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婆婆与媳妇的战争
● 按照中国的老传统,王婆婆从心里觉得,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于是,在丈夫去世后,她理所当然地开始在田莉和嘉林的家里“当家”,侵犯了田莉的心理疆界。
● 嘉林天生的气质近似他的父亲—内向、温和。面对外向强悍的母亲,他很容易发展出类似父亲的那种行为心理模式。也就特别容易在恋爱的时候,爱上一个脾气类似母亲的姑娘,和她形成一种类似父母亲关系的婚姻关系。
两个女人一台戏
田莉和嘉林结婚五年了,日子过得还算舒心。虽说小两口也有红脸、拌嘴的时候,但是嘉林随和的好脾气、田莉的豁达,总能让他们家庭的小船躲过暗流和礁石,颠簸着向前行驶。可是最近的情况有点不妙,小船眼看着要搁浅,起因是嘉林的母亲来了。
嘉林的母亲王婆婆辛苦地工作了一辈子,儿女们都希望她退休以后,好好享福。逢年过节,田莉总是买了大包小包的新鲜东西,和嘉林一起去探望老人。因为儿媳妇爽快大方,王婆婆常常夸奖她。今年春天,嘉林的父亲病逝,田莉怕婆婆一个人在家里触景生情,邀请她搬来和他们同住。哪里想到,婆媳关系就此变得紧张起来。
田莉在一家荷兰公司做文秘,每天上班的穿着打扮,让婆婆看着挺别扭。她的眉毛画得弯弯,嘴唇涂得鲜红,浑身香气袭人,走起路来腰肢扭动。“这是上班吗?简直是上台演戏,扮得还不像是个正派角色。”老人心里犯嘀咕。
田莉不会做饭,也不在乎吃什么。每天把冰箱里的半成品,在微波炉里一转,锅里一扒拉,就是一餐。周末干脆下馆子。怪不得这些年儿子瘦得像个猴子,原来是这么凑合过来的,老太太心里不乐意了。
王婆婆是个勤快人,决心要改善儿子家的生活。搬进来的第二个星期,她便宣布自己来掌勺做饭。到了下午6点半,在银行工作的儿子准时回家,媳妇却打来电话:“喂,嘉林,你和妈先吃吧,别等我,今天我得加班。”
田莉加班是常事,丈夫已经习惯了,可是婆婆心里堵得慌。她忙活了大半天,做得一桌子菜,媳妇晚上回家来,连碰都没碰。第二天早上还对她说:“妈,别费那么大劲做饭,有空到外面去遛遛。昨天公司老板请客犒劳我加班。”和外国老板吃饭到大半夜?婆婆觉得不对劲。看着嘉林没事的样子,她更加来气了。儿子这么窝囊,活像他爸。
到了周末,田莉开始在家里大扫除。水开得哗哗响,厨房擦洗得特别费劲。她一边干活儿,还一边向婆婆交代:
“妈,以后炒菜记着开油烟机。”
“妈,以后用不粘锅的炒勺,千万可别使金属的锅铲,用这个竹子的。”
“妈,上厕所,每次都得冲,别怕费水。”
“妈……”
王婆婆越听越气,实在忍不住了,脱口而出:“过日子,不是摆样子!那厨房不就是为了做饭的吗?没油能行吗?看看你的屋里,摆得全是长毛绒玩具。快30岁的人了,不生孩子,自己还老像个小孩儿,能行吗?”
哇,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脾气率直的田莉一下子不干了:“您老说什么?生孩子?我和嘉林没结婚可就讲好了,我们不打算要孩子!”
“你说什么?不—要—孩—子?嘉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娶的媳妇不生孩子?!”王婆婆的眼睛瞪得又大又圆,和儿子急了。嘉林一脸的尴尬,显然,他从来没有敢把自己与妻子的约定通报爹娘。
“我又不是你们老王家传宗接代的生育机器! 凭什么……”
婆媳二人就这样,话赶话,越说越难听,急得嘉林团团转,一点办法也没有,最后干脆逃出家门去也。母亲骂他“没出息,怕老婆”,妻子怪他“不主持公道,没有良心”。嘉林心里也很烦:“非要搬到一块住,女人就是头发长、心眼短,在一起住长了肯定有麻烦。”他想起了姐姐出嫁以前,也常常和母亲吵嘴,闹得家里鸡犬不宁。
拉锯战
王婆婆一气之下搬回自己家去住。从此,嘉林可就更加忙活了。母亲一会儿打电话要他去银行缴电费;一会儿说是做了什么好吃的,要儿子快去陪她吃;一会儿让嘉林陪她上医院检查身体。或者,水管子漏水、换电灯泡、下水道堵了……反正一周少不了五六次的呼唤,搅得田莉和嘉林的日子不得安宁。
田莉觉得婆婆是在和自己怄气,只好忍着。可是过了一个多月,婆婆叫嘉林的次数,有增无减,丈夫虽然也知道不对劲,可还是有求必应。无奈之中,田莉给嘉林的姐姐嘉茗拨通了电话,讲述了两个月以来发生的事情。嘉茗也是个直性子,道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妈就是这么个人,总想管别人的事情,凡事不按照她的办法做,就发脾气。可是她那些办法也太老了,和我们有代沟。我过去在家里住的时候,她也和我吵。也许过一阵子就好了,你也别太放在心上,这个星期天我去看看她。”
和嘉茗通过电话,田莉心里好受一些,然而王婆婆拼命拉住儿子的做法一直没有改变。田莉变得越来越焦虑,只好请求专业帮助。
听了田莉的陈述,我说:“你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觉得婆婆这种做法不近情理,生她的气;同时又有些罪过感,因为公公不在了,看着老太太一个人怪可怜的。”
“没错,我就是这么感觉的,好像掉进了走不出的套子里,左不是,右也不是。”
“那你的丈夫呢,他是怎么反应的?”我问。
“他有什么办法?凡事都听他妈的,活像他爸。”田莉有点气恼。
“嘉林的父亲在家里总是听他母亲的?”
