论,则在障之真、依熏净显者,为净分依他性。能障之妄、依熏染现者,为染分依他性也。
(癸)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净分依他。二,释染分依他。初中二。(丑)初,正释。二,料简。今初。
清净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体具染净二性之用,但得无漏净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尽,名为清净。即复依彼净业所熏故,性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所现即是所证三身净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
何谓清净依他?释之曰:真如本体,具有染净二性用。但因在障之真,得净法熏之,事染都尽,故名“清净”。而净用之能显现,实依净业所熏,故曰“依他”。“无漏净法”者,贪瞋痴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流注不绝,名之为漏。又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五道,亦名为漏。若修戒定慧,得离烦恼,是为无漏清净之法。“三身四净土”者,依一心之妙体,证清净法身,常寂光土;依一心之妙相,证圆满报身(开之为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实报、方便二土;依一心之妙用,证千百亿化身,凡圣同居净土。法身自受用报身,常寂光土,为自利德;他受用及应化身,实报等土,皆利他德也。
(丑)二,料简。又二。(寅)初,约性染义对简。二,对真实性料简。初中三。(卯)初,正明性染有用。二,释其名清净分。三,释其名分别。今初。
问曰:性染之用,何谓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之后,此性岂全无用?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
问意谓:性染既是本具,何谓染熏息故,不起生死之事?事染既是都尽,何以成佛之后,复现示违之用?此由未达圣凡权实之辨,故来斯问。当知此之染性,由为无漏净法所熏,净用显现故,实不起生死染事。然复由发心修行以来,内以悲愿之力为因,外以可化之机为缘,以此因缘熏习,亦得权现示违之用也。“所谓”下,谓约所现之违用言,如现同六道等,即是下文所说之清净分别性法。此明虽名为违用,实乃清净分别性度生之法门耳,岂同凡夫实有事染乎?“现同六道”者,如应以人天身得度者,即现人天身而度之;应以三恶道身得度者,即现三恶道身而度之。“示有三毒”者,如华严会上,妙德女示贪、无厌足王示瞋、婆须蜜女示痴之类。“权受苦报”者,如世尊权巧示受马麦等报。“应从死灭”者,如世尊应化身,双林入寂,非灭现灭。此皆为众生故,权现违用也。
(卯)二,释其名清净分。
问曰:既从染性而起,云何名为清净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以佛望于众生,故名此德以为清净。若偏据佛德之中论染净者,此德实是示违染用。
上来所明权实之理,未能了达,复兴此问。意谓既是违用,乃从染起,云何名为清净分?释之曰:上云“现同六道,示有三毒”,可知佛是大权示现耳,岂从染起?须知示违之用,但由诸佛同体大悲,度生大愿,清净妙德中流出,非同凡夫起惑造业,因业招报。故以佛德望彼众生,彼乃染业沉沦,可称染浊;此由净德权现,故名清净也。“若偏据”下遮难。难曰:既是清净,云何复称染用?故遮而释之曰:虽是净德之用所显,以其示现六道三毒,故称染用。须知染之为言,乃偏就佛德中,论其染净耳,岂可滥同凡夫。
(卯)三,释其名分别性。
问曰:既言依他性法,云何名为分别性?答曰:此德依于悲愿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将此德对缘施化,即名分别性法也。
问意,因上文言现同六道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今问此中正言依他性法,云何复谓即是分别性法耶?此由未达相用之别故也。须知依他分别,本同一体,但约依熏显现之相言,即为依他性法;若约对缘施化之用言,即名分别性法。皆名为法者,谓立此清净分依他分别二名,乃是显明净德熏起之法、施化之法耳。又对缘施化,绝不相滥。譬如明镜遍照,镜无容心,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此之谓分别,非同凡夫起心分别也。
