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准备与出发

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阴

做好吃苦的准备

明天就要出发啦!

今天我(即胡锐,后文简称“锐”)和几个同学要再次清点、检查一下支教物品,看看是否有遗漏。几天来,参加支教的同学们不但要准备自己个人的行装,而且还采买了一批支教用品和物资。由于路途较长,需要几次换乘,这些用品和物资必须精挑细选,既要能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及生活需要,又不能体积太大、分量太重。

带这么多东西的原因,与这次支教的特殊性有关。

以往,学校研究生会志愿服务部的常规支教活动,都是在北京市的一些希望小学进行;而这次支教,则选择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县亚河小学。这是一次历时近半个月,出发地和目的地相距将近2500公里的跨省支教。究竟一路会发生什么?那所偏远的小学条件如何?谁的心里都没有底。与以往支教相比,显然难度和挑战都加大了。我们都做好了面对最艰苦条件的准备。

刚上任的新考验

研究生会老主席杨瑞鑫(后文简称“鑫”)为联络这所支教学校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了解情况、沟通落实,前后陆陆续续准备了半年多的时间。而就在这次出发之前的两个月,刚好是研究生会(后文简称“研会”)新一年的换届时间,我作为新任研会主席,也马上投入到这次特殊支教的准备工作中。说心里话,作为团长之一,我有压力,感到责任不轻;但内心也很期待,因为从来没有走进如此偏远的地区。

为准备支教用品和物资,我们专门召开了策划会,列出“衣、食、住、行”四大内容,并分别行动。“衣”,包括向亚河小学捐赠的文化衫、文具套盒、竖笛、文体用品、小奖品等。“食”,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亚河小学没有食堂,我们必须自己开伙,所以做饭用的刀具、厨具、佐料、应急食物等必须准备齐全,否则就会饿肚子。当然,粮食和蔬菜只能在当地买。尽管如此,这部分物资包装起来还是很费劲。“住”,是最困难的事情:路途中西昌是中转地,“青年旅社”物美价廉,是我们的首选;亚河小学没有宿舍,如果在教室打地铺,需要准备气垫、气枕、睡袋,甚至还要准备充气设备。这部分物资分量不轻。“行”,则需要细心地策划,包括准确的往返时间,火车、汽车、住宿、活动之间的衔接等整体测算,还要估计订票所需时间,以免困在路途中。我们还需要给全体志愿者办理保险。好家伙,准备工作真是非常艰巨而烦琐呢!

尽管准备工作任务很重,但是通过开会讨论,我们进行了任务的合理划分和安排,很快大家都秩序井然地展开了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正所谓“人多力量大”,短短两周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全部的准备工作。瞧,眼前就是我们准备好的支教用品和物资。现在只要清点并打包,明天就可以上路了!

我们给支教学校和孩子们准备的物资

竞争激烈的志愿者招募

我们支教队伍的全名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知·行”志愿服务团。鑫和我分别担任正、副团长,8名团员,另外还有两位老师(毛江一、何深思,后文分别简称“毛”、“思”)做领队。全团共有12人。8名团员是我们经过面试、考察招募的。现在想起来,那次志愿者招募的竞争还真是激烈!

2014年6月,北京的天气已经热了起来。我们分别在学校的清河、小营两个校区开始了这次活动的招募宣传,宣传活动的“热度”与气温一样,不断攀升。路过的同学们对我们的活动抱有高度的兴趣和关注,报名人数也非常可观。因为经费有限,团队人数不能突破12人。那时,我们已经预感到招募面试的竞争会异常激烈。

紧张的宣传招募开始之前,合个影吧!

6月20日晚上6点,招募面试准时开始。面试地点设在清河校区的教室里,面试官由学校研究生会第十九届和第二十届的主席团成员组成,而鑫和我分别作为两届研会的主席,自然少不了作为面试官来“为难”一下这些准志愿者们。面试官们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参加面试的同学在教室门口排队等待面试。

面试的程序并不复杂,首先是5~8分钟的试讲环节,要求志愿者们假设已来到支教的教室,一边放映提前准备好的课件,一边面对彝族孩子们讲授相关课程。这个环节,主要考察志愿者作为支教教师是否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素质。面试官根据他们的选课内容是否合理,讲解是否通俗易懂、是否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等方面进行评价。试讲之后进入提问环节,面试官会根据志愿者试讲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考察志愿者是否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问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能不能吃苦、会不会做饭等,以便考察他们在支教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时能否顺利克服。

第一位面试的同学是我的同门师兄:闻健(后文简称“健”)。健和我是同窗兄弟,因此我对他十分了解。他是一个很认真、很靠谱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计划得非常周详,执行严谨。但又恰恰因为是师兄弟,我作为这次面试的面试官之一,不得不对他进行更加认真的考察和客观的评价。健制作了精美的PPT,讲授的内容是科技知识。因为有些紧张,他的模拟课堂讲授得并不是十分精彩。但是他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精心准备的PPT课件,还是给面试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志愿者们一个接一个地进行面试。他们讲授的内容丰富多彩,发挥各有千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讲青少年法律知识的,有讲自然科学的,还有讲手工课的……每个同学的讲授都是那么精彩。看得出来,大家都为这次支教志愿者面试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说明每个同学都是那么渴望到遥远的西南山区,给彝族同胞的孩子们奉献爱心和关怀。

竞争激烈的志愿者招募面试会场

支教团队正式成立

既然是竞争面试,就一定存在淘汰。尽管每个人的态度都是那么热忱,每个人付出的努力我们也都看在眼里,但是经过面试官的反复讨论,还是只能留下8名成员。

最终我们确定了这次支教志愿者的名单,除了鑫和我,分别还有:董爱玉、何刚、张南南、陈思琪、闻健、徐婷、王梦萧、李小伟(后文依次简称“玉”“刚”“南”“琪”“健”“婷”“萧”“伟”)8位同学。至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知·行”志愿服务团正式成立了。

与此同时,我和鑫等同学还一直与布拖县当地的志愿者保持着联系。几年前,布拖当地的大学生成立了“张俊兰爱心传承公益社团”,爱心社团的负责人是拉克子黑(后文简称“拉克”)同学,他在我们联络亚河小学支教的安排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合作中,我们与“张俊兰爱心社团”拟订签署了支教合作协议。至此,我们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接下来的故事,便要由我们的志愿服务团成员用亲身的支教经历慢慢告诉大家啦……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