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旱地奇观
地质、地貌的变化所形成的山山水水,真是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即使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如沙漠、戈壁,也会有不少令人惊诧的奇观。
世界第一大沙漠是占非洲大陆1/3的撒哈拉沙漠。它从非洲西北的大西洋彼岸向东延伸至红海,横跨西属撒哈拉、苏丹等10个国家和地区,东西长5 000多公里,南北纵深约2 000公里,面积达900多万平方公里。世界上其他几个大沙漠,如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沙漠,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南部非洲的纳米比沙漠,我国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与它相比较,都望尘莫及。
如果说,今天有《西游记》中提到的“火焰山”,那撒哈拉就可以算上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气温超过它。它的气温不仅超过距太阳最近、日照时间最长的赤道上的国家,而且超过素有“火炉”之称的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白天露天气温高达75℃,即使是在背阳的荫蔽处,气温也达50℃。有时还有一种被称为“奇不理”的狂风来袭,它像一条条火龙,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所过之处能烫死一切植物。然而,沙漠的晚上却冷极了,室内需盖上毛皮睡觉。万籁寂静的夜里,不时可以听到露天里石头被冻裂的声音。撒哈拉的雨量是世界上最少的,年降雨量一般都不到100毫米,沙漠的中心地带大部分地区一年降不下一滴水。然而,撒哈拉也并非都是莽莽黄沙,也有巍峨的山峰,有一望无垠的平原,有起伏的丘陵,有清澈甘洌的泉水,有水草丰茂的绿洲。所以才有作家三毛笔下生动的撒哈拉人。
我国西北的旱地也有不少奇观。
图4-7 鸣沙山与月牙泉[8]
甘肃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是世界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而敦煌城边的鸣沙山与月牙泉(如图4-7),也是闻名遐迩的山水奇观。
敦煌城南约5公里处,是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的沙山,这就是鸣沙山。全山由黄沙聚集而成,东西长40多公里,南北宽20公里,最高峰达250米,陡峭高峻。登上沙山之巅,放眼四望,除了起伏的金黄沙丘外,只有一翡翠般的小湖,形如月牙,静静地躺在黄沙的怀抱之中。这就是月牙泉。此泉南北长约百米,东西宽约25米,最深处约5米。泉水清澈甘美,四季不枯,泉中芦苇茂密,绿草丛生。据《甘肃通志稿》记载:“敦煌月牙泉广数十步,周围皆流沙,环如月形,清澈见底,按汉渥洼泉即今月牙泉,后世因其形似,故讹渥洼之音为月牙。”传说泉内产铁背鱼和七星草,吃了可以长寿,故此泉又有药泉之称。铁背鱼、七星草和鸣沙山的五色沙,西北人称为三宝。
鸣沙山与月牙泉能共生并存,是自然的一种奇观。《敦煌县志》记载,月牙泉“经历古今,沙填不满”,“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掩盖”。月牙泉在蒸发量超过降雨量几十倍的沙漠地带,经历古今,本已是一个奇迹,而飞沙不临泉水,更是匪夷所思。据曾在月牙泉边居住过的道士们讲,他们亲眼看见过由沙丘上滑落的沙,经过大风之后,又被吹升到山顶上去的现象,这就是神奇的“沙不犯井”。
月牙泉是沙漠中的奇迹,鸣沙山也有其神奇之处,那就是“鸣”,即发出响声。当人们攀上沙丘,从山顶往下滑落时,沙砾会发出一阵阵有如兽吼雷鸣,或如乐音悠扬的响声。据《旧唐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又名沙角山。天气晴朗,沙鸣殷殷有声,如雷轰响,闻于城内”。这就增加了鸣沙山的魅力。
其实,大自然的鸣沙沙丘很多,世界上现已发现的就达100多处。它们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个别处在海滨湖畔的沙丘地带。其中以美洲大陆最多,非洲、澳洲、亚洲的沙漠地区也有不少。我国的鸣沙著名的有4处,除了敦煌的鸣沙山之外,还有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鸣沙山、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鸣沙山。
