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西方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第一节 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文学和古罗马文学。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当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创造出灿烂的古代文化时,欧洲其他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野蛮蒙昧的状态。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对后世欧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开端,同时也是欧洲文学的第一次高峰。在神话传说、史诗、戏剧创作、文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古罗马文学是在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同时也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它是沟通古希腊文学与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与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一起成为欧洲文学、文化的两大源头,被人们并称为“两希”传统。
一、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的许多岛屿。它东、南、西三面临海,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最远的陆地离海仅50公里,海上交通四通八达。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人靠海经商、海上冒险的生存方式,造就出古希腊民族自由奔放、富有想象力及崇尚力量、智慧的民族性格;同时,也为古希腊人学习吸收古代东方的外来先进文化、输出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极大便利。古希腊文化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其他地区的东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融汇整合的结果,特别是地处北非的埃及在工业、农业、建筑、数学、文艺方面,都取得惊人的成就,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繁荣产生重大影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3000年后半期至公元前12世纪间,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的爱琴文化区域,曾经出现一个高度繁盛的奴隶制文明——爱琴文明,因这一区域的中心先后在克里特岛和迈锡尼城,因此又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古希腊文化就是在爱琴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原始公社制社会逐步解体,逐渐形成奴隶制城邦。当时两个最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为争夺希腊的霸权,雅典为首的希腊民主城邦同盟“提洛同盟”与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经常进行战争。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奴隶制民主制优于斯巴达的贵族寡头专政。雅典的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城邦政治生活十分活跃,文化艺术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希腊的商贸中心和文明中心。古希腊文学实质上就是雅典文学。
希腊文学的发展同希腊奴隶制形成、发展的历史同步,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氏族公社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史称“英雄时代”或“荷马时代”,主要文学成就是神话和荷马史诗。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在远古时代口头创作的主要收获。它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生活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纪念碑式的巨著,代表着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荷马史诗之后,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叙事诗人赫西俄德。他给后人留下两首长篇叙事诗《农作与日子》和《神谱》。当时,氏族社会开始瓦解,阶级分化日趋明显,氏族贵族利用权势把贫苦农民的土地集中到自己手里,失地破产的农民沦为奴隶,小自耕农也感到生活的艰辛。赫西俄德不务正业的弟弟凭借当地贵族的权势,要夺取他应得的财产,赫西俄德便写了《农作与日子》这首教诲诗,规劝弟弟走正直劳动的道路,不要走巧取豪夺的邪路。诗作还反映出当时希腊农村的现实,诗人讲到人类经历了金、银、铜、英雄和铁5个时代。农民生活每况愈下,他自己生活其中的铁的时代更是“白天是完不了的苦工和痛苦,晚上是无尽的疲劳,神还要送来烦恼”。长诗的后半部分以一个参加劳动的人的亲身感受,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和美丽的农村景色。《神谱》主要叙述诸神的由来和谱系。作者收集了许多古代传说,力图把不同的神话传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神谱》是最早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系统描述。
