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是学生干部,小到班委,大到管理组织近上万名同学的研究生会主席。不论走到哪里,总有种强烈的责任感:想做事情,想为大家创建平台共享资源。

我一路行走,一路思考,到底怎样做才能更好,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打造一个平台——一个前瞻未来的世界性平台,全球青年的交流平台,社会与高校的连接平台,青年优势的发掘平台。

谈起“平台”,首先要先聊聊我的“名字”。

此“名字”非父母给起的名,而是我的称谓。

大家都叫我“萌姐”,不论中国学生团体组织的“头儿”们、工作室成员、我的学生,甚至一次国际青年交流活动中,国外大学的学弟学妹,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使劲儿叫我“MengJie(萌姐的汉语拼音)”……你可知道,我对这个称谓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别人叫我“张萌”,到现在,反而一些年龄比我还要大的长者,也开始称呼我“萌姐”。

我是研究“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不免有些爱揣摩字意。这个“姐”与我的头衔,如“师姐”、“老师”抑或“主席”都不一样。“姐”字更贴心,更拉近称呼者与被称呼者的距离,换句话说,称呼你为“萌姐”的人,从内心就是更愿意贴近你的。“萌姐”这个称谓大抵如此,距今也热传几年有余,让我愈发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别人喜欢称你为“姐”?你做大家的“萌姐”是不是有更多责任和义务去“奉献”,或者“分享”?我开始关注青年成长,研究青年问题,作为青年代表,发出声音,被社会关注,应邀到国内外,参加国际会议、全国乃至世界高校的“分享会”、做讲座、开课程,与更多青年人分享经验、心得体会。

有段时间,开始流传这样一个说法“萌姐每天只睡4个小时!”,以至于每次我被采访,都会被问同样一个问题,“萌姐,你真的只睡4个小时吗?太不可思议了!”或“萌姐,每天4个小时,你不困吗?”或“萌姐,我怎样才能像你一样,保持充沛精力呢?”,诸如此类。有一次我们工作室研创部开会,到凌晨3:30,大家都很兴奋,有人随口就说,“在萌姐带动下,我们也不困了!”,还有一次更绝的,办公室主任给我送报告时,发现我打了个哈欠,忙在全办公室喊到,“哇噻!萌姐居然也困了!”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倡导健康生活,也注意劳逸结合,但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普通人,要实现梦想,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

有梦想、精力充沛、有一些知识技能储备和阅历,让我在教学科研工作外,可以系统地思考一些我热爱的青年事业,例如,如何整合资源,着手解决一些青年问题,而不再是零散地“分享”、“办讲座”、“开课程”等等。

我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未经停歇,可谓一个真“学生头儿”(这里应该理解为“学生当到头儿了”)。所以,我非常了解青年人,对他(她)们“有什么,想什么,怎么做”这些问题,我都比较清楚。那么作为大家的“萌姐”,我是否可以把自己积累下的,以及汇聚有此共识朋友们的资源,建立一个平台,共享给青年们?

这样一个平台,一定是基于开放网络的,或是基于“自媒体”的,让国内的、国外的、能碰面的,没有机会见面的青年们,都能够共享。这里,共享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同享有世界最新、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二是青年们彼此分享提升的心得、成果与进步。打个比方,如果全球青年领导力(GYL)工作室是一棵果树,那么在你吃完果子填饱肚子、助你成长后,你需要把“果核”留下,深埋土里,浇灌孕育新苗,待新苗长成果树,以为“后来人”享用。同样,“后来人”也要为后来的“后来人”做一些事情。

我是第一个“后来人”,在种第一棵树,已经开始结果儿了,我非常开心、喜悦,现在,想通过这本书《张萌分享青年领导力》,把“种树的道理”告诉你们。

我亲爱的小伙伴儿们,请相信,你们将来也会成长为一名“种树者”,一名大家都非常喜爱、向往并渴望与之交流的“后来人”。

诚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事业不在一时,需要点滴积累。经过两年多的构思与计划,2013年,全球青年领导力工作室正式落成,我的“小心愿,大梦想”也开始落地生根。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度过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非常欣赏我们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深入骨髓,指导我做好每一件事情。

关于“什么是青年领导力,青年人如何成长,如何成为优秀而卓越的人,青年人如何开创未来……”,亲爱的小伙伴儿,你都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就像恩格斯曾所说的那样,“现代的命运,取决于青年人崇高而奔放的**”。我愿做一名先行者,尽我所能,为“青年事业”做一些事情,不留遗憾!

张萌

2013年11月于北京

一切要从一个偶然的事情说起。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当时我在上初中,兴趣不在学习上,成绩在班上大概是中等水平,无论是老师或者是家长,对我的说教,我都报之以微笑,却从来听而不闻。

但是,这个周末的下午,却让我思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致人生开始转变。

我的父母都喜欢读书,家里藏书很多。无聊至极的周末,我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就在书柜上,找一本书翻翻,随手拿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竟然被深深地吸引,一口气读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我们,任何人从当前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锻炼自我,都会实现目标。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的困难没什么大不了,要勇敢地去面对。

保尔·柯察金的精神——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深夜,我失眠了,绞尽脑汁地思索,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我的生命不能虚度!

这些年,就是这个简单却又重要的信念让我始终充满热情,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具体目标,引起周围人的关注,特别是很多青年朋友对我的成长和思想很好奇,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分享我的经验、想法和做法,我欣然接受出版机构的邀请,写了这本书。

我是青年的同龄人,是同学,是邻居,我希望与所有人共同分享,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