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下属的种种

● 无论你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走入职场,你实际上开始了一种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新的学习。

● 雇主付给你的薪水,是为了你当下给公司做贡献,而不是作为你读了十几年,或者二十多年书的奖励。

● 无论对上司,还是下属,都要有人格平等的观念,你才会活得自在。

走出校门心茫然

卢瑜在北京大学获得中文硕士以后,原以为凭借北大的声誉和自己的硕士学历,肯定能有一份像样的工作。她没有想到,竟然四处碰钉子。经过八次面试的失败以后,她委委屈屈地落到了韩铭的小公司。在民营文化公司做个图书编辑,可不是她的理想。

卢瑜是陕西姑娘,本科时考入北大。在她大二的时候,交了个男朋友W,前年W去美国读博士。卢瑜也申请了十几所美国的大学,由于没有奖学金,她未能成行。半年前,W发来一封e-mail,给他们的罗曼史画上了句号,因为,W在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交上了一个美国女朋友。这是卢瑜人生中受到的最沉重打击。过年回家的时候,卢瑜跟着家人为弟弟的喜事张罗,她不禁暗自感伤,自叹命苦。

卢瑜的父亲是县中学的校长,在他们那个小地方,思想算是很开放的人了,从来都只是鼓励她的学业,不过问她的私生活。母亲可是有点沉不住气了,她居然托人给卢瑜和家在前街的胡东江说亲。胡东江是卢瑜的中学同学,高中毕业以后就参军了。据说他在部队干得不错,已经提升干部。可是,卢瑜怎么也不能想象,把自己和那个高中文化程度的小军官联在一起,妈真是糊涂。

卢瑜工作以后,一是想找机会跳到一个更好的公司去,二是想找男朋友。卢瑜大学时期的好朋友婷婷,领她去过几次三里屯的酒吧。在那里,卢瑜遇到了一个新西兰小伙子弗瑞德,是弗瑞德走过来主动找卢瑜搭讪。卢瑜的英文还可以,可是弗瑞德的中文说得很漂亮。一般外国人发不准的四声,他却能找个八九不离十。弗瑞德虽然在商会工作,却非常醉心中国文化。听说卢瑜是北大中文系的硕士,马上拜她为师,要求学习宋词。卢瑜和这个蓝眼睛、棕色头发、高高个子的大男孩在一起,很开心,他比中国男性对女性周到多了。

从那以后,每个周末卢瑜都给弗瑞德上课,然后,弗瑞德请她吃饭、看戏、跳舞。那一天下班,卢瑜正是兴冲冲地要去赴弗瑞德的约会,却不料被韩老板一把拦住,破坏了他俩一晚上的计划,搞得卢瑜好恼火。

不就是个书展吗?把那几十本破书摆在摊位上,不就得了,和村镇里赶集也没有多大的差别,至于这么紧张吗?卢瑜觉得老板不信任她,总是盯着她,让她一坐到办公室里就不自在。在学校的时候,她就有拖拉作业的习惯,不过哪一次也没耽误事。她总觉得不到最后时刻,自己提不起精神来干活儿。卢瑜实在不喜欢编辑工作,琐琐碎碎的,一点创造性都没有。卢瑜从小是个有名的“聪明小马虎”,虽然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可是错别字不断。这个工作可算治住她了,还得替别人修改错别字,真是作孽。而且,她也搞不懂,为什么坐在她旁边的李立辰整天忙得四脚朝天的。也没见老板给他多派多少活啊?他都在忙什么呢?

卢瑜以为干工作还像她在学校里应付老师的作业与考试一样,能凑合过去就行。一心盼着下班,去买东西、参加派对、和弗瑞德去爬香山……要不,就是趁着韩铭不在的时候,到网上查一查招聘信息,想法子跳槽。她并不感激韩铭每个月付她5000元的薪水。婷婷在惠普已经拿8000元了,她在学校的时候,可是经常抄卢瑜作业的人。

现在你有点体会了吧?卢瑜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与韩铭的期望,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些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需要比较具体的指导和规范,甚至需要被炒一两次鱿鱼,才能明白,工作与在学校学习有多么不相同,才会明白什么是责任。这个过程,美国的很多年轻人是从中学开始打工的时候就经历了。到了大学毕业,一般都有了五六年的工作经验,不会像中国的毕业生一样,走出校门的时候,对于工作场所如此陌生。

面对刚刚开始工作的青年朋友,我想给两点忠告:

(一) 无论你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如果你在过去的生活里,没有以雇员的身份打过工,那么,走入职场后,你实际上开始了一种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新的学习。在这个环境里,没有人再给你留作业、考试,逼着你查资料、写论文。老板给你派活儿的时候,你要主动询问清楚,什么是老板脑子里对该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且,问清楚需要交活儿的准确时间。因为,常常是老板说的话,和你的理解有差距。你把自己的理解,用询问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才不至于误事。例如:

韩铭告诉卢瑜:“你把上海书展参展的这十本书的介绍写一下,然后交给刘总编。”

卢瑜应该问韩铭:“书展是哪天开?”