(二)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主城邦形成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史称“大移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促进了阶级分化和奴隶制的确立。在雅典,由于从事工商业的平民力量的增长,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建立。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的繁荣同社会结构重组、人的意识与情感世界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在氏族社会向奴隶制城邦演变的过程中,原先分散的部落纷纷向城邦集结,小家庭逐步形成,人们的个体意识增强,情感世界更加丰富。一些失去氏族庇护的氏族成员(主要是一些失意贵族)有感于社会动乱,个人生活、地位以及安全难以保障,感物伤时,于是,适合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诗便应运而生,出现繁荣局面。
抒情诗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著名独唱抒情诗人是萨福(前612—?)和阿那克里翁(前570—?),合唱体抒情诗的代表是品达(前518—前442或前438)。
女诗人萨福出身于莱斯博斯岛的贵族家庭,在当时民主派对贵族的斗争中曾被迫流亡国外。她曾办过一所音乐学校。她在情感生活方面体验较多,写过颂歌、婚歌、哀歌、圣歌等9卷诗作,但由于中世纪基督教会认为这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有伤风化,被当作禁书毁弃,只有些残章短简被保留至今。她的诗作主题大多是咏叹恋爱的痛苦与欢乐,或歌颂崇高的母爱与缅怀友人情谊。语言朴素自然,感情真挚,音乐性强。萨福的代表作有《给所爱》等,她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柏拉图称其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阿那克里翁的诗往往歌咏生活的乐趣,讴歌大自然,赞颂爱情,以清新、优美,形式完整取胜,这种诗后来被称为“阿那克里翁体”。品达写过各种合唱琴歌,如颂神歌、酒神颂、迎神赛会合唱歌、少女合唱歌等,尤以写竞技胜利者颂见长。他的诗作共17卷,保存下来4卷。他的诗歌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训,诗风庄重,词藻华丽。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把他的诗看作“崇高的颂歌”的典范。
与此同时,希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以动物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寓言。相传作者是一个名叫伊索的获释奴隶,这些寓言因此被称为“伊索寓言”。《伊索寓言》主要表现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情感,是他们的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在艺术上,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如《狼和小羊》中的狼,寻找种种借口想要吃掉羊,谎言被戳穿后露出本相,毫不掩饰地说:“即使你辩解也好,我也不能放过你”,这则故事抨击了压迫者的专横残暴,他们迫害人总会找到借口的。《农夫和蛇》指出不能对敌人仁慈;《龟兔赛跑》说明骄傲者必败;《农夫和他的孩子们》阐明团结就是力量;《运盐的驴子》教育人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狼来了》劝人不要说谎。《伊索寓言》思想性很强,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生动恰当,对后来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都产生了影响。
(三)希腊奴隶制发展全盛时期(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在雅典全盛时期,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公民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希腊文学比过去具有更为广泛的民主性质。为贵族娱乐而演唱的荷马史诗成为公民教育的教材。抒发个人情感、反映贵族情趣的抒情诗已不适应民主文化生活的需求,富有群众性的戏剧艺术应运而生。与人间贵族有着类似思想感情的希腊神话诸神,其故事成为大众剧作家借以表达当时一般人的情感纠纷的素材。希腊文学在雅典全盛时期达到了高峰,涌现出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著名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他们的戏剧创作反映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社会生活。
古希腊散文并非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主要由一些历史著作和演说词构成。著名的历史著作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5)的《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约前460—约前400)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色诺芬(前430—前355)的《长征记》。同时,由于民主政治空前活跃,政治纷争激烈,雄辩术(演说)在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兴起,这些政治家、演说家的演说词就是优美的文学散文。文体讲究和谐,注重节奏,强调修辞和文学技巧。其中最著名的雄辩家是伊索克拉底(前436—前338)和狄摩西尼(前383—前322),他们对后世雄辩术和散文作家产生很大影响。
