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注释

[1]1919年5月2日在江苏省教育会上的演讲,又题《胡适之演说实验主义》,原载1919年5月10日、11日《晨报副刊》。

[2]载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第六卷第4号,收入1919年北京大学学术讲演会编印的学术讲演录《实验主义》。

[3]1929年6月3日在上海大同中学演讲的要点,胡适自记。载胡颂平编撰《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3册。

[4]1952年12月3日、8日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的演讲,分别刊于演讲次日的台北《中央日报》。

[5]原载1925年5月31日《国闻周报》第二卷第20期。明宵记录。

[6]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开办的国语讲习所的讲演,则华超记录。刊于1921年11月20日《教育杂志》第十三卷第11号。

[7]1927年12月在上海同文书院的讲演稿,载1928年1月25日至2月15日《贡献》旬刊第6至8号。

[8]原文如此。

[9]原文如此。

[10]原文如此。

[11]1933年7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Haskell基金会主办的宗教学术演讲会上的讲说,原名为“The Task of Confucianism.”载入1934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的Modern Trends in World Religions(《各大宗教的新趋势》)一书。1970年10月由徐高阮中译。

[12]译者注:“胡先生在第一次说话里声明他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只是研究中国智识及宗教史的一个学人,见《各大宗教的新趋势》第五章。”

[13]1935年1月12日在广西梧州中山纪念堂的讲演词,梁明政笔记。载1935年1月22日至25日《梧州日报》,收入黄山书社1994年12月版《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12册。

[14]1937年在“庐山暑期训练团”的讲演稿,载入1941年7月16日香港《文史杂志》第一卷第8期。

[15]1945年接受哈佛大学“殷格索讲座”(Ingersoll Lecture)的邀请发表的讲演,同年刊于《哈佛大学神学院院刊》,题为The Concept of Immotality in Chinese Thought.1963年12月由杨君实中译。

[16]译者按:此系指《殷历谱》下编卷九《日谱》,依彦堂师商纣王帝辛纪年应为1174~1111B.C.

[17]见《诗·大雅·大明》。

[18]见《大雅·文王》。

[19]见《大雅·文王》。

[20]见《大雅·文王》。

[21]此段包括《仪礼》及《札记》两段记载的内容。《仪礼·士丧礼》:“死于适室……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而招以衣曰:皋、某、复!三,降底于前……升自阼阶以衣尸……奠脯醢醴酒。”《礼记·礼运》:“……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黄熟。”

[22]陈槃谨案文二年《左传》:“大事与大庙,跻僖公,逆祝也(杜解:僖是闵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闵上,故曰逆祝)。于是夏父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大后小,顺也(解:新鬼,僖公,既为兄,死时年又长。故鬼,闵公,死时年少。弗忌明言其所见)。”依旧说,则僖公于闵公为兄,故其死也为鬼大。闵公为弟,故其死也为鬼小。亦即鬼之大小视其人之长少,不关新故。此说胡先生所不取,然读者详焉可也。——译者

[23]此弟子是子路。

[24]即指子贡。

[25]见《梁书》卷四十二《范缜传·神灭论》。

[26]见《左传》襄二十四年。

[27]1947年6月在北京辅仁大学的演讲,原载1947年6月《学风》第一卷第6号;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胡适文集》第12册。

[28]1954年3月12日在台湾大学的演讲,原载1954年4月1日《自由中国》第10卷第7期。

[29]1959年7月胡适在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三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论文原题:The Right to Doubt in Ancient Chinese Thought,徐高阮译。收入第三届东西哲学家会议的论文集《东西哲学与文化》(Philosophy and Culture-East and West,夏威夷大学1962年版)。

[30]薛尔顿教授的论文Main Contrast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东西哲学的主要不同》),见摩尔(Charles A.Moore)编的Essays in East-West Philosophy(《东西哲学论文集》,即1949年第二次东西哲学家会议的论文集,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处。1951年版),页291.