韩铭:“8月15号,只有三周时间了。”

卢瑜:“书的介绍在三周内写完,就可以了吧?”

韩铭:“那哪儿行呀?这一周你就得写完它,交给总编。下一周修改好的文字要交给营销部,人家还得设计宣传页,然后去印刷呢。”

经过这样的对话,卢瑜才能明白,在自己的稿件写好之后,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在书展之前完成。她的活儿,一周之内必须完成,并交出去。照她的想象,三周以后交稿,就根本来不及了。但是她的老板不会想到,卢瑜不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韩铭心想:花高薪雇了个北大硕士,她连这点事还要我来教吗?

其实这些琐碎事情的学习非常重要。要想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就是需要做好其中的每一件小事,才可能得到最终成果。一般来讲,你在小公司工作,更容易学会完成一件工作的全过程。在大公司,因为分工很细,你仅仅能够接触到自己工作的一个小局部,你变为了一部大机器上的小螺丝钉,跟着转。因此,即使你目前的工作场所,是一个薪酬不高的小公司,不是你理想中的目标,如果你能尽心尽力地把事情做好,自己也能学到本领,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雇主付给你的薪水,是为了你当下给公司做贡献,而不是对你读了十几年,或者二十多年书的奖励。中国有着“十年寒窗苦”的传统想法。人们以为,吃了读书的苦,一旦金榜题名(相当于如今获得高学位),就应该收回十几年辛苦“投资”的成本。所以,毕业生心里暗暗地把老板发的薪水,作为自己“应该得”的补偿。这样想,可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你仅仅是结束了学校里纸上谈兵的学习,开始了工作中真刀真枪的学习。如果你在这一阶段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创造价值,你才应该得到对自己创造价值的报偿。所以,你最好衡量一下,我每个月干的事情,值不值公司给我的薪水。不单眼睛看着比你薪水高的人,也看一看比你薪水低的人,你才能对自己的位置有一个清醒的判断。

夹在中间的人

面对上司和下属

海玲在一家传统的美国大公司工作,由于她表现出色,被提拔为人力资源部门的经理。虽然升职、加薪,特别是自己的努力得到承认,让海玲很受鼓舞。但是,几个月以后,她发现在公司里,过去与自己相处轻松愉快的伙伴们,变得越来越客气,渐渐与她疏远。特别令海玲沮丧的是,她的好友吴娜,也借口“路太远”,不再和她一同去健身中心参加瑜伽班了。海玲觉得自己被孤立了。

另一方面,海玲时时感到来自总经理和两位副总经理的压力。尤其是开部门经理会议的时候,在座的人,除了海玲,是清一色的男性白种人。有几次,轮到她谈工作,平时流利的英语都说不好了,真恼人。“我这是怎么了?”海玲脸上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以至于总经理皮特有一天看到她,问了一句:“Are you alright ?”(你还好吗?)以为她的身体不舒服。海玲是心里不舒服,但是自己也搞不清楚是为了什么。

我想,海玲的感受根源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我们是家国天下的民族,等级制度森严。在一个家庭之中,每个人,随着血缘关系中的位置,不断改变着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年纪越大,儿孙越多,位置也越高,受到越来越多的尊敬。同时,长辈也不得不检点自身的行为、表情,来符合自己的“身份”。在国家之中,皇帝是全体国民的家长,官吏是臣子,老百姓则是子民,上下之间,具有很分明的“礼数”。在这样的文化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提倡平等。所有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里,不得不时地调整着自己的表现,以适应自身当时的位置。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但是这种“文化基因”的影响很深远。例如,海玲的父亲很爱妻子、孩子,却从来不苟言笑,保持着一种特别的尊严。但是在爷爷面前,父亲总是毕恭毕敬。我自认为是最有平等意识的人,但是到了美国,发现自己和西方人的礼节观念差别很大。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和技术员,都直呼老教授的名字,我却一直到了毕业,还保持称呼他为:艾施博士。在美国人的家庭里,不但兄弟姐妹互称姓名,对于叔叔、舅舅、姑姑、姨姨们,甚至祖父、祖母,作为晚辈的人,也一律喊他们的名字或者爱称。

