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自我管理永无止境

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

人类活着的意义和人生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日]稻盛和夫

自我管理,是指自我认知、设定目标、理性思考、社会实践与自我反思等,是我们第二章前五节谈及内容的连贯实施过程。

自我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应伴随着我们生命始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在永恒变化发展着,我们的所知永远是有限的,未知却永远存在,且永远在变化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未知世界,却永远不能穷尽未知世界。这注定我们一生都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改变现实,也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哲学造诣和商业才能都非常卓越的稻盛和夫(Kazuo Inamori)认为我们一生中都不能放弃对“灵魂”的修炼(自我管理)。这需要一日不间断刻苦工作,向“积极方向”改变思维方式,胸中常存大志,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哲学、理念、思想等一系列艰苦奋斗。

如何做到磨炼灵魂呢?稻盛和夫认为需做到6个“精进”,分别是:

1.天天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日日反省;

4.活着,就要感谢;

5.积善行,思利他;

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不要总是担忧。[1]

在史蒂芬·理查兹·柯维(Stephen Richards 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里,我们也找到了自我管理的6个标准、4个步骤以及执行程式,便于参考:

有效的个人管理方法必须符合以下标准:

1.一致:个人的理想与使命、角色与目标、工作重点与计划、欲望与自制之间,应和谐一致。

2.平衡:管理方法应有助于生活平衡发展,提醒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免忽略了健康、家庭、个人发展等重要的人生层面。

3.有重心:理想的管理方法会鼓励并协助你,着重虽不紧迫却极为重要的事。

4.重人性:个人管理的重点在人,不在事。

5.能变通:管理方法应为人所用,不可一成不变,要视个人作风与需要而调整。

6.携带方便:管理工具必须便于携带,随时可供参考修正。

有效的个人管理可分为4个步骤:

确定角色——首先,写下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角色。不必想得太严肃,仿佛立下终身之志,只须考虑未来一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即可。

选择目标——其次,为每个角色计划未来一周欲达成的2至3个重要成果,列入目标栏中。

安排进度——现在,根据上面所列目标,安排未来7天的行程。

逐日调整——每日早晨依据行事历,安排一天的大小事务。

至于执行,或多或少考验着自制力,此时就得靠个人的坚定意志。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事先排妥的行事历,必要时须有所更动。只要把握原则,任何调整都将心安理得。[2]

稻盛和夫的6个“精进”和史蒂芬·柯维的这套量化的自我管理方法可以与上文提出的自我认知、参与实践、设定目标、自控、自我反思等方法互为印证和补充,指导我们日常的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一体两面。我们需要不断进行自我管理,由于世界的无限变化和我们对世界认知的局限性,自我管理的实现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完成。自我管理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构建竞争优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持续的自我管理中我们也会经历观念的转变,探索真理、积累知识、掌握与提高技能、发现与改进问题,以及持续提高能力等。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实际上也是我们认识世界过程的一种写照。对一个事物或一个问题,可能我们今天明白了,过一段时间却又感到陌生而糊涂了,需要再次体验和思考,才能获得新的认知。而这一正一反的波折绝不是无用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会有所转变,知识的积淀将更加丰厚扎实,对事物新的认识必将更加准确深刻,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锻炼与提高。学习永无止境,自我管理也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图2-13 自我管理与学习关系示意

我对于青年领导力的认知,得益于我对世界青年问题的研究,以青年领导力“渡船理论”帮助青年成长,便是我践行理论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会收获不同的反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反馈统一进行梳理,再进入“反思模式”,将其整理成为新的理论,以补充、整理到我的青年领导力理论中,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理论实践,周而复始……从了解问题到反思问题,再到建构理论、指导实践,根据反馈情况补充理论,再次指导实践,这是自我管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图2-14 张萌工作中自我管理与学习关系示意

[1] [日]稻盛和夫:《活法》(叁),蔡越先译,173~174页,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2] [美]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顾淑馨、常青译,127~133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