“是啊。”
“嘉林在家里也都是听你的?”我紧追。
“有那么点吧,可是,可是我提出来的事儿,他从来也没有反对意见啊?”田莉有点不好意思了。
“你们不要孩子,也是这么决定的吧?”我问。
“嗯,主要是我不想要。五年前我们订婚的时候,他也同意了。可是后来我发现,他特别喜欢小孩儿。每次看到他姐姐的女儿虹虹,总要把她扛在脖子上,满街疯跑,俩人玩得可起劲了。”
“你喜欢孩子吗?”
“还行。这几年,看着我最好的两个闺蜜都有了小孩儿,也有点动心。可是一想到那些麻烦事,一把屎、一把尿的,我就害怕。真的不愿意像我妈那样,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陷在家务事里。”田莉心里矛盾。
“你的这些想法,有没有和丈夫谈谈?”
“没有啊,和他讲也没用,家里的大事他从来不拿主意。我总觉得自己一个人在撑这个家,心里好累呀,唉。”田莉叹了口气,显出一脸的疲倦。
“一个人挑担子是很累。(共情)为了改变局面,你能不能从‘要不要孩子’这件事开始,和丈夫沟通,让他了解你的矛盾心理,启发他表达自己的意见?”我知道自己绕了一个大圈子,田莉要有问题了。
“行,这件事我回去试试看。可是徐博士,我婆婆那边怎么办?咱们怎么说着说着就走了题呢?”田莉睁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疑惑不解地问。
“没走题,这两件事关系太大了。你想,如果你的丈夫在你面前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特别是表达与你不同的看法,慢慢地,他也就能够对自己母亲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说一声‘不’了,对吧?人的行为心理模式通过一处开始改变,自然而然地可以在另一处发挥作用。”
接下来,我给田莉讲解了,每个人都在自己天生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年复一年的生活,形成自己特有的行为心理模式,又可以称作情感—认知—行为模式。例如,嘉林天生的气质近似他的父亲—内向、温和。面对外向、强悍的母亲,他很容易发展出类似父亲的那种行为心理模式。也就特别容易在恋爱的时候,爱上一个脾气类似母亲的姑娘,和她形成一种类似父母亲关系的婚姻关系。他沿袭了父亲的秉性,在母亲、妻子面前都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特性也会呈现在工作和其他场合。
“是啊,嘉林在单位里是个任人摆布的角色!我们明明可以分到一个朝向好的房子,他不争,当然就只好认了!”谈话勾起了田莉的不满。
“你想法子让他在家里不要事事任你摆布,他到外面就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啦!不信咱们打赌。”我笑起来,和她开了个玩笑。
结局
在以后的一年里,田莉和嘉林的关系逐渐起了变化。在田莉的鼓励和请求下,嘉林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其实他很想要孩子,但是又怕违背妻子的意愿,引起争吵,所以从来不敢提。谈开了以后,他甚至向妻子表示,有了孩子,他会尽量承担大部分与孩子相关的家务事。他对田莉说:“我们银行的工作没有你那么忙,本来可以多做一些家里的事。是你自己认为那是女人的活儿,不让我插手。其实,我们小的时候,就是我爸带大的,他炒的菜也比我妈的好吃些。”
从此,嘉林承担了家里做饭的任务,王婆婆来电话,他也会说,“我得在7点的时候把晚饭做好。明天是星期六,下午我去银行给您缴煤气费,行吗?”而且,听说儿子和媳妇正在讨论是不是要孩子的事,王婆婆心里暗暗高兴。更有趣的是,王婆婆发现他们街道有不少退休老人,每天下午去街对面的小公园里下棋、锻炼身体、扭秧歌。王婆婆在那里,还交了个老头儿朋友呢。他自告奋勇地帮着王婆婆修理电灯开关、水龙头,去银行办事。起初,嘉林还纳闷儿母亲怎么越来越少给自己打电话了,不放心地询问她是不是需要帮助。
“我自己能行,没事儿,放心吧。”老太太还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地搪塞儿子。
田莉又开始大包小包地往婆婆家提东西。为了感谢婆婆新交的朋友的照应,她还想着买了老头儿喜欢喝的白酒。
“别买这么贵的五粮液,他喝二锅头就挺高兴。”王婆婆笑眯眯地告诉田莉。
就这样,一场婆婆与媳妇的战争,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宣告结束。嘉林行为心理模式的改变,起了关键作用。当然,如果不是田莉痛下决心,给足丈夫表达意愿的条件,他的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是田莉和嘉林首先打破了他们小家的关系的套式,嘉林和母亲的关系,才渐渐摆脱了类似他母亲和父亲的老套式。
两个心理学要点
(一)心理疆界
按照中国的老传统,王婆婆从心里觉得,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于是,在丈夫去世后,她理所当然地开始在田莉和嘉林的家里“当家”,侵犯了田莉的心理疆界。因为田莉一向是他们小家的“当家人”,认为婆婆是客人,她自然而然地期望婆婆按照自己家的规矩行事,这样一来,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每一个活着的动物或者人,时刻都在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在的边界,也称作“疆界”。我的房间、我的办公桌、集体宿舍里我的床,都是我个人的物理空间。如果一个陌生人不敲门,就闯进我的房间,乱翻东西,我肯定感到他很无礼,侵入了我的疆界。美国战斗机侵入我国领空,导弹轰炸了我们的大使馆,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一片愤怒。同样,鸟的巢穴甚至它造巢的那棵树、狼的窝,都是它们要捍卫的物理空间。
