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外国文学作品选》是为大学中文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编选的一套阅读教材,其他的外国文学爱好者也可拿它作学习、欣赏之用。
外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读者穷毕生之力也无法掌握其万一,只能选择性阅读,这也是各种外国文学选本繁荣发达、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早在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就编选翻译过《域外小说集》。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了《世界文学类选》。20世纪60年代,有周煦良主编的《外国文学作品选》(1963)。20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本更是层出不穷。一代代读者的审美趣味在不断发生变化,选编者的目的,设定的服务对象各有不同,外国文学作品也常选常新。
作为在“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中使用的阅读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受课时限制,选文的数量、篇幅就不可能太多。再者,作为教学用书,编者必然要考虑构成学科基础的外国文学作品系列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对公认的名家经典不能轻言舍弃。受此双重“限制”,作品选想在格局上全面“创新”就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20世纪末,国内学界流行对20世纪中国作家作品重新“排座次”,不少新的“排行榜”在文坛引起不小的争议。十多年过去了,20世纪中国文学名家名著的阵容虽然时有微调,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外国文学有5000多年的历史,名家名著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基本阵容早已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学科约定俗成的规则便成为最好的选择;想大幅度修正经典的名单,不仅会暴露编选者的愚妄,对渴望了解外国文学基本面貌的读者也是无益的。
但编选者并非毫无“出新”的空间,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本也并非只能千篇一律。外国文学名著大多长篇巨制,一个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也不止一部,适选的章节和篇目其实是很多的。此外,因为篇幅的限制,注定会有一些名家名作落选。因此,选与不选,留给编选者发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编选者在尊重学科规则、深刻理解原作的基础上,挑选出既有代表性,又适合新时代审美趣味的佳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套《外国文学作品选》就既照顾到外国文学名家名著系列的稳定性,又考虑到当下读者的审美趣味,相信能够满足读者了解外国文学基本面貌,滋养、丰富和发展自己外国文学审美趣味的多重需要。
在每位作家的选文前,选编者对所选作家作品都有简略的介绍,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这部分内容原本可以长篇大论,对作品的微言大义作详尽阐发,但考虑再三,还是“克制”了这种冲动。因为是作品选,让学生阅读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与其给学生灌输许多先入之见,不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获得自己对外国文学的直观感受。基于这一想法,编选者对所选作家作品的介绍都是点到为止,而非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对读者而言,《外国文学作品选》最大的好处是便捷。二卷书浓缩了外国文学名著的精华,花不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将其尽数吸纳。但我们希望读者不要就此止步,而应该以这些有限的选文为桥梁,进入到更为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学大花园,欣赏满园芳菲。为了指导读者的进一步阅读,我们在书后附了一份外国文学作品阅读书目。花两年多时间,至少将选文对应的原作全本认真阅读,大学阶段的外国文学教育可以说已经出色完成,读者的思想内涵会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精神境界也会有大幅度提升。
《外国文学作品选·西方卷》第一版在2010年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此次出第二版,增加了篇幅,扩充为两卷,以纳入更多经典作品,尤其是20世纪经典作品;“阅读提示”有大幅更新,一些选文的译本也有更换。第二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的教师合作编选、撰稿。虽然工作量并不大,但大家都十分重视,认真及时地完成了自己分担的任务。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张珂老师编订了阅读书目,还帮助主编整理、校对书稿,做了许多工作。一位不愿署名的专业读者为本书采用的译本和选文,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出版社的周劲含、郭瑜编辑认真负责,精神可嘉。在此向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的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6年5月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