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策
政策是指国家、政党等组织机构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确定的行为准则。政策必须具备四项条件,即主体、对象、内容和作用。
政策的主体,是指政策的所属,回答是谁制定的政策,它不仅包括国家、政党,而且包括所有国际国内可以制定政策的组织,如国家政策、政党政策、国际组织政策等。
政策的对象,是指政策的适用范围,回答政策针对何事何物,如农业政策、外交政策、对外开放政策等。
政策的内容,是指政策解决什么问题,如路线、方针、原则、谋略、措施、对策等。
政策的作用,是指政策的效力,如政策的指导性、规范性等。
读一读
居住证制度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作为申请登记居住地常住户口的重要依据”。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有序推进人口市民化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后,能够享有相当一部分与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而非只有接受管理的义务。如福建省在除厦门外的地区推行全省城乡居民持居住证在居住地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在上海市,只要满足居住证持有达到7年、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等条件,就有资格申请获得上海户籍。居住证制度有助于在城镇化过渡期尽可能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一方面享受了城市提供的服务和福利;另一方面保留了农村户口,土地依然作为生存保障。
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如下。
(一)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
首先,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以客观形势为依据。我国制定内外政策的客观事实依据,就是中国的国情,即中国的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阶级关系、人口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文教状况、社会性质状况,以及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制定政策,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可以避免主观主义错误,确立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其次,制定政策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客观规律办事。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科学理论有助于制定政策时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使政策尽可能符合客观规律,反映事物本质,在实践中产生更好的实效。
最后,制定政策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符合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政策只有符合人民的利益,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二)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一,群众性、实践性原则。群众性、实践性是制定政策的一个根本原则,离开了人民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就无法制定出正确的政策。贯彻这一原则,一是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准确的信息。二是充分发动群众来确定满意的政策方案或修改既定的政策。
第二,民主性、科学性原则。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主原则,发扬民主作风,善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决策科学化,是指在决策中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运用有关科学方法,力求使决策更完备、更正确、更能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第三,针对性原则。政策是为解决一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或倾向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我们在制定和执行具体政策时,一定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制定具体政策,并注意结合各地实际实施,做到有针对性。
第四,可行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政策的首要目的,是要把党和国家的目标、任务变为现实,只有对未来趋势、发展规律把握得好,才能使政策现实可行,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又不能脱离群众的认识水平和物质水平。
第五,系统性原则。政策的系统性,是指政策的各层次各类别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结合成具有特定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的特性。制定政策时,就要注意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使政策配套,既有指导大系统的总政策,又有指导分系统的具体政策,各项具体政策都为完成大系统总政策中的总目标服务,这样,政策才能组成一个配套的有机整体,形成强大的合力,产生“1+1>2”的效果。
思考与练习
1.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2.观察分析形势的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有哪些?
3.分组讨论,首先,列举身边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案例,包括当下经济形势、新颁布的政策法令等;其次,使用本章学习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进行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