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晶莹世界

雪在北方是常见的(如图4-3)。有“中国寒极”之称的北部边陲小镇——漠河,曾测得绝对最低温度摄氏零下50多度,冬天长达8~9个月。在整个东北地区,冬天一般都在半年左右,这段时间大地都是银装素裹,天地间一片白茫茫。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出了北方雪景的奇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有奇妙的雾凇景观,草木从梢到根都裹上一层白霜,洁白晶莹,当地称为“树挂”,以松花江一带最为有名(如图4-4)。

图4-3 黄土高坡雪景[5]

图4-4 松树树挂[6]

而在南方呢?钟敬文《西湖的雪景》中光景就不一样了。“对面房屋的瓦上全变成白色了,天井中一株木樨花的枝叶上,也黏缀着一小堆一小堆的白粉。详细的看去,觉得比日前两三回所下的都来得大些……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后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上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黏着不堕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地相似……”而当他走在灵隐寺到韬光庵的山径上,两边是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呢”。而到了庵里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

位于北美洲东北部的格陵兰总面积达21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一大岛。它的4/5在北极圈内,84%的土地整年白雪皑皑。这里有仅次于南极洲的世界第二大冰盖,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为1 500米,最厚3 400多米,比两座泰山还高。它的中部却是一个盆地,最低处低于海平面365米。如果岛上冰雪全部融化,整个地球上的海水会升高6.5米,一些岛屿和沿海低地平原将被淹没。格陵兰西部狄斯哥湾的雅各布斯哈汶港,是该岛的第三大城市,有居民4 000人。它的市徽是两朵圆形的雪花夹着一座蓝白相间的冰山。从该市往南2公里处,有一世界闻名的冰河湾,深入内陆50公里。湾内一座座大小不同,形状迥异的小冰山,以每昼夜30公里的流速向狄斯哥湾流泻。每座冰山露出水面1/4,且互相拥抱撞击,构成了北极海域的特有风貌。尤其是在夏天,洁白晶莹的冰山在阳光照耀下发出炫目的光芒,与海湾周围的黑色群山交相映衬,更是光彩夺目,恍如神奇的水晶迷宫。

毛毛细雨是最平常的自然现象,却常常入诗入画,很受人们的喜爱。杜甫在其《春夜喜雨》中写出了咏雨的千古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人们感到伴着春风的细雨在夜里是怎样悄悄地降临,必然地,雨后清晨的大地将是格外的清新滋润。常有人说在毛毛细雨中漫步的惬意,也常有人说在瓢泼大雨中冲刷的刺激。淅淅沥沥的细雨声带着江南的婉约。挟电带雷的暴雨声又有北方的豪迈。而雨后初晴,一弯五彩虹桥展现天边,青青草地上闪闪烁烁的水珠晶莹剔透,鸟语花香,蜂鸣蝶舞,这美景最是令人陶醉。

还有雾呢。当浓雾降临大地时,会使地面的景象显得飘忽而神秘(如图4-5)。瑞士心理学家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对美学研究有着很大影响,他就是用航船在海上遇到大雾的著名例子来说明“心理距离”这一观点的重要性。如果人们不去考虑雾对航行的影响,那么,大雾构成了多么奇妙的景观啊:“在你的周围是迷迷濛濛的半透明的乳状的帷幕,它把事物的轮廓弄得模糊不清,并把它们改变得奇形怪状;观看一下空气的浮动吧,给你的印象似乎是,只要伸出你的手并让它消失在白色的屏帐之后,你就可以触摸到那远处的海妖;去注视一下那乳状的光滑的水面吧,真会觉得它没有任何危险似的;总之,似乎只能在最高的山顶上才能感觉到的那种奇异的和与世隔绝的寂静,在它的宁静与恐怖的奇妙混合之中,可以经验到一种如此尖锐的情味和喜悦……”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曾到英国伦敦画威斯敏斯特教堂。画作是在伦敦常见的雾天下完成的。画面上,教堂哥特式尖顶的轮廓在紫红色的浓雾中朦朦胧胧地显现,极其动人。没想到这幅画在伦敦展出时却惹起了一场风波:英国人认为自古以来记载的雾都是灰色的,这个法国人竟胆大妄为地画成了紫红色!然而,当激动的人们走出展览厅,抬头望望伦敦上空的雾时,却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第一次发现伦敦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原因,终于发现其原因是伦敦市林立的烟囱喷吐的煤和灰的尘粒在阳光的作用下改变了雾的颜色,伦敦用红砖墙建造的建筑物比比皆是,也是改变伦敦雾的颜色的一种因素。只不过这种现象人们长期以来并没有观察到,却被重视研究光和色彩的微妙变化的印象派画家最先发现并反映在作品里,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伦敦的雾。因此,莫奈还得到了一个“伦敦雾的创造者”的雅号。

图4-5 雾中青岛海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