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固时间的艺术
在非洲西北部有一个古老的国度——埃及,它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之间,经历了令后人惊叹的、如梦似幻的非凡创造时期。
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一个古老文明都有一个孕育它的伟大的水流,就像中国文化的母亲河黄河、长江一样,尼罗河则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就生息于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广袤平原。
阿拉伯人有句谚语说:人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基萨金字塔,就建于约公元前2700年。当你看到那用无数块巨石堆砌起来的金字塔,矗立于苍茫大地上,对抗着时间风雨的侵蚀,虽然饱经沧桑,伤痕累累,但它仍然屹立于历史的地平线上,仿佛在说:时间能奈我何!
人类的祖先非常关心死后的事,古埃及人在这方面尤甚。这并不是说他们不重视活着时的生活,而是因为死后的事是没办法控制的,只有活着的时候来做好准备;另外,古埃及人相信,活着是暂时的,死后人的灵魂却可以获得永恒。古埃及的所有艺术和伟大建筑的形成,都受这样的信念支撑,并从这种信念中获得无穷的力量、热情和财富,屹立着的金字塔就是证明。他们把雕刻家称作“使人生存的人”,仿佛雕刻能使人更深刻地存在。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古埃及的艺术就是一种让时间凝固、追求永恒的艺术。
抗拒时间、追求永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把死后的人制作成木乃伊,是一种不仅国王可以使用,连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办法。但修建巨大的金字塔和地下陵寝,却是国王的权力。金字塔、陵寝是国王的灵魂安居的地方。为了使国王的灵魂在冥界也像在人世间一样,古埃及人用雕像显示死去的国王仍然活着。这些雕像或是圆雕,或是浮雕,无不为了这样的目的,不过浮雕是其中占多数的形式。这种浮雕与岩画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它也启示着后来绘画技术的进展。
图2-1 拉摩士墓穴中的拉摩士与妻子
这里展示的是典型的古埃及风格的浮雕(图2-1)。从这件浮雕中,大家可以看出古埃及的浮雕仍然保持着岩画的“原始风”,这就是对整体的轮廓和基本的特征的关注。从整体看,这两个人体形象是侧面的,面孔也是侧面的,但是从侧面所能看见的那只眼睛,是按照正面所能看见的样子画的;国王和王后的肩部、胸部的轮廓,也是按照正面所能看见的样子画的。其他部位却是按照侧面所看的样子来处理。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极不真实的。但对古埃及的人来说,这样处理则是抓住整体和最主要的部分的最好办法。因为,腿部、身体的轮廓,从侧面看是最显特征的,而眼睛、肩部,从正面看却是最显特征的,而不是侧面。我们再来看其中的身体的比例处理。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王后放在国王背上的手臂显然是过分长了;两个身像从臀部到膝盖的长度,也是不合人体比例的。显然,这样画虽然在解剖上不真实,却会使身体看起来很美丽、修长、流畅,轮廓清晰明确。这正是古埃及艺术所追求的。
古埃及帝王陵寝中除了雕塑、浮雕外,就是在墓室的墙壁上绘制壁画了,这是古埃及为后代留下的最灿烂的绘画作品。这些墓室的墙壁,或者是岩石,或者是泥土,不可能直接作画,古埃及人就用灰泥在原壁上涂一层,这叫修粉底或化妆涂饰。有时候,他们则在灰泥底上,再覆饰一层很薄的细石膏。这样,就可以保证壁面的平整、光滑、不裂缝。下一个步骤就是规划壁面。古埃及的工匠们首先是把所要画的壁面打上格子,对壁面进行细致的规划。通常的做法是,把线在颜料里蘸浸,然后按照固定的尺度绷弹在墙面上,画出水平和垂直的线,这两者的相交就形成了小格子。
接下来就是把预先设想好的内容,按比例勾画在打好的格子上。这个阶段很重要,画面的布局、布置、比例、层次等,都要在这个阶段确定下来。原先画好的格子在这个阶段,就起到了作用。有时候,由于内容过于复杂多变,工匠们就把壁面界画成上下几个层次,把内容分布在这些分开的层次上,就像一个连环画一样。在古埃及第五朝代帝王墓穴中的壁画前,大家可以看到勾画出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内容的分布(图2-2)。
图2-2 第五朝代帝王墓室壁画
古埃及壁画所用的颜料是天然的矿物颜料,如红的、黄的赭石,还有孔雀石,这些矿物质被磨成粉末,加水或加树脂。这样,就可以有6种基本色彩,还可混合出许多中间色。
古埃及的壁画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描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场景,充满着生活气息。他们相信死去的人在冥界还是活着的,所以,就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用品、玩物、生活内容雕刻或画下来,以便让死去的人在冥界过着活着时的生活,不至于寂寞和孤独。看到这些雕刻和绘画,我们就能了解那时人的基本生活状况。比如,我们从这些图画中知道,古埃及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能酿制啤酒了,也可了解古埃及人餐桌上通常都是什么食物,当然也可知道那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耕种、狩猎的生活场景。还有一幅是一个新王朝时期墓室的壁画,画的是一个卖艺女郎高超的杂技动作(图2-3)。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古代埃及壁画的生动与活力。
图2-3 新王朝时期墓室壁画
无论是浮雕还是壁画,埃及艺术总给我们一种过于僵硬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埃及艺术是把几何形式的整体把握作为描画事物的主要方式。古埃及壁画并非是供人观赏,而是要“使人生存”;它们也不关心事物的此时此刻的情景,而是要使这些事物永恒;它们也不在乎是不是好看,而是在乎是否能把事物完整地保存下来。那时的古埃及工匠们就遵循着这种从原始时代就积累下来的信念来画对象的。他们严格按照某种成规来描绘,让画面中的一切都绝对清晰地显现出来。譬如,画一个旁边有树的池塘,那么,树从侧面看是最能显出它的完整形式的,但池塘却不能从侧面看,那样我们看到的只能是一个扁平的水槽,要完整地看到池塘,就得俯瞰。古埃及人就这样把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东西画在一起,这就是他们所画的有树的池塘。这样的画法,与我们童年所画的儿童画十分相似吧?
壁画中对身体的画法,与浅浮雕的表现方法完全一样。你看古埃及壁画时,就会发现,这些壁画上的人体几乎全是侧面的,但是肩部却是正面的;从侧面能够看见的那只眼睛,也是按照从正面看到的样子画的;人体都显得修长、轮廓清晰、稳定,仿佛这些人体是从某个模子铸造出来的。按照已经掌握的某种整体形式来处理所画的对象,是埃及艺术所普遍遵循的规则。这就是古埃及绘画和雕刻的基本语言。
了解了这些古埃及壁画的习惯画法之后,我们对它们的僵硬、不真实等也就不觉得无法接受了,甚至会觉得这些画法具有非凡的优越性。在这些画中,所有的东西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古埃及那些不知名的画师对整体有着强烈的秩序感,他们把所有要画的对象,都按照当时认为最理想的样子、姿态安排出来。为了遵守这种秩序,古埃及的艺术家们甚至把国王画得比仆役高出一倍。这种理想的式样所确立的几何化的秩序感,虽然以牺牲灵活、个性为代价,但却没有牺牲整体上的准确性。相反,因为忽略了许多不重要的细节,整体性特征却获得极度的强化,被突出了出来。
古埃及人的这种画法延续了两千多年,他们把变化留给了其远房后裔——古希腊的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