[31]诺斯洛浦教授的论文The Complementary Emphasis of Eastern Intuitive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东方直觉哲学与西疗科学哲学互相补充的重点》),见摩尔编的Philosophy:East and West(《东西哲学》,即1939年第一次东西哲学会议的论文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处,1944年版),页212.

[32]同上。

[33]同上。

[34]《东西哲学》,页223.

[35]诺斯洛浦的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at(《东西的会合》,纽约麦米伦书店,1946年版),页448.

[36]《东西哲学》,页183.

[37]《东西哲学》,页216.

[38]同上,页183.

[39]同上,页185.

[40]《第四福音》开头一句里的Logos曾被译作“道”,正是老子《道德经》第一句里的“道”。诺斯洛浦若知道此一翻译,也许会觉得有兴味。受过现代语言学训练的人大概会把Logos译作“名”,即是《老子》第二句里的“名”,此“名”曾被误译作The name,诺斯洛浦曾引用,《约翰福音》第一句:“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诺斯洛浦引用《老子》,据陈荣捷的翻译。——译者

[41]康南特的On Understanding Science(《懂得科学》,纽约Mentor Books1951年版)。页23、24.参看他的“Science and Common Sense”(《科学与常识》,耶鲁大学出版处,1951年版),页10~13.

[42]《东西哲学与文化》的编者注:胡博士因两次重病住院几个月(现正恢复),故有些引用的经文缺注出处。

[43]《论衡》二十四。

[44]《汉书·董仲舒传》。

[45]《论衡》,四十二。

[46]同上,四十三。

[47]《论衡》,十四。

[48]同上,五十三。

[49]同上,六十二。

[50]朱熹《大学补传》。

[51]朱熹《大学补传》。

[52]《二程语录》,卷十一,丛书集成本,页143.

[53]《二程语录》,卷十一,丛书集成本,页118.

[54]《朱子语类》卷十一,正中书局影印明成化复刊宋本,页344~345、354.

[55]《张横渠集》,卷八,丛书集成本,页130.

[56]《语类》,卷十一,页355-356.

[57]《语类》,卷十一,页355.

[58]《朱文公集》,卷三十六,《答陆子静》第六书。

[59]同上,卷四十四,《答江德功》,第六书。

[60]《语类》卷一二一,页1745.

[61]《语类》,卷七十八,页3202.

[62]同上,页3203.

[63]《语类》,卷六十六~六十七。

[64]同上,卷六十六,页2636,2642,2650.

[65]同上,卷六十六,页2636,2638,2640,2647,2658.

[66]同上,卷六十七,页2693.

[67]同上,卷十一,页351.

[68]《语类》,卷六十六,页2639-2640.

[69]同上,卷八十,页3357.

[70]《语类》,页3360.

[71]《语类》,卷八十,页3366.

[72]同上,页3365.

[73]同上,页3363~3367,又《楚辞集注》,卷三,《天问》“能流厥严”句注。

[74]《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古无舌头舌上分”两条。

[75]《汉学商兑》,卷中之下,《宋鉴·说文解字疏序》条。

[76]The Chinese Renaissance(《中国文艺复兴》,芝加哥大学1934年版),页70~71.

[77]白朗宁的诗,A Grammarian's Funeral(《一个法学者的葬礼》)。

[78]白朗宁《一个法学者的葬礼》。

[79]《朱文公集》,卷五十九,《答余正叔》,第三书。

[80]本文为未刊手稿。录自《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8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

[81]1934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载1935年4月30日《师大月刊》第18期,收入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胡适演讲录》。

[82]1921年5月15日在燕京大学的演讲,张钦若笔记。收入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胡适演讲录》。

[83]即艾略特爵士(1862~1931),美国外交官、梵文学家。

[84]《印度教和佛教》。

[85]即奥古斯丁(354~430),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

[86]即伽俐略。

[87]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

[88]爱略特(1819~1880),英国女作家。

[89]1953年1月11日在台北蔡元培先生84岁诞辰纪念会上的演讲。收入199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胡适演讲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