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策层面: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优化空间
(一)鼓励“走出去”的现有政策构成
早在21世纪初政策层面就发出了鼓励国内影视企业“走出去”的声音。2001年12月,作为国家影视产业最高管理机构的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对外正式颁布了《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广发办字[2001]1494号),该细则指明了“走出去工程”的目标和任务是把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北美和西欧主要国家的听众、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中国影视产业国际传播的纲领性文件,该细则确定了拓宽海外落地渠道、开展广播影视对外合作交流、组建广播影视海外营销队伍、提高对外影视作品质量等重点支持方向。
2004年6月,针对于越来越多的国产影片、电视剧(含影视动画片)以及其他形态的电视节目渴望走出国门,进入海外市场进行营销的状况,广电总局颁布了《广播影视节(展)及节目交流活动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38号),旗帜鲜明地支持我国影视企业赴外参加境外影视节目展以及在境内举办国际性影视节目展,以搭建国内影视内容制作商与海外渠道播出商更多的交流与交易平台。
2007年4月,为了发挥中华文化的传统优势,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带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包括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在内的多个部委在2007年共同制定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将一批在弘扬我国文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将一批具备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从事国家文化出口贸易的企业列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针对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可以说上述三层次的政策分别指向宏观产业发展层面、中观节事活动组织层面以及微观电影企业/项目层面。以2013年为例,在海外电影节事活动组织层面,全年共有951部次影片在境外48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113次中国电影节展活动展映,共有429部次国产影片参加了27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76个国际电影节。在微观电影企业/项目层面,2013—2014年度被列入国家文化重点项目[3],受到资助的包括了中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销售服务平台、中影股份的中法合作影片《狼图腾》、小马奔腾收购美国数字王国项目、安徽电影集团与韩国乐天集团合作、万达文化收购AMC院线等。
(二)国家财政资助的取舍判断
间接型资金投入应先于直接型资金投入
目前,国家政策层面对于影视出口企业/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于“直接型”资金投入。相关企业在达到一定的节目出口额度,或者所出口之影视产品获得目标市场较大的影响力时,就可以获得奖励资金。这种方式显然倾向于已经具有一定节目制作实力,在节目出口上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强势企业,对于众多还处于对外影视产品贸易探索期的中小微企业来说,拿到资金奖励的机会则很少。
因此,笔者认为在政策层面开拓多渠道的间接型资金投入也许能够激发更广范围内影视企业的积极性。比如国家搭建跨产业联盟,鼓励非影视行业的大企业对具体的影视出口项目进行投资,国家在税务方面给予减免税,或者对获得影视行业外部资金支持的项目提供1∶1配套资金支持,降低非影视行业企业向影视出口项目投资的风险,以拓宽影视出口项目的融资渠道。
以英国电影产业政策为例,国际战略已经成为其实现电影产业经济增长和文化传递双重目的的重要支持性政策。根据英国电影协会(Britain Film Institute[4])的官方文件,其在国际战略层次投入的支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鼓励美国对于英国本土电影项目、本土电影人的投资,每年额度为20万(BFI支持)+20万(英国商贸局)英镑,第二是鼓励英国本土影片出口,每年额度为27.5万英镑投向英国本土电影企业参与国际电影节、电影交易市场以及与提升人才创新、数字技术创新的关联平台。前两项是财政的硬性投入,在第三项鼓励合拍项目上,采用了硬性财政资金投入和财税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额度为100万英镑投向英国本土电影企业参与的海外电影合作项目。在税收减免方面,针对合拍电影项目规模不同进行金额限定。对成本低于2000万英镑的影片,制作公司可获得100%税收减免,以及英方在电影制作投入的25%现金返回。对于成本高于2000万英镑的影片,制片公司可获得80%的税收减免以及20%英方支出现金返还。税收减免总额最高不能超过总支出的80%。
稳定的税收减免政策以及灵活的项目投融资政策,将在中外电影合作项目的前期和后期项目阶段确保制片商降低风险获得一定的收益,这类政策在设计上应该强调阶梯性与普惠性,除了汇集国有大型集团、大型影视集团外,让更多的企业有潜在收益的可能性。
平台支持应先于个体企业支持
中国电影对外传播整体实力的增强,仅仅依靠一个或者某几个“巨无霸”形态的重点影视企业对于国外传媒市场的拓展显然是不够的。一方面某个产业链上环节的垄断无助于市场竞争动力的增强,另一方面这些重点传媒企业自身带有的国家宣传色彩太浓,在国际市场上不容易获得对等谈判地位。
就目前而言,中国电影“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来自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力量分散,中小影视企业生产的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上几乎没有经验,要“走出去”可能会寻求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等外力支持,规模稍大的中国影视企业则选择“单打独斗”,无论是电影节参展、电影市场设置展台、还是洽谈版权业务都愿意自己执行。第二方面是经验缺失,由于影视产业对外营销专业人才的缺失,大多属国内影视企业对海外观众需求与市场要求存在一定盲目性,在影片的内容创意、产制标准上与国际市场不对接。
因此,与其是对少数企业进行支持,还不如对有相应平台能力的机构、行业协会进行支持。比如,在海外营销人员的培训上,应该提供配套资金鼓励具有海外营销经验的人员以及具有对外影视制作经验的人员以行业为平台进行交流,提高对于国外市场环境的整体认知。比如在国外版权代理上,搭建中国电影海外版权销售的统一交易平台及数字化展示网站,一方面方便财政对于影视产品出口贸易减免税额度的统计;另一方面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化考虑,无论是影片字幕、海报还是影片内容的阐释都需要专业人员在充分考虑对象国/地区特殊的语言表述习惯、文化接受习惯完成语言转换。
(杨越明)
[1] International Union of Cinemas:《UNIC Annual report 2012/2013》
[2] Korean Film Council:《Korean Cinema 2013》
[3] 商务部信息公示:http://fms.mofcom.gov.cn/article/tongjiziliao/201309/20130900300389.shtml。
[4] BFI:The wide angel—the BFI international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