“古典时期”的文艺理论为后来欧洲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柏拉图(前427—前347)和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最杰出的代表。
柏拉图是奴隶主贵族派的思想家,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一生撰写了40多篇哲学对话,《理想国》《斐德罗斯篇》《会饮篇》《伊安篇》等是其中的名篇。柏拉图文艺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源,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而文艺作品是对个别、具体事物的摹仿,亦即“摹仿的摹仿”,“和真理隔着两层”,从而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他明确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强调文学的政治效用,当然,他的政治标准是属于贵族阶级的。在文艺创作的原动力问题上,他坚持认为才能源于灵感,诗人处在迷狂状态时才能写出好作品。他的这种 “迷狂说”对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乃至现代主义文学都产生了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是代表奴隶主中等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肯定文艺对现实模仿的真实性,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模仿。他建立了现实主义的摹仿理论体系,使自然摹仿这一传统观点成为西方文艺理论的主流。在他的文艺理论著作中,《修辞学》主要阐述演说艺术和散文艺术;《诗学》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关于悲剧理论,他提出了悲剧主角的“过失”说和悲剧的“净化”说。他认为悲剧主角因某种过失和缺点遭到毁灭,从而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来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肯定了悲剧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作用。他从生物学里引进“有机整体”概念,强调悲剧动作的统一和情节结构内在联系的单一完整。他的理论与以后的现实主义文学有密切联系。《诗学》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影响西方文坛两千余年。
(四)奴隶制衰落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中叶),史称“希腊化时期”。主要文学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在“希腊化时期”,希腊被马其顿征服,希腊文化不断向外传播,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势。这一时期,希腊文学处于衰落局面。文学创作脱离群众,讲究辞藻,追求形式,感伤情调严重。剧场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而是富人的娱乐场所,满足富人情趣的新喜剧由此产生。
新喜剧在阿里斯托芬喜剧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它回避社会政治问题,多以日常生活、爱情婚姻、伦理道德为题材,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表现贵族青年男女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因此,又称“世态喜剧”。新喜剧的重要角色是一些类型化的人物,如专横的父亲、热情而又荒唐的儿子、善良的艺妓、机智的家奴等等。新喜剧描写细腻,讽刺生动,提倡宽大仁慈,劝善规过,但缺乏深刻的思想性。
米南德(前342—前292)是新喜剧的著名代表作家。他出身贵族,写过一百多部喜剧,主要作品有《恨世者》《萨摩斯女子》《公断》等。他的剧作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结构紧凑,性格鲜明,语言接近口语,对文艺复兴和现代喜剧产生了一定影响。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是忒奥克里托斯(前310—前245),他擅长写乡情乡景,剧作风格自然,质朴清新。
二、古罗马文学
罗马城的建立大概在公元前8世纪。古罗马人受伊特鲁利亚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包括歌舞、说唱和摹拟等形式在内的乡土文化。大约在公元前580年之后,罗马人开始间接接触古希腊文明,但由于各种内外矛盾的纠缠,罗马文学的发展长期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公元前510年,罗马人摆脱了伊特鲁利亚王朝的统治,进入共和时期。其后,罗马人继续对外扩张,雄心勃勃寻求海外利益,与渗透在西西里、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岛国中的古希腊文化频频接触,经过三次布匿战争,逐渐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权之邦。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罗马人接受古希腊文明的陶冶,并吸取希腊文化的精髓,从移植和编译入手,由照搬向借鉴乃至创作过渡,一步步地建立起罗马的民族文学。
