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气词语气义的确定原则

语气的类别和句子的类别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气词的种类以及所表语气的种类要大大超出句子的种类,同一个语气词也并非只能出现于一种句式。传统作法将句子根据语气、功能分为四类,然后将语气词的语气功能也根据句子分成四类,这其实是循环论证,同时也忽视了语气词的语用功能。

本书对语气词语气义的确定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通过对语气词来源的考察,借助它产生、形成的最早语境来确定语气义。因为语气词的产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动因,而这些动因肯定又会影响到它的语气义。比如“焉”,可以使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中。如:

(1)公子过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国语·晋语四》)

(2)人之知力,不能为焉!(《墨子·非儒下》)

(3)古之君子,孰能脱焉?(《庄子·田子方》)

以往很多学者据此认为“焉”字就可以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语气。但如果对它的来源进行考察,就可以发现,它是从指代词演变而来,内因就是指代词“焉”具有提示功能,随着指代义的弱化,慢慢就演变为语气词。语气词“焉”的基本功能也是表提示。

2.考虑语气词发展的历时因素。一些语气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语气义慢慢就会有所变化、发展,原有的语气义可能消失,新的语气义可能产生,或者原有的语气义继续存在,同时衍生出新的语气义。比如“者”本来表停顿语气,即现代语言学界所说的话题标记,没有假设语气,但是由于经常使用于假设句中,加上话题标记与假设语气(标记)往往具有同一性,因而慢慢就带有了假设语气,即假设语气义是后来才出现的。“者”的假设语气衍生过程也是词义沾染的过程,不过不是沾染其他词的词义,而是沾染的句式义。

3.从句式入手鉴定语气词的语气义。这方面现代汉语学界做得很好,比如20世纪80年代对疑问语气词的语气鉴定就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形式标准。但是古代、近代汉语语气词有它的特殊性,现代汉语研究中某些有效的验证方法并不适用于历时的语料。不过根据句式来分析语气词的语气义还是可行的,比如吴福祥就对汉代以来的“VP不”问句进行了离析,得出了“不1(否1)”(否定词)和“不2(否2)”(语气词)的区别。[19]又如“哉”和“夫”都可以出现于感叹句,对它们出现的语境进行比较,可知“哉”感叹语气强烈,“夫”语气要舒缓、低沉等。

一个句子可能具有多种语气,但是句子的语气不等于语气词的语气,所以在确定语气词的语气义时需要一定的形式鉴别标准,而不能将句式的语气简单地当作语气词的语气。我们大致赞同郭锡良的语气词单功能说[20],同时也认为语气词在历时发展演变中,语气义会有一定的发展变化;有些历时的发展演变会在共时平面上反映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阶段呈现出多功能性。

[1] (清)袁仁林:《虚字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第128页。

[2] 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页。

[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57页。

[4]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第160页。

[5] 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6]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5期。

[7] 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17页。

[8] 贺阳(1992)、齐沪扬(2002)等将语气分为功能语气和意志语气,注意到了语气内部的差异、种类及语气手段的不同等。

[9] 廖秋忠:《〈语气和情态〉评介》,《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

[10] 孙汝建:《语气与口气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第1页。

[11] 沈力: 《汉语的直陈语态范畴》, 《语法研究和探索》 (十二),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12] 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23~334页。

[13] 如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第282页:“疑问语气词有两类:一类用在句末,白话用‘呢’‘吗’‘吧’‘啊’等,文言用‘乎’‘欤’‘诸’‘耶’‘哉’等;一类用在句首或句中,白话有‘可’和‘难道’等,文言有‘岂’‘其’等。”

[14] 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15] 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16] 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20~45页。

[17]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认为,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相互渗透,并且这是一种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徐文观点可为本书辅证。

[18]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216~252页。

[19] 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20] 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