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为我的痛苦负责
● 别人的行为仅仅是引起你的情绪的外因,你如何反应这个外界刺激,取决于你的内因,取决于你具有什么样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
每当我们感到不愉快、不开心的时候,往往容易不由自主地从外界找原因。很少有人知道,应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的根本。
多年前,跟随我工作的人里面,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彤。当我发现彤承担的那部分工作,需要她学习一些有关网络方面的知识,就给她写了一封e-mail,鼓励她学习。信的内容如下: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情况,建议你上网搜寻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果你不熟悉网络,可以请教×××。我们的事业艰难而宏大,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我们学习的事物也太多,对吧?
没有想到,彤接到我的e-mail以后,回信说:“你的信,使我变得很压抑、很自卑……”天晓得,如果换了谁给我写这样一封信,或者我给任何其他员工、研究生写同样内容的信,大家都会挺高兴的,认为自己受到了关注与指导,会立即去学习,增强自己。可是彤怎么会有如此的情绪反应呢?此后,我注意到,类似的事情,屡屡在她身上发生。甚至,她还认为别人应该向她赔礼道歉,以解除她的痛苦。
渐渐地我意识到,彤的年龄虽然已经是中年,但是心理年龄依然比较幼稚。因为她的情感反应,就像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自己不小心撞在桌子上,碰疼了头,会大哭着去打那个桌子,认为是桌子把自己弄痛了。这也是人在最初学习对付物质世界时的本能。又如,一只虫子在咬我,我感到又疼又痒,于是会立即把虫子轰走、打死,免去被它叮咬的痛苦。如果我吃一个果子,突然开始肚子疼,我会马上停止吃,甚至有呕吐反应,把不适宜食用的果子排出体外。虫子和坏果子是造成我痛苦的原因,排除它们,使我不再痛苦。我们容易本能地使用同样的模式,对付精神痛苦。
当我们遇到了精神世界的痛苦,不由自主地寻找是“谁”把我弄疼了,并且想方设法把这个“痛苦源”摆脱掉。就像小孩子常常跑到一方家长那里,去告另一方的状:“呜—呜,坏爸爸不让我看电视(不让我玩游戏),呜—呜—呜,坏爸爸,呜—呜……”宝宝哭得好伤心,希望妈妈去制裁关了电视、拿走游戏机的爸爸,使自己开心起来。等宝宝长大以后,他明白了,爸爸那样做,是怕他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损害了眼睛。父亲同样的制止行为,不再使儿子伤心(也许引起15岁儿子的不以为然?但决不再是伤心),因为他的认知能力已经提高了。而我们的彤,却至今走不出这个套。只要她有了不愉快,便认准了有人应该对她的痛苦负责任。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是不是常常抱怨你的爱人、孩子、朋友、老板、同事、下属:“他/她把我搞得好痛苦哇!”而且,你有没有发现,如果同样的情景,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容易燃起你的怒火?这恰恰证明,别人的行为仅仅是引起你的情绪的外因,你如何反应这个外界刺激,取决于你的内因,取决于你具有什么样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如果你有心要了解、提高自己,我建议你试一试下面的三个步骤:
(一)从情绪入手
仔细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当一种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抓住它不放,首先分辨情绪的种类:是愤怒?沮丧?还是屈辱?……然后,看看直接引发这种情绪的外因是什么,以前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形。
例如,彤读了我的e-mail以后,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分辨出自己的情绪是压抑和自卑,这很好(有些人,特别是男性,容易否认自己的负面情绪);然后彤应该继续想法子了解一下,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
(二)对比其他人
面对同样的情况,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特别是发现和自己反应不同的人,千万和他/她聊一聊,听听他们的感受,问问他们为什么有那样的想法?确定问题出在哪里。
彤约了公司的同事肖冬一起吃午饭。饭后,她把我的e-mail给肖冬看,并且问他:“如果你接到她这样一封信,会怎么想?”肖冬看了看,说:“觉得受到重视了呗?赶紧学点网络知识,日后可以派上大用场啊。”
“你没有觉得她在批评我知识贫乏,对我很不满意?”没有想到肖冬会如此反应,彤接着问。
“怎么会呢?信息时代,人人都欠缺知识,都得不断地学习。你没看见徐博士一把年纪了,天天还闹着学这学那的?我有时候都怕她累着,可是她说‘越学越年轻’!”
彤还是有点不放心,又询问了另外两个朋友,他们的反应竟然和肖冬差不多。彤确认是自己的问题了。“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为什么会感到压抑呢?”彤开始了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究。
(三)追踪自己的心理模式与根源
这是一件艰难却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当你发现、看清楚自己不适宜生存的心理模式的时候,这种模式就已经开始动摇了。每当外界的刺激又一次激发这种心理模式,带来负面情绪,而你又一次意识到它的存在,并且力图摆脱它对你的控制的时候,你便又一次修正着它。
彤在确认了自己存在问题的同时,开始琢磨:“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情绪?”她慢慢地回想起,小时候,待人律己都很严格的母亲,常常指出彤的弱点,并且要求她立即改正,使得她总是觉得母亲对自己苛刻,甚至觉得母亲不爱她,偏爱比自己长得漂亮的妹妹。于是,彤伤心又委屈。后来,在学校里,当女老师指出她的缺点的时候,她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
彤长大以后,母亲在她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那种权威性,也不再引起彤的自卑情绪。但是遇到了我,年龄与她的母亲相仿,显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她对于权威女性具有的那种特别的心理反应模式,又开始起作用。当彤明白了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以后,虽然和我打交道的时候,依然会感到有些压力,但是程度却是越来越轻了。这是她努力修正自己心理模式的结果,让我们祝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