与希腊海洋民族不同,古罗马属于内陆民族,主要以耕牧方式生存,具有上古农牧民勤劳、勇敢、粗鄙的民族特征。他们凭借自己强劲的军事力量和社会凝聚力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大帝国。他们在武力与政治上超越并征服了希腊,但在文化上却被希腊所征服,古罗马成了古希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然而,古罗马人崇尚武力,追求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富于牺牲精神和责任观念。这种民族性格使古罗马文学具有比古希腊文学更强烈的理性精神、集体意识和庄严崇高的气质,但又缺少了古希腊文学那种生动活泼的精神灵气和无拘无束的儿童式的天真烂漫。相比之下,古罗马文学显出精神与情感世界的相对贫乏。与之相应,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和句法,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古希腊文学自然质朴的特征。古罗马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是连接古希腊文学和近代文学之间的桥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复兴”古代文化,接触到的主要是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早期古罗马文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公元前3世纪,随着罗马奴隶主统一意大利半岛、对外扩张的脚步,罗马国力日渐强盛,与外部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受希腊等地先进文化的影响,到世纪中叶罗马文学开始形成。
古罗马文学的奠基人是利维乌斯·安德罗尼库斯(前280—前204),他翻译了荷马的《奥德赛 》,并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古希腊的抒情诗。此外,还写过一部《布匿战争》,内容以描写第一次布匿战争为主,穿插了某些取自神话和传说的故事。《布匿战争》为维吉尔撰写《埃涅阿斯纪》提供了某些有价值的参考。
早期古罗马文学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罗马民间以前就曾流行阿特拉笑剧、拟剧两种简单的戏剧形式,演剧、观剧对罗马人来说并不陌生。后来在扩张战争中,罗马奴隶主掠得大批财富、奴隶,因奢侈生活和娱乐的需要,人们对戏剧的兴趣大增,加上受希腊新喜剧的影响,在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戏剧创作出现繁荣局面。由于当时的执政者不允许文艺干预国政,戏剧创作多限于对爱情、家庭生活的描摹和对风情世态的讥讽,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斯。
提图斯·玛求斯·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4)出身贫民下层,在剧院当过木工和演员,长期从事戏剧活动,据说他写过130部剧本,流传至今的有20部。他的喜剧大都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借用希腊的题材,反映罗马人的生活,揭露当时罗马上层阶级的生活腐化和道德败坏,妇女地位的卑下和婚姻的不自由,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吹牛的军人》里的奴隶巴勒斯特里奥,运用机智和勇敢,不仅自己摆脱了一个军人的奴役,还帮助被军人霸占的一个妓女重新回到她心爱的青年身边。17世纪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在其剧本中塑造的“智仆”形象即取法于此。《孪生兄弟》描写一对幼年失散的兄弟被人错认,引起种种误会终于重逢的经过,成为后来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的题材来源。《一坛黄金》把一个吝啬鬼拾得一坛黄金后那种东猜西疑、坐卧不宁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莫里哀据此写出名作《悭吝人》。普劳图斯的喜剧人物性格鲜明,风格生动、活泼、粗犷,充满喜剧性情节和戏谑场面,语言生动自然,深受一般观众的欢迎,对后世喜剧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泰伦斯(约前190—前159)是一个生于迦太基的奴隶,随主人到罗马,受到贵族教育,后来获得自由,从事戏剧创作。他只写过6部喜剧,这些剧作几乎都是对米南德喜剧的模仿改编,基本倾向是通过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家庭矛盾纠葛,宣扬仁爱、忍让、自我牺牲精神和循规蹈矩的小市民道德。《婆母》是泰伦斯早期喜剧的代表作,描写青年潘菲路斯夫妇间的一段婚姻纠葛,肯定了潘的母亲和情妇的自我牺牲精神,说明妇女同奴隶一样,应该为了爱人或儿女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他后期的代表作《哥俩儿》中,描写了两兄弟以宽容和严峻两种教育方式管教子女的不同结果,主张宽容、相互理解的思想得到了新的体现。泰伦斯的戏剧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细致,语言优美流畅,风格严肃庄重,与普罗图斯滑稽粗犷的喜剧相比,大相异趣,他所代表的是一种严肃的喜剧体裁。
(二)中期古罗马文学(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即共和国末期、帝国初期文学,这一时期为拉丁语和广义上的拉丁文学(包括修辞、历史和哲学)发展史上的古典或辉煌时期,史称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共和国末期几十年混战后,屋大维掌握政权,建立元首制,号称“奥古斯都”,实行军事独裁,罗马实际上已向帝制过渡。战后屋大维施行减免赋税、与民生息的国策,使罗马社会出现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景象。同时他还重视扶持文化事业,利用亲信麦凯纳斯把当时著名作家聚集在他的周围,在经济上给作家以资助,利用他们宣扬罗马的历史使命、帝国的强盛业绩和振兴经济的国策,培养公民的爱国情感,为新政权服务,从而使文学创作在前一时期繁荣的基础上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文学理论,代表人物是“诗坛三雄”维吉尔、贺拉斯与奥维德。
维吉尔(前70—前19)是古罗马最重要的诗人。他生长于农村,对自然之美有独特而深刻的感受,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幼年时他被父亲送往罗马学习,内战时他游历意大利南部,发表《牧歌》而引起麦凯纳斯注意,成为麦凯纳斯文学集团的成员,受到屋大维的尊重。维吉尔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倾其毕生精力创作的3部诗作《牧歌》《农事诗》和史诗《埃涅阿斯纪》。
