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西方文明探源:希腊罗马专题论集》是我在学习和研究希腊罗马历史时陆续创作的阶段性成果。我把它编成四篇,分别是早期国家篇、文明特征篇、罗马史学篇和历史道路篇。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大创造,是经典作家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国家篇选择了《对国家起源问题的再思考》、《荷马史诗中所反映的两个经济问题》、《古代希腊城邦特征探析》和《罗马早期国家论》四篇文章。
《对国家起源问题的再思考》是我在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以及希腊罗马历史基础上作出的思考,文章强调恩格斯所说的“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可调和的对立面”并非指奴隶主和奴隶,在国家起源的原因方面,恩格斯虽然更多地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但从未断言这是国家产生的唯一根源。
《荷马史诗中所反映的两个经济问题》以《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所记述的内容为依据,主要论述了史诗中所记录的有关土地所有制的情况,突出其复杂性和多样性。这里既有农村公社所有制形式,又有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古代所有制形态,更有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土地私有制形式。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完全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占据主导地位。所谓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重视贸易的海洋文明,而东方文明则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内陆文明,这种说法明显地与西方古代史上的事实相悖。
《古代希腊城邦特征探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分析城邦之所以成为城邦的本质特征,认为:小邦寡民是早期希腊城邦的客观事实,它既是城邦的外部特征,更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城邦的发展起着规定性的作用。公民是希腊城邦的根本,公民集体则是希腊城邦的核心。组织起来的公民集体追求整体发展,组成利益相对一致的有机整体,对希腊文明产生影响。城邦同时也是自给自足的整体,它既能保障城邦或全体公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又能保障公民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小邦寡民、公民整体主义与邦内自给自足共同构成了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罗马早期国家论》在强调国家产生综合作用的同时,主要论证了罗马早期国家的性质以及罗马早期国家转化为奴隶制国家的原因,认为罗马早期国家是一种完全与奴隶制国家不同的国家形式。无论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所有制形式,还是主要生产者都与奴隶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罗马早期,公民是社会的核心力量,以公民为主导的小农和小手工业者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公民间经济上的相对平均和政治上的相对平等构成了社会存在的前提。而导致这种公民社会最后灭亡的主要原因便是成功的对外战争。战争加速了罗马的财富积累,解决了罗马新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罗马公民集体内部的分化和解体,从而改变了罗马早期国家的性质。就整个社会而言,战争不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就胜利者而言,战争绝对是积累财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
文明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人类所创成就的总和。人们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改变着文明的主体——人类自身,推动人类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演进。Civilization与Civis有密切的关系,与代表进步的城市生活有关。文明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文明特征篇选择了《罗马精神觉醒的政治表现》、《罗马早期文明的特征》、《早期罗马宗教传统的特点》和《罗马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四篇文章。
《罗马精神觉醒的政治表现》主要阐述的是:第一,人类精神觉醒不局限于古代希腊、印度和中国,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也都经历过这一阶段。第二,人类的精神觉醒也不只表现在哲学上,其他许多领域也都出现过。第三,罗马的精神觉醒首先就表现在协调罗马民众之间关系的政治行为上。塞尔维乌斯改革就是这种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
《罗马早期文明的特征》阐述的是罗马人所创立的三大成果,即建共和政体、立公民等级、制成文法典,认为这三大成果不但开启了罗马早期文明向前发展的大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罗马的发展方向,确立了罗马文明传统的核心,是罗马早期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关键。
早期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早期罗马宗教传统的特点》主要说明:罗马早期宗教具有明显的目的性,罗马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其目的在于: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罗马早期宗教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罗马人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但也始终坚持原则,使新来的外神一直处于罗马旧有宗教的外围。
人才强国战略是罗马迅速崛起于地中海世界的关键,也是它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经验。《罗马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进一步阐述了罗马的成功之道:它能够让“世界上所有具备天才、勇敢和领袖才能的人”都成为罗马人,为罗马所有,为帝国所用;它能够自觉地学习和吸纳别人的经验,改造和提升公民的素养。罗马是征服者,但它从不在文化上以征服者自居,相反却主动向文化上先进的民族学习。从学习中,充实自我;从学习中,创造更具自身特色的文明。
罗马史学是罗马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人作为罗马史学记录和研究的对象,在罗马的史学传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罗马史学篇收录了《罗马史学述评》、《罗马早期史学的发展脉络》、《追求真实是罗马史学的根本》、《恺撒的〈内战记〉》和《帝国罗马历史作品评析》五篇文章。