谈到整体文化,很难区分出优劣,但是“人,生来平等”这个概念实在太重要了。假如海玲在潜意识中,无论对她的上司,还是下属,都有人格平等的观念,她在所有人面前,就能恢复那个活泼、快乐的自己。把工作职责和个人关系分离开来,以做“事”的原则处理事情,我们的社会关系才能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能卸下包袱,活得轻松许多。

面对同级同事

海玲遇到一件尴尬的事,发生在去年。她发现销售部门的M,正在干着一件有损公司利益的事情。由于这件事直接有关他们部门的业务,海玲不得不找到M的部门经理尼克,把情况反映给他。哪里想到,尼克听了海玲的话以后,脸一下子拉得老长。回身把M拉到海玲面前,说:“你有什么意见对他直接说吧!”搞得海玲着实不知如何是好。她并不熟悉销售部的业务,只能感到M的做法有问题,却不可能提出什么具体意见。再说,管理部门中的员工,是每个部门经理的责任,她不过是好心给尼克提个醒,希望他去解决,结果尼克居然把事情弄得如此让人难堪,好像海玲在“告状”一样。从此,M变得记恨海玲。

海玲怎么也想不通自己错在哪里,只好找到我。听了海玲的陈述,我做了如下的解释,也不知道对她是否有些帮助。

在他们这个美国公司里,绝大多数的部门经理都是美国人、男性,他们具有性别和种族的优越感。而人力资源部的位置特别,虽然和公司里的其他部门是平级,但是由于这个部门掌管人事,和总经理的联系最多,使得同级的部门经理,不得不对海玲另眼相看。

当海玲告诉尼克他们部门员工可能出现问题的时候,她没有任何恶意,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尼克避免损失。可是,尼克觉得海玲是在指责他领导的部门,挑战他的管理,甚至联想到总经理对自己部门的看法,因而火冒三丈,把平时的不服气,一起发泄出来。其实,碰到这样的家伙,也只能让他去犯错,让事情的后果,直接给他教训。他如果不请你帮忙,千万别主动伸出援手。我在美国也碰过这样的钉子,我好心主动提供帮助,但对方却认为,我觉得他(她)能力不够,反而感觉受到了侮辱。一般来讲,西方人之间的距离比东方人大。你的主动帮助,有时会被对方认为是侵犯了他的领地。

招聘与解聘

半年以前,公司里一位美籍的部门经理离任。之后,聘用了一位中国人,顶替他的职位。该部门的两名员工,对新来的中国经理很不服气。开始,他们就工作上的问题,与新的经理发生争执,渐渐地发展到了私人怨恨的地步。上一周,这两个人公然违犯公司的规定,不服从管理,影响了业务的正常进行,搞得公司上下沸沸扬扬的。总部在了解了情况以后,决定解雇这两名员工,让海玲感到有些头疼。因为这两名员工绝对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麦克(老经理)在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些问题?都是新来的那个家伙不称职,把我们好好的一个部门给搞乱了。”

解雇员工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是员工犯有严重错误,而且他们自己也知道责任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情况下谈解聘,只要把补偿工作做得合理,尽管不是什么高兴的事,也会顺利解决。这一次的事件比较难办,因为当事人坚决否认自己的责任。而且,说实话,连海玲心里也犯嘀咕,那个新来的经理是不是也有问题?再给他招聘来新的部下,他就能管理好吗?带着疑问,海玲去请示总经理皮特,是否考虑将这两名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好几年的员工,调到其他部门再试一试?老板否定了她的设想。理由是,无论有什么情况,违犯公司纪律是不能原谅的,影响很坏,如果不处理,这样的事就会不断发生。

海玲只好硬着头皮,把那两名员工解雇了。后来,新招聘的员工在那个部门里,确实干得不错。从此在公司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事后,海玲比较外国公司处理这样的事件,与国内公司是有不同。中国公司常常像个大家庭,老员工往往对新来的领导“欺生”,而对于老员工出现的问题,公司容易姑息,拉不下面子来处理。我们常常把犯了错误的人调换个部门,就算了。结果,使得原则、规定,甚至法律条文都变得失去效力。过去,我们对待犯错误,甚至违法的干部,也仅仅是让他们换个地方再当官,和这种情况雷同。这样的做法,对社会和当事人,均有害无益。

你想,如果一个人犯了不太大的错误,得到了相应的惩罚,很可能制止他犯更大的错误。等到不得不杀头的时候,个人、家庭、社会的损失就太大了。从行为学的角度讲,人和动物的错误行为,如果得不到应该得到的自然后果,该行为就会发展得扭曲变形,可能给这个个体以至周遭的事物带来致命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