相对有形的物理空间,我们每个人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空间,被一道无形的心理疆界环绕着。如果你的母亲在家里叫你的乳名,你可能很习惯,感到亲切。如果你的同事得知了你的乳名,突然在工作会议上,用它来称呼你,你会感到很不舒服,而且提出抗议,因为他/她侵犯了你的心理疆界。所以,人与人相处的时候,注意观察他人的心理疆界置于何处,不去侵犯它;当别人侵犯了你的心理疆界,立刻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醒他/她:“嘿,你过线了,我不能接受。”昭示自己的心理疆界给对方,也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二)情感—认知—行为模式
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逐渐形成了不为我们自身觉察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行为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当一件事情发生,每个人都有他特定的情绪、认知、行为反应,而且这种反应的倾向可以固定下来,反复出现,于是我们称它为模式。
例如,对于母亲、妻子和工作单位的同事提出的比较强烈的要求,嘉林很难说“不”。总是容易迁就他人的意见,以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田莉说她害怕养孩子,嘉林的情感反应是惋惜,因为他是很想要孩子的。但是他的认知过程是,既然我爱田莉,她不愿意做的事,一定不要勉强她。于是,嘉林压抑了自己惋惜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行为便是附和妻子的想法,说:“那咱们就两个人好好过吧。”但是,他知道这个“决议”在父母那里是通不过的,因此,在他们面前回避提到这件事。这种压抑自身情绪,将就他人,回避矛盾的方式,反映在嘉林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说,这是嘉林的行为心理模式。
要想改变这样的模式,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那样会使得嘉林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和别人发生冲突,变得很焦虑。但是,如果他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正向的反馈,比如,他终于向妻子说出自己希望有个孩子,得到妻子的谅解和考虑,他就会在别的事情上,也开始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是田莉给了嘉林改变的条件,给了他表达自己情感和想法的宽松环境,嘉林才逐渐有了变化。
对于我们每个人,如果学会仔细观察自己,当一件事发生时,我的情感、思想和行为是如何反应的,便能学会了解自身的行为心理模式。有的心理模式,是适宜生存的,就把它保存下来。有的心理模式,不适宜你的生存,设法加以修正。彻底改变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模式是很难的,就像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一样,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心理模式与人的性格一样,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之分。例如,嘉林再努力,也不会变得像妻子和母亲那般快人快语。他只是在自己内向、温文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宜自己表达的方式。嘉林渐渐能够在妻子面前表达一些自己的不同意见了,在母亲面前也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工作单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他才能吐出个“不”字来。仅仅这一修正,就得需要年复一年的努力。
随着嘉林的变化,他能够感到自己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与周围人的关系,他变得越来越主动,因此关系也逐渐趋于平衡。于是,嘉林发自内心的微笑,也成了寻常事。与此同时,田莉也有了改变,有了事,她愿意和丈夫商量,综合两个人的意见,不单解决办法变得圆满了,而且使得两个人能够彼此理解。她发现,嘉林的心很细,会说话、会做事,恰好处处平衡了自己比较偏激的想法和做法。田莉没有了以往那种一个人“独撑门面”的疲惫,也不再抱怨丈夫“窝囊”了,他们的日子也过得更加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