(寅)二,对真实性料简。
问曰:无垢真实性,与清净依他性,竟有何异?答曰:无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清净依他性者,能随熏力,净德差别起现为事,即是相也。清净分别性者,对缘施设为能,即是用也。
由未达体相之辨,故有斯问。答中,兼明三大。盖无垢真实性,以障离体显为义,故即是体大;清净依他性,以能随净熏、净德起现之事相为义,故即是相大;清净分别性,以对缘施设之功能为义,故即是用大。然体相用三大,从来不离,虽有三名,唯是一心也。又此中因文便故,单约清净三性以明体相用,由此例知:有垢真实性,则以真体在障为义;染分依他性,则以随染熏力、起现染相为义;染浊分别性,则以迷妄事用为义也。
(子)二,释染分依他。又二。(丑)初,正释。二,料简。今初。
所言染浊依他性者,即彼净心,虽体具违顺二用之性,但为分别性中所有无明染法所熏故,性违之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所谓流转生死,轮回六趣。故言染浊依他性法也。
净心之体,性具违顺二用。故净心为无明染法所熏,顺用斯隐,则名“染浊”。即复违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故名“依他”。六七识妄情妄执,正是无明染法,故曰“分别性中所有”也。流转生死,轮回六趣,即是似色似识似尘等法。克实论之,有即非有,唯一心作,故曰“虚状”。此中是约性依熏起说,故曰染浊依他性法。若约妄情分别,执为实境说,即是染浊分别性法矣。
(丑)二,料简。又二。(寅)初,正简。二,释疑。今初。
问曰:性顺之用,未有净业所熏故,不得显现。虽然,在于生死之中,岂全无用耶?答曰:虽未为无漏熏故,净德不现。但为诸佛同体智力所护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识,渐发道心,即是性净之用也。
问意谓:顺性净用,非净法熏之,即不得显。然则众生在生死中,染用繁兴之时,净用云何得现乎?不知未为无漏净法所熏,净德之用,虽不能显;然因一切众生,为诸佛之所护念,故得修善业遇善友,渐发道心,此即净用所以得现也。“智力”者,对根本智言,即是后得智。力,力用也。诸佛对机施化之智力,本由生佛同具之性体显成,故曰“同体”。“修人天善”,如受三皈五戒等。“遇善知识”者,如遇四依大士,得闻法要,故渐发道心也。总之,诸佛智力护念是缘,自具同体净性是因。众生在生死海中,若非幸遇净缘,何能熏起净因?然必自具之净因力强,而后所蒙之净缘功显。不然,性净之用,亦不能现也。下科即释此义。
(寅)二,释疑。
问曰:一切众生皆具性净,等为诸佛所护。何因发心先后,复有发不发?答曰:无始已来,造业差别,轻重不同,先后不一。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问曰:罪垢重者,性净之用岂全无能?答曰:但有性净之体不坏,以垢重故,更不有能也。问曰:上言凡圣之体,皆俱顺违二性,但由染净熏力,有现不现。何故诸佛净熏满足,而不妨示违之用有力;凡夫染业尤重,而全使性顺之用无能也?若以染重故,性净无能;亦应净满故,染用无力。既净满而有示违之功,定知染重亦有性顺之用。答曰:诸佛有大悲大愿之熏,故性违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机感斯见。众生无厌凡欣圣之习,故性顺匿无边之净用,不使诸佛同鉴。无净器可鉴,故大圣舍之,以表知机;有染德可见,故下凡寻之,明可化也。是故净满不妨有于染德,染重不得有于净用。
此中三问三答,一层深进一层。初问:众生皆具性净,即应一切平等,皆为诸佛护念。以何因由,众生发心修道,有先后之殊,复有肯发心不肯发心之异?答谓:无始已来,造业有轻重,故发心有先后。又罪轻者障轻,得蒙佛护,故能发心;罪重者障重,虽有诸佛智力护念,彼不得蒙,故不发心也。次问:罪垢重者,有力不蒙,将性净之用,全无功能乎?答谓:以垢重故,更无功能。但彼性净之体,始终不坏。是故但能觉悟忏悔者,即罪垢销除,得蒙佛力矣。三问:凡圣皆体具违顺二性,且皆始终不坏,但由熏力不同故,圣则净现染隐,凡则染现净隐。然则诸佛净熏满足,何以不妨违用有力?凡夫染熏业重,何以竟致顺用无能?答谓:净满而违用有力者,因诸佛具有大悲大愿,故能熏起染德,应法界之机感,普门示现。染重而顺用无能者,由众生不能厌凡欣圣,故难熏显净用,致普照之佛光,无从鉴拔。譬如空中明月,普现百川,然必净水乃现光明,秽水光何能现?此亦如是。众生既无净器可鉴,故大圣不得已而舍之,以表时机未熟;诸佛因有染德可见,故下凡乃得而寻之,以明教化可施。无净器可鉴,当知是众生舍佛,非佛舍众生;有染德可见,当知因佛寻众生,故众生可寻佛耳。由是义故,净满不妨现染德,染重不得显净用也。由此可知,道心之发,实由欣厌。然众生久在迷途,若无佛法常为熏习,欣厌即无从生起。此弘扬佛法,所以功德殊胜也。
