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基本特征

17世纪之前的数百年间,法国与欧洲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封建割据严重,战乱频仍,社会动**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对秩序和稳定的企盼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正是在这种人心思治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声中,致力于国家统一和秩序优先的专制集权政体粉墨登场了。

在专制政体建立的过程中,文化的一统被高度重视,作为一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古典主义文学也就应运而生。在17世纪,法国专制王权对文学进行控制干预的主要手段有二:其一是设立专门的文化控制机构。1635年,首相黎塞留主持成立“法兰西学士院”,为古典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它从语言和美学方面为文学创作立法,其关于文艺的见解具有权威性。其二是突出对文人的物质**。为鼓励文艺创作,宫廷向一批作家艺术家提供年金;受惠的作家和艺术家感到这是一种荣誉,作为交换,其创作活动便自觉地接受王权控制与指导。质言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首先是高度中央集权制的产物,国家的统一和王权的独大乃其出现的基本社会条件。

16世纪初,法国贵族开始重视文明素养的修习提高。路易十四亲政后,在举止言谈文雅、待人接物有礼、对待女性殷勤有加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大大推进了贵族文明化的进程。实际上,路易十四在宫廷中倡导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约束个人行为的文化模式。由于宫廷是贵族阶级社交和精神文化的中心,因而这种文化模式很快主导了当时上流社会的文化心理,最直接的便是规约了巴黎的沙龙生活。谈吐风雅、讲究礼节,成为沙龙社交的时髦风尚。沙龙的文化气息很浓,作为这里的常客,许多文人都喜欢在沙龙中朗读自己的新作。古典主义文学体现的是贵族阶级(包括资产阶级上层,即所谓“穿袍贵族”)的审美情趣;这种以高雅得体为核心的文化趣味是由宫廷倡导进而由沙龙弘扬开来的。所以古典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又与宫廷和沙龙生活密不可分。

理性原则的确立,在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笛卡儿哲学视理性为人的本质,并把理性当作认识的来源,当作评判一切的标准,这对古典主义文学的确立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它确立了理性原则在作家创作行为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唯理主义在方法论上对概念准确清晰的要求,影响了古典主义文学在语言以及作品整体风格上的简洁明晰。

在文学传统方面,古典主义文学强调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的崇奉乃至模仿。与自然原欲和个体本位意识浓厚的古希腊文学相比,古罗马文学显示了鲜明的国家观念和政治热情,更富有理性色彩。在崇古的整体趋向下,自视为古罗马传人的古典主义者更多地受到了古罗马文学及其表现出来的政治理性的影响。

古典主义文学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从总体上说,古典主义文学是对人文主义的反驳,它的极端理性与张扬个性的人文主义思潮相对立,其在艺术上的规范严整与人文主义文学自由活泼的文体风格也形成鲜明对照。但这种对立,并不意味着其与人文主义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承续上的“断裂”,而是以传统为基点的矫枉纠偏。事实上,人文主义文学传统在古典主义文学那里仍有迹可寻。强调理性本来就是人文主义的传统之一,古典主义只不过对其做了极端强调;如果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历史过程,那么其后期的一些作家——如莎士比亚,就已对极端情欲和个人野心的非理性膨胀做了批判性描写。

古典主义在文学的多个领域都有建树,尤以戏剧的成就为最高。古典主义戏剧普遍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古典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国家统一,歌颂贤明君主,维护专制王权。例如,高乃依的《熙德》、莫里哀的《伪君子》等作品,戏剧冲突的最终解决都靠国王的圣明。莫里哀的喜剧在宫中演出时,前面甚至都有一段对路易十四的颂辞。

第二,强调理性。古典主义对理性的推崇在创作实践中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视理性为创作原则,认为文学完全是理智的产物,整个创作过程都要以理性做导引。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说:“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1]忽视感性和想象,结果只能是文学形象的丰富性受到损害,人物往往是类型化的,性格一般固定不变。二是视理性为道德原则,以此为标准来塑造和评判作品中的人物,对人物的审美观照完全为理性所左右。古典主义作品(尤其悲剧)为剧情设置的基本矛盾常是理性与情感的冲突,人物在责任、义务与情感、欲望的冲撞中显示或崇高或卑下的道德面貌。

第三,崇尚古典。古典主义重视在古代历史及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题材。古典主义者认为,艺术创造不在于编撰新情节,而在于运用新的艺术手法处理现成的故事。高乃依的悲剧作品大多采用古罗马题材;拉辛的《安德罗玛克》和《费得尔》,分别取材于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安德罗玛克》《特洛伊妇女》和《希波吕托斯》;莫里哀的《悭吝人》取自古罗马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屈打成医》来源于中世纪故事诗《农奴医生》。

第四,严守格律。古典主义谨守既成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在戏剧方面,他们追随古希腊,严格区分悲剧、喜剧,认为悲剧是崇高体裁,只能表现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喜剧是卑俗体裁,只能表现市井平民和可笑人物。悲剧运用高级的诗体语言;喜剧运用日常语言、俚语方言。悲剧结构要求严谨、简约、朴素,一般分五幕,必须遵守“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要在一天(24小时)内完成,并自始至终在同一地点展开,情节要单纯(一个故事),严禁旁生枝节;喜剧的形式规定则没有悲剧那样严格。这种艺术规范和标准,体现的是贵族阶级的艺术情趣。