沙子会“唱歌”,当然会引起人们各种各样的想象,我国的四大鸣沙山都有神奇的传说。敦煌的鸣沙山相传是因为下藏万军。传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西藏和亲,皇帝准备了几份嫁妆分几路进藏,有一路走的是敦煌。可官兵们走到鸣沙山下时,一群强盗抢劫了嫁妆。但当他们得手时,突然天昏地暗,一阵大风卷起黄沙,把强盗们连人带物都埋在了鸣沙山下。从此,沙山就会发出声响了。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头坡的当地人说,那里本来是座繁华美丽的王城,后来从昆仑山下来一条蛟龙,搅起了黄河波涛,一夜之间吞掉了半座城池。人们向天呼救,感动了神灵。神灵派来了一只神雁,啄瞎了蛟龙的眼睛。这里的鸣沙,大概是蛟龙还在底下折腾。内蒙古自治区的响沙湾的传说是,响沙湾本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喇嘛庙,一天夜里,500名喇嘛正在庙中奏乐祭奠,忽然狂风大作,沙石飞舞,一夜之间,沙石就将这座大庙埋了起来,堆成了一座沙山。鸣沙是因为埋在地下的喇嘛还在不断地念经、击鼓、吹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鸣沙山也是因为“沙山藏营”。唐朝征西女将樊梨花统率女兵来到这里时,突然间飞沙走石,黄沙将48座营盘和女兵都埋在了沙山下。后来,樊梨花再次西征至此,地下的英灵摧沙鸣响,为大军助威。那鸣沙声,就是女兵们的战鼓声、军号声、歌唱声……神奇的鸣沙声加上神奇的传说,使鸣沙山更加富有诗意。
西北干旱多风,因此出现许多风蚀地貌。“雅丹”就是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的风蚀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是“具有陡壁的小山”。罗布泊是最典型的雅丹地区。在这里,漠北狂风像无数锋利的钢刀日日砍削着一层松散一层坚硬的砂土层,留下了条条沟槽凹地和土丘垄岗,它们与风向平行,垄岗与沟槽间高度差2~3米。在罗布泊盐碱地北部宽阔的洼地上,散布着残留的风蚀岗阜,形状类似鱼的脊背,全部朝向同一方向,如条条巨龙游动,岗阜顶部有盐结块,呈白色,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好似龙的鳞甲,所以俗称“白龙堆”。还有一些顶部平坦,侧壁陡立,呈长条形或垄岗状的小丘,相对高度10~20米,犹如座座耸立的楼房,所以又称“龙城”。登高而望,那些土丘、垄岗千奇百怪,万千姿态:有的像雄壮的城堡,有的像拔地而起的楼群,有的似幽静的亭阁,有的如肃穆庄严的寺院,更有的如白龙跃海,万船扬帆……早年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过这里,对雅丹地貌有着精彩的描述:“沿岸的雅丹越来越高,形状也越来越奇。有的像桌子,有的凸出一块像屋顶,在地面上留下一片深色的阴影。有时它们像塔墙,像古老的房舍和城堡,似乎告诉人们这里是一片城镇的废墟。有时,它又像伏卧的狮子,斜躺的龙,睡着的狗,和一些不可思议的怪物。此处没有树,如同一个童话世界。浅灰色和玫瑰色的大地上,到处打着死亡的印记……”雅丹地貌如同米兰古城,留给了人们令人震撼的奇观和深深的神秘感。
油城克拉玛依旁的乌尔禾境内有著名的“魔鬼城”,这是偌大一片赭色砂岩的山丘,大风把它们雕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一柱擎天,如巨塔耸立;有的底粗顶细,拔地而起,如直刺青天的宝剑;有的娇小玲珑,如富家的亭阁;更有千奇百怪的叫不上名来的种种,如怪兽,如雄鹰,如人头,如蘑菇(如图4-8)。
图4-8 克拉玛依附近的风蚀蘑菇[9]
更多的是陡立的方山,如古老的城堡,每逢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投在这些景物上,留下大片大片的黑影,大风在这里穿行,发出“呜呜”的响声,令人心惊胆战,“魔鬼城”由此得名(如图4-9)。
图4-9 魔鬼城[10]
然而,在干旱的我国西北,却有不少浩大美丽的湖泊,这也正是旱地呈现出的一种奇观。在这些湖泊中,天山天池当然最为著名。天山天池(如图4-10)位于天山第二高峰博格达雪峰的山腰,海拔近2 000米,似在天上。也许正因为它挂在天幕上,就更具有神奇的**。唐代李商隐观《穆天子传》后,曾感慨万分地写道:“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天池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可水深超过40米。它呈不规则状,状似甩头旋转、舞姿婀娜的少女。然而,它又有雄浑粗犷的风格。环抱天池的是肃然刺天的三座万年冰峰,峰顶终年积雪,闪烁着皑皑银光。山坡牧场绿草如茵,满山是高大笔直的塔松和云杉。冰峰、白云、翠树一起倒映在晶蓝澄澈的明镜般的湖水中,构成了绰约多姿的高山平湖景观。天池湖水来自博格达冰峰,清冽纯净。
图4-10 天山天池[11]
夏天的天池,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天池如镜,流光溢彩,岸边轻风拂面,暑意尽消。冬天的天池,是世界一流的高山冰场。
天池边的雪山高处,有雪莲生长。清代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塞外有雪莲,生崇山积雪中。”这是一种高15~35厘米的植物,叶片呈淡绿色,花盘冰雪般晶莹洁白。大瓣层叠,拢着细丝状的紫红色或橙色花蕊,像是湖中荷花,亭亭玉立于风雪之中,为高山的冰雪王国增加了亮丽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