(壬)三,别辨分别性。分二。(癸)初,标章。二,各释。今初。
三明分别性者,亦有二种。一者,清净分别性。二者,染浊分别性。
清净分别性,约诸佛利生之德用言。染浊分别性,约众生迷妄之业用言。如下广释。
(癸)二,各释。即为二。(子)初,释清净分别性。二,释染浊分别性。今初。
所言清净分别性者,即彼清净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对彼内证无分别智故,悉名分别。所谓一切种智,能知世谛种种差别,乃至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不尽知。及以示现五通三轮之相,应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于内证之慧,起彼教用之智,说己所得,示于未闻,如斯等事,悉名清净分别性法。此义云何?谓虽起无边之事,而复毕竟不为世染,不作功用,自然成办,故言“清净”。即此清净之觉,随境异用,故言“分别”。又复对缘摄化,令他清净;摄益之德,为他分别,故言“清净分别性”也。
清净分别性者非他,即清净依他性法中,所现之利他德用是也。内证之无分别智,名根本智。今外示德用以利他,则随众生机感种种差别,而异其用,故对彼无分别智,名为分别,即后得智也。此中赅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照中谛之机;道种智,照俗谛之机;一切智,照真谛之机。今但标“一切种智”者,明以中谛,双照空假二边也。文中自“能知世谛”至“应化六道四生之形”,此以世间法为用,即道种智也。自“依于内证”至“示于未闻”,此以出世法为用,即一切智也。合此二用,即一切种智也。“世谛”即是俗谛,指一切世间法言,故有种种差别。“心”谓八识心王。“心数”又名心所,亦名心使,谓为心王之所驱使也。心所之数,共有五十一,分为六位。即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也。(列表附后以便省览。)圣人有六种神通,所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漏尽则通力益胜,非别有通,故但曰“五通”。“三轮”者,身业现化,名神通轮;口业说法,名正教轮;意业鉴机,名记心轮。佛以三业摧碾众生惑业,故名为轮。“六道四生”已见前。“内证之慧”为实智。“教用之智”为权智。权依实起也。“教用”谓教化施用。“说己所得”两句,谓以己所证得者,开示众生也。如斯等事,皆是神通妙用,对机施化法门,故悉名“清净分别性法”。“此义云何”下,释所以名为清净分别之故。“不为世染”,即在尘不染。“不作功用”,即无功用道。谓虽起无边事用,而不为世染,复不起心分别,而自然成办。此乃从清净平等觉中,自在流出,故名“清净”。即此清净觉性,随境缘而异用,故名“分别”。此约当体释也。又约对缘摄化言,是令他清净;约摄益之德言,是为他分别。此约利他释也。末句,合结。
(子)二,释染浊分别性。
所言染浊分别性法者,即彼染浊依他性中虚状法内,有于似色似识似尘等法。何故皆名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现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实,故名为似。由此似识一念起现之时,即与似尘俱起。故当起之时,即不知似尘似色等,是心所作,虚相无实。以不知故,即妄分别,执虚为实。以妄执故,境从心转,皆成实事。即是今时凡夫所见之事。如此执时,即念念熏心,还成依他性。于上还执,复成分别性。如是念念虚妄,互相生也。问曰:分别之性,与依他性,既迭互相生,竟有何别?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体虚无实。分别性法者,以无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虚,即妄执以为实事。是故虽无异体相生,而虚实有殊。故言分别性法也。
染浊分别性者非他,即于染浊依他性所现之虚状等法,而妄执以为实者是也。虚状等法,即是十八界。所谓内六根之似色,外六尘之似尘,中六识之似识。何故皆名为似?以其皆从
◎八识心王表
第六识即意识 知法尘(又前五识起时,各与意识俱起,随念计度分别。)