《罗马史学述评》是对罗马史学的发展历程的思考,以及我对相关著作的评述。罗马史学起步于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后,独立于拉丁史学出现的公元前2世纪,全盛于帝国时期。庞大的帝国为地中海地区赢得了300余年的安定与和平,而长时间的社会稳定与政治实践又为罗马史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标本。与希腊史学相比,罗马史学的独特性是不言而喻的。罗马史学在众多拉丁、希腊学者的努力下,终于走到了当时西方历史的前列。
《罗马早期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探研的是“罗马史学从何而来”这一传统性的问题,但研究的结论却是颠覆性的。罗马的史学并非完全来自希腊,而是在继承大祭司年代记传统以及学习、接纳别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拉丁史学而言,大祭司年代记是根,法比乌斯·匹克脱代表的是罗马史学的朦胧觉醒,加图展示的却是拉丁民族史学的自觉,而萨鲁斯特则更有了超越希腊史学的巨大愿望与实践。其发展线路明晰可辨。
《追求真实是罗马史学的根本》是对柯林武德所提出的希腊罗马历史编纂学两大特征“人文主义”和“实质主义”的重要补充。文章以古典文献为基础,较为详细地阐述和分析罗马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文章得出的结论是:罗马的史学虽然出现得较晚,但它的起点却不低。追求历史真实一直是罗马史家的传统与共识;在罗马人看来,诗与史的区别主要在于想象还是真实;史学求真的最大障碍来源于撰史主体的态度与取舍。因此,防止和克服史家的主观偏见和随意浮夸是罗马史学的重要任务。罗马史学正是因为有坚定的求真意识和具体实践,才有了完全独立于诗学、哲学与宗教之外的地位。求真给了罗马史学以巨大的声誉,同时也给了罗马史学以巨大的活力和创造力。
恺撒的《内战记》和《高卢战记》是姐妹篇,是当时人写作当时事的典范之作。恺撒《内战记》的创作目的是:推卸自己发动内战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鞭笞共和制度,为自己的独裁制造理论根据。整部著作主题明确、叙论结合,既为后人提供了罗马内战的众多事实,也为人们研究恺撒的战争韬略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帝国罗马历史作品评析》以研究讨论的模式展开,选择卢卡努斯的《内战纪》、约瑟夫的《犹太古史》、琉善的《论撰史》、阿米阿努斯·马塞利努斯的《业绩》和克劳狄安的《诗集》作为分析的对象,评述每部著作的特点,品读其中的价值,并从不同作品的异同中探寻罗马帝国史学的内在关系,用“贯通”的视角重新审视罗马帝国史学的地位,把握罗马史学的整体特征。因为“贯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发展道路是西方的独特之路,还是人类的共有之路,这是值得学者深入探讨、认真钻研的大问题。发展道路篇选择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发展道路》、《罗马崛起之关键因素评析》、《共和向元首制转变时期罗马社会矛盾总分析》、《从社会道德的变迁看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罗马共和政体衰亡原因新论》和《奥古斯都七大政绩刍议》六篇文章。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发展道路》是我对希腊罗马文明历史发展进程的系统梳理和整体构建。众所周知,古代希腊和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处于重要地位。对于西方文明而言,“言必称希腊”和“言必称罗马”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因为希腊罗马文明对后世西方历史的发展有着明显的规定性。思考希腊与罗马的发展路径,勾勒其历史脉络,阐述其文化成就,探索其成败得失,这是本篇论文写作的初衷。
《罗马崛起之关键因素评析》从制度层面入手,以政治体制和军事制度为立足点,阐述罗马混合政体的优越性,剖析罗马军事文化制度的先进性,求解罗马崛起的关键原因,为学界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罗马共和制造就了罗马的地域帝国,但随着罗马外部敌人的消失,罗马内部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内战本身就是内部矛盾的产物,同时也是调整统治者内部利益的一种手段。《共和向元首制转变时期罗马社会矛盾总分析》对共和晚期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做了系统详细的解读,认为:罗马地域帝国的迅速形成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统治形式来对之进行治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以及罗马意大利同盟者的反抗斗争本身表明,在当时罗马统治者还没有找到解决奴隶和同盟者问题的方法,这些反抗斗争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结束,但他们的行动确实对罗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促使罗马统治者迅速调整以前的统治政策,帝国早期同盟者的罗马化以及大规模奴隶起义的消失显然就是罗马调整政策以后所出现的重要成果。公民兵是罗马共和国迅速崛起的基础,然而面对已经扩大了的罗马疆域,公民兵制显然有些落伍,罗马募兵制的出现部分地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但恰恰又为共和制制造了新的矛盾,使军队与将军的关系远胜于军队与国家的关系。将军与军队的结合彻底改变了罗马共和制的传统,从而为罗马共和制的消亡和元首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从社会道德的变迁看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系统、深入地论述了罗马共和时期的社会道德及其对共和国的影响,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亡盛衰,固然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但也与当时的社会道德密不可分。既有启示作用,也有现实意义。
《罗马共和政体衰亡原因新论》分析了经济因素在罗马由共和政体向元首政体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国家经济的壮大是共和政体发挥作用的结果,但对国家经济的混乱管理又使共和政体陷入了无序状态。在不明晰如何使用、谁来使用国库资源的情况下,内战也是必然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内战就是将军们争夺国家资源支配权的战争。内战的结果是共和政体的消亡和元首制的诞生,而元首制的诞生实际上也就明确了国家资源支配权属于谁的大问题。
《奥古斯都自传》是屋大维留给世界的重大遗产,被史学大师蒙森誉之为“拉丁铭文之女皇”。《自传》立意深远,是奥古斯都为后人精心制作的一部政治教科书。《奥古斯都七大政绩刍议》(与陈凤姑合作)以《自传》为基础,深入剖析奥古斯都的政绩观,努力探寻罗马政治家的人生追求与治国经验,给研究历史的人们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附录篇收录了有关罗马史“扩大化”研究过程中写的部分文章与译文。
《西方文明探源:希腊罗马专题论集》收录的论文大部分为21世纪以后我所写的作品,有个别文章写得稍早一些,都是我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所作的思考。这次选录时,我又对它们作了一定的修改。这些文章虽然属于阶段性成果,但对于我未来的探索与研究影响重大。我会在学术的海洋里泛舟扬帆,不断探研,并希冀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