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腐败进入“打虎灭蝇”的治标关键期

坚持有风必纠、有信必办、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纪国法没有例外,治理腐败没有特区,既反映出执政党的坚强有力,也契合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1.打击特权的拳头越来越重。一是严抓作风。中央政治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决反对“四风”。坚持经常抓、长期抓,以“全天候”从严执纪为切入点敦促领导干部转变作风。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军队出新规,树新风,以“去神秘化”的治豪车、查房产等措施整肃军容军纪,引起强烈反响。二是严打老虎。从2012年12月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通报首条案例至2014年4月11日,共有两百余名领导干部在此期间被通报涉嫌违法违纪行为,平均每周4名。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初,已先后落马多名省部级高官。三是严格问责。如中央纪委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对违纪人员点名道姓,加大震慑力度。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对瞒报者处以调离岗位、免职、剥夺后备资格等问责硬招。

2.刹风治乱的落点越来越实。一是动态治理。中央纪委每到重要时间节点推出指向性禁令成为惯例。从严禁公款购买赠送月饼、贺卡等到整治公款送礼宴请,以“钉钉子”精神抓细节,抓小节,抓年节,逐一整治群众身边“看得见的腐败”。二是常态建设。从打击会所歪风到规范公务接待,从强化预算硬约束到实行“三公”经费公开,“治理”加“制度”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工作生活保障制度,让领导干部在办公室内外都有实质性监督压力。三是“生态”再造。综合治理举措此起彼伏,从政治生态到社会生态均显现新变化。如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公款举办的政府和事业单位会议持续减少;中国烹饪协会年度餐饮业报告称,高端酒店市场开始摆脱公款消费依赖;国际咨询机构贝恩指出,2013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率为2%,远低于往年的30%。

3.上位监督的力度越来越大。一是做强上对下巡视监督。创新巡视机制和方式方法,实行中央巡视组组长、巡视地点及对象“三不固定”,并被赋权抽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强调“对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没有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问题没有客观汇报就是渎职”,工作重心“下沉一级”以“寻虎找蝇”。加强巡视成果运用,重点线索逐一核实、件件落实,一些重要“打虎”线索正是由中央巡视组发现。二是做实点对点派驻监督。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对派出机关负责,履行监督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规范机构设置,强化对驻在部门领导班子的监督。三是做好面对面约谈监督。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成员约谈多位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和部分省区市纪委书记。建立健全约谈制度,成为强化监督新亮点。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减少暂存、留存类线索,接到反映就约谈当事人尽快搞清问题;对一般性问题运用诫勉谈话等,早打招呼早提醒,防止小错酿大过,成为转变办案方式的重要内容。

4.开门执纪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是开辟网络监督新战场。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网站均在首页开设网络监督专区。中央纪委监察部开通网站“开门反腐”,日均接受群众举报超过800件,并推出“网上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二是开启依法反腐新路径。从薄熙来案到杨达才案,对重大、热点案件的公开审理力度前所未有,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儆效尤,彰显了反腐决心和司法公信。三是开拓信息公开新阵地。中央纪委主动公开机构设置,以及受理信访举报、查办案件等流程;领导同志在线访谈,自揭“神秘面纱”,回应公众关切。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已开设1800多个网站和近千个政务微博,打造“永不落幕”的“纪务”公开平台。

5.纪检监察的主责越来越明。一是做减法。中央纪委将四个相关业务室合并为二;取消或不再参与各类议事协调机构111个。各地纪检监察机关快步紧跟,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平均减少60%以上。二是做主业。在中央纪委增加2个纪检监察室的带动下,截至2013年10月底,17个地方纪委分别新设1~2个相关室,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进一步向办案和监督工作倾斜。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件数、结案件数、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分别比2012年同期增长11.2%、12.7%、13.3%,印证了“聚焦中心,突出主业”的执行效果。三是做表率。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成员和81万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职工递交零持有会员卡报告,履行“打铁自身硬”的自律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