第七识即末那识 执我(执第八识之见分,以为实我。)
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受熏持种(受前七识业力之熏,而成种子。即复执持种子现作根身[正报]、器界[依报]。)
◎五十一心所表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此五心所,有善恶之别。因其一切心中俱得生起,故曰行。)
别境五 欲、胜解、念、定、慧。
(此五心所,亦有邪正之分。因其各别缘境而生,故曰别境。)
善十一 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此十一心所,唯善心中得生。)
烦恼六 贪、瞋、痴、慢、疑、邪见。
(此六心所,恼乱有情,能生其他烦恼,故名根本烦恼也。)
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此二十心所,由根本烦恼引起,故曰随烦恼。又分三类。前十为小随,各别起故。中二无惭无愧,为中随,唯遍不善故。后八为大随,自类俱生,遍染心故。)
不定四 悔、睡眠、寻、伺。(此四心所,善染不定。)
◎心王心所相应表
前五识 相应心所三十四 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根本烦恼三(贪、瞋、痴。)
中随烦恼二。
大随烦恼八。
第六识 五十一心所法全相应。
第七识 相应心所十八 遍行五。
别境一(慧。)
根本烦恼四(贪、痴、慢、邪见。)
大随烦恼八。
第八识 相应心所五 遍行五也。
一心依熏所现,如梦中所见境界,但是由心所现之虚相,为似有非有之法,并非真实,故名为“似”。夫吾人念头不动则已,动则便与根尘、和合俱起,故不知彼等,唯虚无实。若当念头起时,觉知外尘内色,皆是似法,唯心所作,本来无实,便不致妄生分别,即念头亦可不起矣。以不知彼是虚相故,遂念念分别,执为实有。以妄执为实故,则一切虚状,皆从其心念而转,俨若成为实事。即凡夫现前所见者是也。试问谁不认为实事乎?于是因顺境而起贪,因逆境而起瞋,即不顺不逆之境,虽不起贪瞋,而执以为实,此便是痴。须知妄执分别者惑也,因惑而起三毒,便是业也。起惑造业时,即复念念熏于本识。本识受熏成为种子,还复显现种种苦报。此又成为依他性矣。于此苦报,不知是虚,还执为实,便又起惑,而复成为分别性矣。如是念念执着,不知虚妄,则惑业苦三,互相生起,岂有了时?悲夫!此凡夫所以无始至今,头出头没于茫茫业海中也。问曰:分别依他二性,既迭互相生,毕竟有何差别?须知所谓“依他性法”者,乃就心性依熏所现之相,当体是虚,并无真实而言也。所谓“分别性法”者,乃就无明不觉,妄执依他虚相以为实事而言也。由是义故,分别之与依他,虽迭互相生,并无异体,但依他则本是虚法,分别则妄执实有,约此而言,遂有差殊。故名执实之妄情,为“分别性法”耳。
上来所明三自性中,真实性,即自性清净心,乃是真实本体。但圣为无垢,凡为有垢。何谓有垢?以真如在障故也。真如既为无明所障,则依染熏而现虚状等法,便是染分依他性。即复妄想分别,执虚为实,便是染浊分别性。若观知前法,唯虚无实,情执尽泯,则障除净显,便成无垢之真实性。于是依他所现,便是三身四净土。分别作用,便是利他之德。则染浊分全成清净分矣。若将此中境界,委晰辨明,则决定当从染浊分别性进修,夫复何疑。
或曰:染浊分别性,兼七识言,何但从六识着手耶?答曰:七识念念执我,何能从我相上用功?又七识但能执我,何能了知境虚?意识则以了别为性,且意识转时,七识亦转,故从第六着手进修也。我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中,明定境观心,必须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去寸就分。所以于十八界,拣去根尘而用识,复拣去他识而独取意识,即是去寸就分之意,所谓扼要以图是也。盖意识原是心体之大用,其过咎,但在逐妄迷真而已。以迷真故,所以全真成妄。若了知虚妄,去其情执,当下全妄即真矣。即如念佛法门,于诸佛中,独念弥陀,于十方净土中,独愿往生极乐者,由其知得念念弥陀,决定往生名义,此即分别性作用也。由是以厌凡欣圣为因,以弥陀悲愿为缘,复以念念分明为观,不起杂念为止。如此因缘和合,止观并运,即念念熏于净心,便令烦恼薄弱,智慧增长。故能决定往生,径登不退。见佛闻法,证无生忍。直至真如出障,净德圆明也。若但口念,而心不念,则意识力薄,舌识力强,不过种一远因而已。其他修行法门,无不如此。除克从意识用功,转之成智,安望超凡入圣哉!(校上来原本卷十四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