《牧歌》是维吉尔的成名作。诗中描写田园的自然景色,流露出对内战引起的农村破产的不满,反映出小土地所有者的思想情绪。《农事诗》共4卷,是作者应屋大维之命而作,旨在传播农事知识,对人们进行训诫。诗作不仅介绍了大量的种植谷物以及养蜂、畜牧等农、林、牧方面的知识,同时歌颂劳动创造,赞美意大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四季景色,堪称成功地宣传屋大维农业政策的诗作。
代表作《埃涅阿斯纪》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是作者生命最后11年的心血结晶。史诗共12卷,约1万行,史诗追述了罗马建国的光荣历史。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特洛伊的一位英雄,战败后,他在母亲爱神维纳斯的保护下逃出特洛伊,遵照神的旨意到意大利去建立一个新国家。在漂流的第7年,迦太基女王狄多爱上了他,两人结为夫妻。后来天神命令他离开狄多,狄多因绝望而自杀。埃涅阿斯来到西西里岛,由女巫带领游历地府,见到了阵亡的特洛伊英雄们。亡父向他预示了未来光荣而辉煌的前景,从而使他坚定了缔造罗马帝国的决心和信心。他来到了意大利的拉丁姆地区,当地国王遵照神意要把女儿嫁给他,此事触怒了另一求婚者鲁图利亚国王图尔努斯,从而引发了战争。最后,埃涅阿斯与图尔努斯决战,并把他杀死。史诗的主题是通过埃涅阿斯遵奉神意历经艰难曲折、开创基业的经历,宣扬罗马先祖的英勇、建国的艰辛,肯定罗马民族的神统,赞颂罗马帝国强大昌盛的命运。史诗成功塑造了古罗马奠基者埃涅阿斯的形象。
《埃涅阿斯纪》以荷马史诗为范本进行创作,前6卷模仿《奥德赛》,写主人公的漂泊生活;后6卷模仿《伊利亚特》,写为争夺一个女人特洛伊人和拉丁姆人之间的战争。但《埃涅阿斯纪》并非简单模仿之作,而是在借鉴历史题材和传统文学形式时有所改造创新,表现了罗马时代精神,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主人公除了勇敢、刚毅外,还具备了敬神、爱国、仁爱、公正等品德,能克制个人感情,表现出较强的理性意识、集体意识、责任观念和自我牺牲精神。在艺术上,它的风格哀婉严肃,格律严整,在心理刻画上超过荷马史诗。
贺拉斯(前65—前8)是奥古斯都时期杰出的抒情诗人、讽刺诗人和文艺批评家。他的早期作品《讽刺诗集》和《长短句集》嘲笑了罗马社会吝啬、贪婪、**靡之风,宣扬中庸的生活哲学。《歌集》共4卷百余首,是作者诗歌创作思想艺术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一部分以赞颂屋大维、宣扬爱国思想和奴隶主阶级的道德风范为主旨,代表作是《世纪之歌》;另一部分则以美、爱情、友谊为题材,其主旨一言以蔽之即“行乐”,代表作品是《及时行乐》。
《诗艺》是贺拉斯用诗体书信形式写成的文艺论著,系统阐述了作者的文艺观点。第一,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作者承袭亚里士多德阐述的文艺“模仿自然说”。第二,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强调文艺的教育和美感作用,提出把二者有机结合“寓教于乐”的原则。第三,在创作原则、方法上,他提出“一切创作都要合乎情理;要注意整体效果”的总原则。在创作方法上,特别强调程式和遵从传统。此外,他还阐述了如何全面、公正评价一部作品的问题。《诗艺》前承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启欧洲文艺复兴,直至启蒙运动文艺理论的初露端倪,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奥维德(前43—18)是帝国初期的大诗人,长诗《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它是由250个神话故事组成的故事诗集,描写希腊罗马神话中人神变成动植物和石头的故事。诗人通过这些变形故事来否定宗教,反映罗马贵族社会的道德风貌。诗人按时间顺序安排故事,采用故事套故事、人物讲故事的方式,使全诗情节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独特性对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乔叟的《埃特伯雷故事集》都有影响。
(三)后期罗马文学(公元2世纪至公元5世纪)。
屋大维之后,罗马帝国完全走向君主专制道路。为了维持帝国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开支,统治者更加残酷地对各行省人民进行压榨剥削,以独裁、恐怖手段对付共和民主势力,镇压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时期的文学,由于政治上缺乏言论自由,文学创作多雕琢形式,内容空洞,宫廷趣味十分浓厚,较有价值的是外省作家反映下层奴隶思想意识的讽刺诗文和小说创作。
塞内加(前4—65)是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和悲剧家,并曾担任过著名暴君尼禄的老师。他兴趣广泛,颇多著述,但罗马皇帝卡利古拉对他的哲学著作的评价是:满是沙子,缺少黏合的成分。他写的10部悲剧,其中9部都是根据希腊三大悲剧家的作品写成。他的悲剧比较适合于阅读和小范围内的朗诵,而不太适合剧场里的演出,对文艺复兴早期的戏剧影响很大。
讽刺诗文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是马希尔和朱文纳尔。诗人马希尔(马尔库斯·瓦利留斯·马尔提阿利斯,40?—104?)沿用古希腊对句格创作铭文,主要成就是《碑铭体诗集》,共12卷,1500多首,代表了拉丁铭文诗的最高成就。欧洲文学中的警句诗体裁从马希尔起基本定型。朱文纳尔(德奇姆斯·尤利乌斯·尤文纳利斯,60?—127?)留下诗集5卷共16首,诗作对皇帝、政客、无耻文人、暴发户商人进行尖锐的讽刺嘲弄,语气尖利,棱角分明,选词节俭、精细,往往能用三言两语勾勒出生动、鲜活的形象。德莱顿翻译过他的作品,亚历山大·蒲柏受过他的影响,而斯威夫特是最得朱文纳尔“真传”的英国讽刺文学家。
在小说方面的重要作品有彼特隆纽斯创作的欧洲最早的流浪汉小说《萨蒂里卡》以及阿普列尤斯(124?—175?)的小说《变形记》(又名《金驴记》)。
思考题
1.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历史地位。
2.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3.古希腊文学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