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
(一)目的与意义
学生始终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加强和改进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职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在校学生全面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分析形势、解读政策的意识,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培养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和关心度,以及将问题带入所处社会大环境进行分析的能力。具体来说,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的思考、分析、判断能力。
帮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性质与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根据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政策,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形势和政策方面系统学习的课程。课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与我国的基本国策;国际形势与我国的对外政策;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问题。
(三)方法与途径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针对性、科学性、应用性都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方面,对其相对稳定的内容和有关理论,要集中时间,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这门课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采取正确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一切学科的学习,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学习形势与政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针对性地观察形势、理解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在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一方面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要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科学方法。只有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能正确认识形势的本质、规律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3.运用科学比较的方法
科学比较的方法是指将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有机结合。通过横向比较,对比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的事物,应对不同条件而产生的差异,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全局;通过纵向比较,观察不同时期事物自身的发展变化,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发生发展。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全面、准确地对形势与政策做出科学的认识和判断。
4.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才能主动式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学习相关政策,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现实中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中了解国情,体察民情,认识社会,认识自身。
5.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不拘形式,多加关注,多种途径,自觉学习。这门课的特点,决定了在学习过程中不宜依赖单一的课堂学习形式,而应当在课堂系统学习的基础上,辅之以各种课外的学习活动,如积极主动参加有关的专题报告会,阅读报纸、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民主讨论,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活动;还可以就课内课外的学习内容,做读书笔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自我成才的需要;是继承前辈事业,开创未来的需要,要在深刻领会学习本课程目的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自觉性。不拘形式、坚持不懈,当“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之后,就会收到显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