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读者

这是一本启迪现代人心灵成长的书,同时也是一条探究人性的通道。书中的每个故事均系真人真事,有的选自我曾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的《徐博士心理热线》,也有的选自我们开设了11年的免费心理网站“心育心”(www.ht2ht.com)。其中,包括我自身成长的艰难历程与我个人的故事。为了维护个人隐私,除了我和儿子的事例与名字,对其他案例都做了保护性修饰。

重新修订出版这本书,主要是应社会和读者的需求。11年前,那是2003年“非典”期间,因为所有北京人都被“隔离”在家,我完成了计划四本系列书籍中的第一册。首次出版书名为《我们都有心理伤痕》,是出版社要求的书名,我的心理学界同人们不喜欢,说:“太负面。”此后,从不同方面听到各种读者反馈。

一位北京著名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抱怨:

累坏我了。昨天值夜班病房无事,原想可以睡个安生觉,哪知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了,一直到天亮才读完,又要查房去了……

网友静心:

说说我对徐博士的书的感觉:第一感觉就是“久旱逢甘露”,像《唱脸谱》中唱的,好极了,妙极了。很多话,很多经验是我经历了极大的人生挫折后才体验到的,还有很多是我一直在想却还没有想明白的,比如“成功”这个概念。我要是能早十年,不,早二十年读到这本书该多好!

网友HF:

有一天晚上,他(丈夫)突然对我说,觉得活着没意思,觉得活着很失败。还说小时候就觉得很失败。我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晴天霹雳一样,因为我在感情上很依赖他(虽然我在外企的工作中还是挺独立能干的)。非常感谢在这个时候我读了徐博士的《我们都有心理伤痕》,这半年的时间里,我明显觉得在感情上独立起来,再次谢谢徐博士。

我的学生发来e-mail:

徐老师,以下是中国社科院一位女性研究员的反馈:

《我们都有心理伤痕》真是值得一读的书,因为每个读者从中能找到自己人生的投影。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科知识与中国人的特色心理或曰“特色伤痕”联系得天衣无缝。看这本书,如同和朋友在交流对话。并从中吸取信心、力量和科学……对我有不少启发,尤其是应对心灵长期扭曲,此书也许可以给我适当的矫正的力量。

还有的朋友告知:

原本是好心借给朋友希望帮他一把,可我的书就此没影儿了。追了十几个人还是没有下落。

尽管读者反馈非常之好,但因那家出版社发行不力,大多数人买不到书,纷纷向我抱怨,让我失去了写作的**。2008年由另一家出版社刊行第二版,书名《撒下好运的种子》,也是编辑希望使用的名字。结果,有读者抱怨“原以为是一本算命的书”。这一次,终于回归了我希望的书名,并且没有被任意删改的苦恼。十年过去了,书中的不少人物与家庭有了可喜的成长、进步。在这本重新修订出版的书中,把他们的发展告知读者,也算是对他们本人的祝贺。

不少看过首版或第二版的读者说“书很好看,但不过瘾”。是啊,第一本书是把人生的种种关系和问题做了综合性展现;而我计划后续的三本书,会分别将每一种关系和概念更加深入地剖析与解答。今年5月,我终于决定不在大学教书了,可以坐下来专心地把后续的三册分别完成。

第二册书将详尽探讨友情、爱情与家庭关系。除了夫妻、亲子等传统话题,近年来特别影响家庭生活却普遍存在的事件—婚外恋;特别困惑年轻人的同性恋爱情和一些成年人应该了解、却少有人知的知识—**等,将会分别真实地呈现、具体地给予剖析。

第三册书,除了对一般职场的人际关系做更深入的探究外,近年来严重腐蚀社会的贪污腐败现象以及它形成的行为心理过程需要被剖析。由于贫富差异加大,以及其他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带来的恶性后果,需要梳理、分析。

第四册书将讨论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

我相信:每个现代人,一生中都需要接受至少一次基础心理教育,如同学习识字、算术一样。今天,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除了上述书籍,你还可以利用网络,去我们的“心育心”网站。那是一个支持所有人的免费心理咨询园地。爱与友情,痛苦与再生,帮助与互助,你会发现一个充满人间温暖的大家庭在等着你呢。

衷心祝愿你和家人幸福。

徐浩渊

201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